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執(zhí)行中國首次環(huán)球海洋綜合科考暨中國大洋46航次科考的“向陽紅01”船近日獲取多個海底熱液“煙囪體”,為研究海底熱液活動提供重要樣本。
海底熱液“煙囪體”是指熱液流體由洋殼溢流至海底噴出后,其中的化學物質遇低溫海水析出、冷凝沉積形成的煙囪狀堆積體。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大西洋航段領隊孫永福說:“準確探測、精確抓取‘煙囪體技術難度大,能夠用我們自己的儀器設備較為完整地獲取樣本,表明我國大洋海底探測已具有很高的技術水平?!?/p>
本次獲得的“煙囪體”樣本是經深海光學攝像拖體準確定位、電視抓斗下潛至約3000米深的海底抓取而得。最大的一件樣本高約2米,直徑約50厘米,有看似“年輪”的環(huán)帶構造,表面附著海洋生物。
據大西洋航段首席科學家助理李兵介紹,“煙囪體”在海底熱液噴發(fā)過程中扮演流體通道的角色,形成之后,熱液流體會沿其繼續(xù)噴發(fā),整個“煙囪體”也會繼續(xù)向上、往外生長。環(huán)帶構造是由熱液噴發(fā)過程中其成分和物理化學環(huán)境條件變化形成。
孫永福說,詳查海底熱液“煙囪體”不僅對研究海底熱液活動本身具有非常大的科研價值,從海洋地質專業(yè)角度看,對進一步研究大洋中脊的巖漿活動、擴張過程和規(guī)律等也具有重要意義。此外,科研人員對附著在“煙囪體”樣本上的海洋生物進行鑒定,也將有助于了解地球最初的生命起源過程。
大西洋航段為整個環(huán)球海洋綜合科考的第二和第三航段,屬于國家海洋局“蛟龍?zhí)胶!惫こ探ㄔO方案的組成部分?!跋蜿柤t01”船8月28日從青島起航,預計2018年5月15日返回青島。
來源:《科技日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