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文+常水
齊家融融聚桌前,
舉筷夾起月牙彎。
入口濃濃皆是情,
團團圓圓盼來年。
——這是一則謎語。謎底是什么呢?想必大家都知道了,是餃子!
素衣臺案前,巧手賽天工;
雪花紛飛舞,皎月平空現(xiàn)。
清水飄芙蓉,元寶落玉盤;
饕餮世間味,最是此物鮮。
這首餃子詩無疑把餃子寫得惟妙惟肖。只是至今不知作者尊姓大名。
“坐著不如倒著,好吃不過餃子?!憋溩邮怯泄适碌氖澄?。無論是追溯到東漢時期神醫(yī)張仲景發(fā)明“祛寒嬌耳湯”,為貧苦百姓治愈傷寒病,還是將餃子作為除夕守歲的傳統(tǒng)民俗食物,取“交子”之意,亦或是被稱作北方“送行餃子接風面”這一“特供食品”的不二選擇,餃子在中華美食中的地位可見一斑,是任何山珍海味都無法替代的。
那么,國人為什么如此鐘情餃子?餃子蘊涵哪些文化內涵與人文情結呢?
餃子既是物質的,亦是精神的
餃子豈只是美食?筆者以為,餃子既是物質的,亦是精神的!
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文化元素豐富多彩,由于形狀不同,全國各地對餃子叫法也有所不同,除了餃子,還有扁食、湯角、角子、餛飩等多種名稱。制作方法也是各有千秋。其皮可用白面、莜麥面、玉米面、高粱面等制作。餡兒可做成素、葷、海鮮等味兒,五花八門,各憑喜好,各取所需。在缺油少鹽缺肉食的過去,人們當然對肉餡趨之若鶩。但是,在告別貧困奔向小康的當代,素餡成為時尚流行風。大眾通常喜歡的素餡兒主要有:雞蛋、粉條、豆腐或豆腐干、茴子白(包菜)、韭菜、大蔥等。食用時蘸蒜泥醋。素餃下肚,給肉不換,賽過神仙。
無論葷素,餃子都是美食,這是大家的共識。困難時期逢年過節(jié)吃頓餃子就是幸福生活,如今生活條件好了,平時平常都吃得上餃子。餃子成為日常美食,亦被視為平民百姓最有營養(yǎng)的食品,你看,餃子餡兒含蛋白質、脂肪、纖維,餃子皮含碳水化合物,一個餃子就是一個小的營養(yǎng)單元。愛吃餃子,可以說是國人的習慣,尋常百姓家,只要父母勤勞,或媳婦手巧,幾乎每周都要包一次餃子為家人解饞。
對了,民間還有兩句俚語:餃子就酒,越就越有;餃子不就酒,不如喂了狗,這都是嗜酒之人編來勸酒的。還有句俗話說得更家常、更實在:吃了餃子再喝湯,保你健健又康康。于是,在如今各種美食層出不窮、橫行爭霸的社會里,人們一如既往地把餃子當成最好的食物。
餃子還是個文化符號,是團圓的象征。每年除夕臨近,鄉(xiāng)情、親情都會通過餃子在發(fā)酵,在濃郁,在釋然。改革開放以來,在打工潮的裹涌之下,山村青壯年人開春時節(jié)便象候鳥一樣,紛紛飛離鄉(xiāng)村老巢,背井離鄉(xiāng),顛沛流離外出討營生找鈔票,春節(jié)前夕又象候鳥回歸一樣,帶著思念,帶著工錢,歸心似箭。他們天南地北地車馬勞頓,日夜兼程,不知疲倦,蜂涌回歸老巢,回歸山寨,回到親人的身旁。于是乎,每到過年前夕,山村的老人婦女和孩子們早就準備好了餃子餡、餃子面,并紛紛駐足村頭,流連在車站碼頭,望眼欲穿,盼望親人早回還!當親人從千里之外風塵仆仆地趕回家來,一家人便手忙腳亂地包餃子、煮餃子、吃餃子,眉目傳親情,把酒問冷暖,舉家慶團圓,圖的就是那種氣氛,那種年味,那種永恒不變的家的情結。
年年歲歲餃相似,歲歲年年味不同。每當看到一盤熱氣騰騰的餃子上桌,你的心情都會格外激動。迫不及待地夾起一只,咬一口下去,任濃郁的湯汁沿著嘴角流出來,再仔細咂咂,這餃子混合著面香、肉香、菜香等幾種味道,不僅刺激著味蕾,使唇齒留香,更重要的是一家人的細心、愛心、真心都包裹在其中,讓你在品嘗美食之余,能夠體驗集體勞動的樂趣,感悟合家團圓的真諦。
餃子,是團結的力量、生活的藝術,是力量的支點、藝術的點睛。餃子,始終是國民最愛的食物,是天倫之樂的演繹,是我們健康的守護神。餃子包裹著真情,包裹著幸福,是家國興旺的符號,是親人團圓的象征。
“餃子夢”嬗變作家夢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火了,自然而然地,關于莫言的報道也多了起來??v觀那些文字,不難發(fā)現(xiàn),莫言的成功跟“接地氣”有關,跟吃餃子有莫大的關系。
真是不說不知道,世界真奇妙。莫言的成功居然起源于餃子。小時候,莫言的鄰居是一個大學中文系的被打成右派下放回家的學生。在勞動的間隙里,莫言經(jīng)常和這個饑腸轆轆、胃里泛著酸水的大學生談吃。大家把自己曾經(jīng)吃過的或者是聽說過的美食講出來,互相慰藉,享受精神會餐。說的人津津有味,聽的人直咽口水。
一次,這個右派大學生說他認識一個作家,作家每天吃三頓餃子,而且還是肥肉餡的。咬一口,那些肥油就唧唧地往外冒。莫言不相信,竟然有富貴到每天都可以吃三頓餃子的人。大學生用輕蔑的口吻說:“人家是作家!懂不懂?作家!”
從此莫言就暗暗下決心:只要當了作家,就可以每天吃三頓餃子,而且是肥肉餡的。啊,每天三頓餃子,那該是多么幸福的生活!天上神仙也不過如此。就是因為這個接地氣的“土”理想,讓莫言愛上并迷上了寫作,最終獲得成功。
餃子是幸福符號
其實,筆者與莫言一樣對餃子有著別樣的情懷。筆者的家鄉(xiāng),豫西南一帶,有一句土話來形容偶爾得意或意外獲得驚喜的人,叫做:“誰過年還不吃頓餃子?”看來餃子在人們心目中是地位很高的一個象征。
記憶中奶奶包的餃子最漂亮,一只只如雪白的小老鼠,整齊地碼放在秫秸桿編的蓋子上。奶奶一邊聚精會神地包,一邊給她的孫子孫女們出謎語:“南邊來了一群小白鵝,噼里啪啦跳下河”。我們晃著小腦袋,使勁地猜啊猜,但終于猜不出。于是就催著奶奶快說到底是什么。奶奶笑瞇瞇地指了指蓋子上餃子說:“就是它。”這是我童年里最喜歡,記憶也是最深的一個謎語。
可是,筆者從小喜歡吃餃子,卻如同莫言老先生一樣,小時候因為家里貧窮,一年到頭難得吃上幾頓餃子。啊,每天三頓餃子,那該是多么幸福的生活!因而對餃子可謂情有獨鐘。
那個時候日子過得清苦,能吃上餃子的時候很少很少,偶爾來了客人,家里隆重接待的最好食物,也就是這餃子。但往往是待客人吃完后我們才能上桌吃飯,有的時候就不剩下幾個了,我們哥幾個也每每因“分贓不均”而吵鬧起來。有一次,姨夫帶著表弟來我家走親戚,母親做的是餃子。那天的餃子真香,母親割了一斤多肉放進餡兒里,還從菜園里割來嫩韭菜,我們一邊幫母親包,一邊流口水。
餃子煮熟了,整個堂屋里彌漫著餃子香,嗓子眼里恨不得生出一只小手抓過來大吃一頓。但照例還是要客人先吃的,我們被支到了一邊干這干那。但哪有心思干活兒啊,心思全在那噴香的餃子上了。只見姨夫和表弟坐在飯桌上大口大口地吃,姨夫很瘦,我看到他的脖子下邊的喉頭結一上一下地蠕動著,因為每一上一下地動一次,就證明又吞下了一個餃子,也就意味著留給我們的又少了一個。過了很長的時間了,姨夫的喉結還是一上一下地動著,表弟也是把頭埋在盤子里,胡嚕胡嚕地大嚼大咽。我透過玻璃窗子惡狠狠地盯著他們,心里默默地念叨:吃,吃,再吃就撐死你了!但他們仍然沒停止的意思呢。每人兩盤子吃進去了,母親又給端上新出鍋的,邊客氣地說:“沒啥好吃的,多吃點。國華(表弟的名字)吃飽了嗎?”那傻表弟頭也不抬地連聲說:“沒呢,沒呢?!睔獾梦艺嫦霙_進屋子里把盤子搶過來,跟他大吵一頓:“饞貓!難道不知道給我們留幾個么?!”
但過年的時候肯定能吃到一回一年中油最多、肉最多、也可以放開肚皮吃的餃子。如今,生活條件好,天天就像過年一樣,餃子也成了尋常百姓家的日常美食。但是,不管怎樣,筆者一直認為,不管什么時候,餃子都承載著民生,承載著幸福。至今,每年逢年過節(jié),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會號召各級各地政府一定要做好慰問特困戶工作,一定要讓人民群眾吃上餃子,一定要讓全國人民過一個安樂祥和幸福的節(jié)日?。ㄎ赐甏m(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