馬利云
《白菜湯》是屠格涅夫晚年所作的一篇微型小說,情節(jié)極簡。屠格涅夫巧妙地以地主太太的視角,截取了生活中的一個場景,向讀者傳遞了豐富的信息。
一、站立者的姿態(tài)——樹立活下去的信念
1.“站”:品味一個動作。
痛失愛子的寡婦并沒有呼天搶地?!八驹谛∥莸闹醒?,在一張桌子前面,伸著右手,不慌不忙地從一只漆黑的鍋底舀起稀薄的白菜湯來,一調(diào)羹一調(diào)羹地吞下肚里去。她的左手無力地垂在腰間。”這段描寫與小說開篇“一個農(nóng)家的寡婦死掉了她的獨子。這個二十歲的青年是全村莊里最好的工人”形成了多么強(qiáng)烈的反差!生在農(nóng)家本已貧苦,又不幸成為寡婦,這個女人早已被生活狠狠地甩出了幸福圈。如今,她又失去了獨子,那簡直就是被重重地扔進(jìn)了地獄。這是多么可怕的打擊!試想一下:身為寡婦的她是如何與獨子相依為命的?她又是如何把獨子培養(yǎng)成“全村莊里最好的工人”的?這其中的艱難不言而喻。這位含辛茹苦的寡婦剛剛看到了希望,這希望就破滅了,這對于任何人恐怕都是難以接受的現(xiàn)實。此時,如果這個女人選擇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也無可指責(zé)——想想她以后的人生路該是多么艱難??!
然而,這個女人“站”在屋子中央,站在“一張桌子前面”,顯而易見,這動作與她日常的吃飯喝湯截然不同,其站立的姿態(tài)顯得突兀生硬,讓人不解。后面的“吞下”一詞用得特別精當(dāng),寫出了她很吃力但很努力地咽白菜湯的情景;“一調(diào)羹一調(diào)羹”,仿佛電影中的慢鏡頭,將我們的視線聚焦在這動作上。僵硬的姿態(tài),無聲的悲哀,顯然,這女人是在抑制內(nèi)心劇烈的情緒波動,她是在強(qiáng)迫自己去喝那白菜湯。
這哪里是在喝湯?這分明是一個儀式,一個面對亡靈的宗教儀式!這女人是在用喝湯的動作告慰逝者、激勵自己,所以,喝湯時“她的身子卻挺得筆直,像在教堂里一樣”。這個站著喝湯的農(nóng)婦,多么柔弱又多么堅強(qiáng)!
也許在農(nóng)婦樸素的意識里,懂得人沒有自我毀滅的道理?!盎钕氯ァ?,是她在心中千百遍告誡自己的話。沒有了兒子,沒有了生活唯一的依靠,就等于失去了生活的全部;然而生活還在繼續(xù)。因為貧窮,她沒有什么東西能夠放棄,甚至一點點加了鹽的白菜湯,她也只能和著眼淚吞下——她不能“糟?!狈胖}的白菜湯。
她在和命運抗?fàn)帲汗P直地站立是為了不向生活的不幸低頭,而平靜地喝湯也是為了繼續(xù)活著。
2.“說”:咀嚼一段話語。
面對地主太太的質(zhì)疑和詫異,婦人說“我的瓦西亞死了”。婦人“安靜地說,悲哀的眼淚又沿著她憔悴的臉頰流下來”。“自然我的日子也完了,我活活地給人把心挖了去。然而湯是不該糟蹋的,里面放有鹽呢?!?/p>
我們來細(xì)細(xì)品味農(nóng)婦平淡的敘述中透出的悲苦和深沉的絕望。婦人“安靜地說”,她的“安靜”并非刻意做作,而是內(nèi)心痛苦之深的表現(xiàn),因為她的身邊再無親人,一任痛苦流露,也無人能給予真切撫慰?!氨У难蹨I又沿著她憔悴的臉頰流下來”,一個“又”字,足見心酸。無人處,她哭過多少次?“自然我的日子也完了”,一個“也”字,道出了婦人對自己日后生活的預(yù)見,生活的希望已經(jīng)隨著兒子的意外去世而消逝?!叭欢鴾遣辉撛闾5模锩娣庞宣}呢?!边@是文章最震撼人心之處,也是最讓人費解與深思的一句話。為什么不是“湯里還有白菜呢”?當(dāng)真就因為鹽更貴些嗎?還是因為生活已了然無味,鹽總算有點滋味?悲痛不是因為沉重而感人,而是因為必須繼續(xù)生活,仿佛親人不曾離開,才更讓人心痛。
加了鹽的日子是有意義的,有意義的日子就要好好過。沒有人能輕易說放棄生命。
二、身受感的落差——凸顯心與心的隔閡
因為想到自己失去小女兒時的“悲痛”心情,地主太太去看望農(nóng)婦。從表面上看,地主太太似乎富有同情心,但是,細(xì)細(xì)讀來,我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這其中隱藏著另一層含義。地主太太固然回憶起自己失去小女兒時的傷痛,然而從本質(zhì)上來說,她對小女兒的死的哀悼只是沒心情去郊外的別墅度假。然而,獨子的死對農(nóng)婦而言,則意味著生命中最寶貴東西的喪失,何況生活還逼迫著她繼續(xù)忍受重壓。文章最后,地主太太“只是聳了聳肩,就走開了”,她認(rèn)為“鹽是不值錢的東西”,這讓我們看到了當(dāng)時俄國社會貧富懸殊的現(xiàn)實,以及由此造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選自2017年第5期《語文月刊》,本刊有刪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