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丹
晨曦驚擾了陌上新桑,花香陪伴著行云流淌。一縷春風穿街過巷,吹醒了凝滯的空氣,帶來一絲婉轉(zhuǎn)的戲腔,總能在心情有些陰郁時為我?guī)硇┰S明朗。
猶記得與戲曲結(jié)緣于幼時。孩童時的我,站在戲院的木臺下,看著臺上人或素衣白盞,或錦帽貂裘,“咿咿呀呀”地演繹著那一個個悲歡離合的故事。那青衣,嫣紅的唇,甜美的靨,無一不牽扯著我的魂魄。她水袖一揚,眉眼一挑,我只覺滿池秋水都漾了過來,是那“舞衣晴曳碧天霞,玉佩冷搖滄海月”的風情。臺上人一舉手一投足,一昂首一低眉,在小小的我心中種下了模糊的名為“美”的種子。
長大后,我的目光漸漸不再只黏在臺前,也會勻給幕后一點點。記得那是一個春季的午后,天氣和暖,空氣中帶著絲絲慵懶。我信步走進戲園,其時并無演出,園中演員們?nèi)允遣晦o辛勞地練習著。明明一起勢一落幕都已經(jīng)十分標準,薄汗也已經(jīng)浸透了淺白的中衣,他們卻絲毫沒有休息一會兒的意思。墻邊有人在練唱,咿咿呀呀,溫雜的戲音中,或是一句哀婉的悲啼,或是一聲剛正的大唱,一句一字,都一絲不茍情真意切,仿佛這個舊院子的一角,是萬眾矚目的舞臺。
同父母到海外,四處是陌生的街道、陌生的面孔,心中不由得生出在異國他鄉(xiāng)漂泊無定的游子之感。那時海外已是深秋,街道上鋪滿金黃落葉,踩上去“嘎吱嘎吱”響。美則美矣,卻帶了一股凋零蕭瑟的意味。隨手點開奶奶發(fā)來的視頻。驀地,一聲戲腔躥了出來,鉆進我耳中,心中彷徨的游子瞬間找到了他的歸宿,那種滄桑無定之感蕩然無存。我沒回到家鄉(xiāng),家鄉(xiāng)卻藏身在那一句唱腔里,顛沛了幾萬里,找到了我。
站在一地秋葉中,我卻感到一縷春風,浸潤了故鄉(xiāng)的柔軟和馨香,將我包裹其中,帶來屬于春日的明朗。
青春幾番流轉(zhuǎn),流年幾度暗換,戲曲總伴我左右,如一縷春風,讓我無論身處何時何地,始終明媚如春。
>> 點評
本文描述了“我”對戲曲的癡迷,以及戲曲對“我”的影響,立意很好。從小時候戲曲對“我”“美”的啟蒙,到長大后“我”除去臺上的光鮮,也開始關(guān)注幕后的艱苦,戲曲也見證了“我”的成長。而當“我”去往異國他鄉(xiāng),戲曲又成為家鄉(xiāng)的化身,給“我”慰藉。主旨鮮明,行文連貫。
>> 本文適用考場仿真試題
請以“愛好/成長/戲曲”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