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舒樂,劉源森
(1.鳳城市鳳山林場,遼寧 丹東 118100;2丹東市青山保護局,遼寧 丹東 118000)
隨著集體林產(chǎn)權制度改革的深入推進和人參林下栽培技術的進步,各種投資主體種植林下參的積極性日趨高漲。在自然條件適宜的撫順、本溪和丹東地區(qū),林下參種植面積已超過15萬hm2,保存面積預計6萬hm2左右,每年產(chǎn)值超過30億元,是當?shù)剞r(nóng)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但近年來,林下參受到鼠害的危害呈增加趨勢,特別是東北鼢鼠已嚴重影響了林下參的產(chǎn)量和質量,特別是4a生以下林下參受東北鼢鼠危害較重。以桓仁縣為例,遭受東北鼢鼠危害的林下參總面積超過3 000hm2,占該縣種植面積的7%左右。2013年以來,筆者在遼寧省桓仁縣、寬甸縣等地,通過野外調查試驗,基本摸清了東北鼢鼠的生態(tài)特性、危害情況和化學控制方法。
東北鼢鼠(Myospalaxpsilurus),在遼東地區(qū)又名瞎老鼠、瞎摸鼠子、地排子。我國分布在河北、山東、內(nèi)蒙古、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等地。
東北鼢鼠體長20cm左右,體型圓粗,頸、胸、腰無明顯區(qū)別。頭吻寬扁,利于掘推土壤。耳小隱于被毛之下,尾細短,前腳掌寬大,前指爪長明顯大于指長。爪呈鐮刀狀,適于打洞和洞穴內(nèi)行走。背毛黃褐色,毛尖鐵銹色,毛基深灰色。體側毛色漸淡,腹部淡灰色,吻鼻部與面部色淺。頭骨扁平,前窄后寬。骨質堅硬,骨塊間相接緊密。鼻骨寬平,前端1/3顯著擴大,后2/3部分平行。
東北鼢鼠繁殖期主要在4—6月。在遼東地區(qū)每年繁殖1次,每次產(chǎn)仔2~5只,最多可產(chǎn)8只。幼鼠大多在出生2個月后與母鼠分居,7月份即可離巢獨立活動。在7月中下旬達到數(shù)量高峰期。
東北鼢鼠棲息于坡度較緩、土質較松軟的開闊地區(qū)。在寬甸縣調查,闊葉林中的種群數(shù)量大于針葉林,林分郁閉度0.7以上時種群數(shù)量較少。東北鼢鼠不冬眠,冬季深居于洞內(nèi),除取食外基本不活動。季節(jié)活動明顯,4月中旬土壤未全部解凍前即開始活動,5—6月繁殖活動頻繁,9—10月主要是采食和儲糧活動。一天之內(nèi)以早、晚活動最盛。有怕光、怕風的習性。
東北鼢鼠常年棲居于地下生活,聽覺特別靈敏。地下洞道長達數(shù)10m,面積達100m2,可分為通道洞、儲糧洞、糞便洞、居住洞、朝天洞。打洞時,每隔一段即將洞內(nèi)挖出的余土堆成小土丘。洞道構造復雜,無顯著洞口,內(nèi)部分支極多。洞道直徑5~6cm,居住洞與儲糧洞距地面約100cm。
東北鼢鼠食性雜,食物主要以植物的地下部分為主,在挖掘洞道過程中取食植物的莖葉和地下害蟲,尤其喜食塊根、塊莖及植物的種子。
東北鼢鼠在遼東地區(qū),對落葉松、油松、樟子松及闊葉樹根部環(huán)剝?nèi)∈澄:^重,導致樹木樹勢衰弱或死亡。對林下參的為害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該鼠在挖掘洞道過程中,造成土壤松動透氣,導致林下參植株缺水萎蔫死亡,特別是4年生以下幼苗成片死亡;二是在該鼠取食林下參根莖導致營養(yǎng)供應不上整株死亡,或者部分截斷林下參植株后,造成林下參傷殘影響成品質量。
每年5—9月,該鼠將林下參根莖運輸?shù)絻Z洞儲備,其中以5—7月活動最為頻繁。1只東北鼢鼠的洞道占地可達1 000m2左右。在危害嚴重的地塊,1只東北鼢鼠每年平均可取食林下參0.1~0.7kg左右。
化學藥劑防治鼠類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之一。但鼠類與人類存在共生關系,是自然選擇和進化的結果。對鼠類的防治應避免出現(xiàn)越治越多的問題。因此,對東北鼢鼠的防治應采取控制的而不是消滅的策略。只有當東北鼢鼠對林下參的數(shù)量和質量造成毀滅性的影響時,才可以考慮采用化學的措施進行種群數(shù)量的控制。這也是本文提到的“控制”而非“防治”的原因,本文提到的控制方法就是采用降解較快、二次中毒危險性很小而非傳統(tǒng)劇毒化學藥劑。
資料報道,溴敵隆為第二代抗凝血滅鼠劑。慢性毒性較殺鼠靈大2倍,急性毒力大10倍,0.05%可殺對第一代抗凝血滅鼠劑具有耐藥性的鼠類。在鼠體內(nèi)易降解,其體內(nèi)殘留量小于10%;在高濕條件下日光也能分解,二次中毒危險性很小。對林業(yè)害鼠有很好的控制效果。潛伏期平均6~7d,作用緩慢,不易引起鼠類驚覺。溴敵隆對人類眼睛有中度刺激作用,對皮膚無明顯刺激。中毒時,可引起皮膚和臟器出血。
取100mL的0.25%溴敵隆液劑兌水5kg,配置成溴敵隆稀酸液,將玉米50kg直接倒入溴敵隆稀釋液中,浸泡12h,攤開晾曬6h左右后即可使用。
每年5月中旬繁殖期和7月中旬種群數(shù)量高峰期各投放一次毒餌,能較好地控制林下參東北鼢鼠種群數(shù)量。
沿鼠道線路,在靠近鼠道洞口的樹根下,按10kg·hm-2的劑量,采取一次性均勻投放法投放毒餌,每堆10g左右。在種群數(shù)量大的情況下,可適當增加投放數(shù)量。
投放時間應在晴天的傍晚前,盡量避免雨天使用毒餌。毒餌投放3~7d后,每天清晨應安排人員巡護投放區(qū)域,對在投放區(qū)域死亡的東北鼢鼠要撿拾后集中掩埋,掩埋坑深度50cm以上。避免蛇類、猛禽等二次中毒。
據(jù)2013—2015年在寬甸縣12年生林下參地的試驗,分對照區(qū)、5月中旬一次投放、7月中旬一次投放和分別在5月中旬和7月中旬各投放一次毒餌,對東北鼢鼠控制效果如下表1。
表1 溴敵隆毒餌控制東北鼢鼠效果
從表1可以看出,溴敵隆毒餌對東北鼢鼠種群數(shù)量有明顯的控制作用,可明顯減低林下參被害率,將被害率控制在5%以下,特別是5和7月都投放的區(qū)域,效果更好,林下參被害率僅為2.5%。
[1] 段君鋼.東北鼢鼠危害林下參及防治方法[J].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2008,19(5):473
[2] 鄭曉東.害鼠危害林下參的初步觀察及其防治[J].特種經(jīng)濟動植物,2009(3):52
[3] 國廷杰.東北鼢鼠綜合防治的研究[J].林業(yè)科技通訊,1999(5):12-14
[4] 侯坤龍.黑龍江省森林鼠害發(fā)生及防治對策[J].森林病蟲通訊,1995(4):43-45
[5] 任冬.東北鼢鼠的生活習性及其防治[J].內(nèi)蒙古林業(yè)調查設計,2007,30(6):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