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九
2017年底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最引人關注的一個提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fā)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fā)展階段。”
從高增長轉向高質量,意味著政府未來對于GDP的增長速度將會淡化處理,轉而追求更有質量的增長。按照慣例,每年3月份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會制定一個年度經濟增長目標,在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做出了新的表述之后,明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會如何展示增長目標將會是一個新的看點。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所以對經濟增速做淡化處理,一是因為當前中國經濟面臨較大的增長壓力,繼續(xù)維持高增長目標已經并不現(xiàn)實。2011年,我國經濟增速首次跌破10%,從此告別兩位數(shù)的高增長,2012年“破8”,2015年破“7”,在這樣的背景下,最近幾年,我國的《政府工作報告》不斷下調增長目標,2015年將年度增長目標下調至7%左右,最終實際增速為6.9%,2016年首次將增長目標確定為一個區(qū)間,6.5%~7%,實際全年增速為6.7%,2017年將經濟增長目標下調為6.5%。另外,淡化經濟增速目標,還可以為經濟改革和轉型留出更多的空間,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今后3年的三大攻堅戰(zhàn)——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和污染防治,這些都需要犧牲一定的經濟增速才可能實現(xiàn)。
政府每年事先設定一個經濟增長目標,某種程度上還是帶著計劃經濟的色彩,在當前全球主要經濟體中,這樣的做法并不常見。對于中國經濟而言,過去對于經濟增速的追求,主要壓力在于失業(yè)率,政府希望將經濟增速維持在一定的水平之上,以此避免經濟減速帶來大規(guī)模失業(yè)。
過去以國企投資為主的增長模式,對于拉動勞動力就業(yè)的能力并不是很強,因此需要很高的經濟增速才能維持一個相對滿意的就業(yè)彈性。過去很多年的一個說法是,中國經濟增速必須維持在“7上8下”的水平,才能確保一個相對充分的就業(yè)市場。但是隨著中國經濟逐步轉型,第三產業(yè)占GDP的比重越來越高,2016年我國第三產業(yè)占GDP的比重已經超過了50%,很多新興行業(yè)都具有極強的創(chuàng)造就業(yè)的能力,比如電商、快遞等等,這也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我國的就業(yè)壓力。最近幾年,我國的經濟增速雖然持續(xù)放緩,但是就業(yè)能力并沒有隨之下降,最近連續(xù)4年的城鎮(zhèn)新增就業(yè)數(shù)量都超過1300萬人,達到歷史最好水平。
另外,隨著中國老齡化時代逐漸逼近,勞動力過剩的程度也開始大大下降,甚至在很多行業(yè)處于相對短缺的局面,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就業(yè)的壓力。最近幾年雖然因為“去產能”在一些傳統(tǒng)行業(yè)帶來了下崗壓力,但總體而言,就業(yè)市場的壓力和過去相比已經大大緩解。也正因為如此,在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我國的就業(yè)指標反而提升,2014年之前,我國每年的城鎮(zhèn)新增就業(yè)目標大概是900萬人,2014年~2016年新增就業(yè)目標是1000萬人以上,2017年上調至1100萬人以上。從最終實際就業(yè)人數(shù)來看,其實每年新增就業(yè)都遠遠高于預期目標,最近4年的城鎮(zhèn)新增就業(yè)數(shù)量都超過1300萬人。
在淡化了經濟增長目標之后,預計2018年穩(wěn)增長的力度將會有所下降。在過去強化經濟增長目標的年代,政府通常會通過大規(guī)模的政府投資來增加市場需求,拉動經濟增長,最典型的就是當年的“4萬億”刺激計劃。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一大變化,就是沒有再出現(xiàn)“擴大總需求”之類的字眼,從最近幾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比來看,可以更加明顯地看出這種變化。2015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這樣的表述可以看出,當時還是以擴大需求為主線,而供給側改革為輔,到了2016年,經濟工作會議的提法變?yōu)椤皥猿忠酝七M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適度擴大總需求”,可以看出供給側改革已經躍升為主線,而需求側管理退居其次,2017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于“擴大總需求”已經只字不提,只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
在對需求側管理弱化處理之后,2018年的財政赤字如何安排也就成了一大懸念。2015年以來,供給側管理雖然開始逐漸成為我國經濟改革的主線,需求側管理逐漸被淡化,但是這幾年的財政支出并未因此減少,赤字其實反而創(chuàng)出新高。2015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階段性提高財政赤字率”,在2016年3月份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擬安排財政赤字2.18萬億元,比去年增加5600億元,赤字率提高到3%”。當時這樣的赤字規(guī)模創(chuàng)下了1949年來的新高,赤字率也是首次觸碰到3%的國際警戒線。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赤字率擬按3%安排,財政赤字2.38萬億元,比去年增加2000億元”。依然保持了擴張的趨勢。
2017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雖然不再提及擴大總需求,但是財政政策并未轉向:“積極的財政政策取向不變,調整優(yōu)化財政支出結構,確保對重點領域和項目的支持力度,壓縮一般性支出,切實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鳖A計2018年財政赤字可能還會保持擴張的趨勢,一是因為政府雖然不再過度追求經濟增長速度,也不再提及擴大總需求,但是并不意味著對于經濟增長完全沒有目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表示要“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qū)間”。因此,財政開支并不會出現(xiàn)大幅壓縮,更多的只是政府投資的結構性調整,一般性支出會出現(xiàn)壓縮,但是重點領域和項目,比如“鐵公基”等傳統(tǒng)優(yōu)勢項目依然會得到足夠的財政支持。另外,在美國大規(guī)模減稅的壓力之下,中國也會以不同程度的減稅來予以應對,減稅帶來短期之內的財政收入減少,也需要足夠的財政支出和赤字率才可以彌補缺口。因此,預計2018年的財政赤字依然會在2017年的基礎上保持適度增長,赤字率還會維持在3%的水平。
對于2018年的貨幣政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定調是:“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中性,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guī)模合理增長。”和2017年一樣,穩(wěn)健中性依然是2018年貨幣政策的關鍵詞,從實際情況來看,2017年的貨幣政策其實是穩(wěn)中偏緊,貨幣供應量增速大幅下降,市場資金利率明顯提升,2018年的貨幣政策應該不會比2017年更緊。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表述來看,2018年要“保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guī)模合理增長”,和去年的表述“維護流動性基本穩(wěn)定”相比,其實已經出現(xiàn)了更加積極的變化。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今后3年的三大攻堅戰(zhàn),其中頭條就是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重點是防控金融風險。目前我國最大的金融風險主要來自于房地產市場帶來的潛在風險,而房地產市場帶來的風險其實來自兩個極端,一是過度寬松的金融政策催生房地產泡沫,二是過于緊縮的金融政策刺破房地產泡沫,在金融市場引發(fā)更大規(guī)模的危機,當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就是如此。對于當前的中國房地產市場而言,如果金融政策過于收緊,有可能因此刺破房地產市場的泡沫,進而引發(fā)大規(guī)模的金融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