際華三五四二紡織有限公司首席技師賈軍海參加完在廣西南寧的紡織大工匠交流傳幫活動,返回襄陽的當晚,就出現(xiàn)在生產(chǎn)車間。他在微信群里發(fā)了一張照片,說“我已經(jīng)在加班了”。群里當即一片點贊,紛紛贊嘆“大工匠好樣的!”“敬業(yè)精神可嘉!”……賈軍?;貞艘痪洹傲晳T了晚上吃完飯來轉(zhuǎn)轉(zhuǎn)”。
這句不經(jīng)意的回答,讓人們得知,賈軍海每天晚上都要利用休息時間到車間走一圈,而且已經(jīng)形成習慣,多年這樣堅持著。筆者想起毛澤東曾經(jīng)說過:“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賈軍海就是這樣一位堅持做一件小事的人,雖然這不屬于驚天動地的舉動,但堅持數(shù)年,一般人還真做不到。賈軍海做到了,而且成為了習慣,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賈軍海能成為紡織大工匠。
在與賈軍海聊天中記者得知,剛進廠的時候,他幾乎每個星期天都是在新華書店里度過的。每個月的工資至少三分之一都用來買書了,那個時候他自費訂的雜志有三四份,郵遞員都成了他的好朋友。付出總有收獲,不斷的學習讓他有了良好的理論基礎,漸漸地練就了一身過硬的維修本領。按照他自己的話說,“要成為一名行家里手,成為一名工匠,就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境”。
臨邑恒豐紡織科技公司細紗車間設備主任朱長松也是一位紡織大工匠,他從一個失業(yè)青年成長為一名企業(yè)創(chuàng)新能手,其中飽含著他對紡織的熱愛。他深有感觸地說:“作為一名普通的紡織維修工人,每天重復著普普通通的工作,并且樂此不疲。雖然普通,但有時這些普通的事也讓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偉大!”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朱長松有理想、有抱負,有極強的事業(yè)心。做一份工作不只是生存的需要,更是一種事業(yè)的使然,這樣的人不做出點成績都難。
咸陽紡織集團一分廠趙夢桃小組生產(chǎn)組長何菲是一位清秀漂亮的西北女孩,長期在細紗機前工作,她的食指被紗線勒出一道道印子,大拇指也被飛速旋轉(zhuǎn)的紗管磨得看不清指紋,這令筆者感到心酸。何菲卻很樂觀,她說,“每天我都在車間的轟鳴聲中、在花毛飛舞的機器過道里穿梭,休息時間在看各種理論書籍,向前輩請教技術(shù)難題。也許在別人看來我的工作又苦又單調(diào),但我并不這么認為,練習各項操作技能,琢磨如何又快又好地保證紗線質(zhì)量,于我而言,忙碌而充實。”
在南寧舉辦的大工匠傳幫活動中,無論是南寧錦虹棉紡織有限責任公司所有職工,還是出席活動的大工匠們,都認為收獲頗豐。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紡織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為各方搭建的這個交流平臺,是工業(yè)系統(tǒng)首個大工匠走進企業(yè)的平臺。為組織這個活動,中紡政研會秘書長姜國華幾乎天天要忙到深夜,甚至凌晨。在機場,她親自陪同大工匠辦理登機手續(xù),送到登機口,可以說是無微不至。
活動結(jié)束了,了解到大工匠們的生活待遇還不高,姜國華又在為提高大工匠們待遇的事奔波著。
筆者在微信群里留下了這樣的話,“南寧給我留下了美好印象,還有滿滿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