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能
唐人詠海棠,數(shù)及成都,如:
昔聞游客話芳菲,濯錦江頭幾萬枝。
縱使許昌持健筆,可憐終古愧幽姿。
——賈島:《海棠》
云綻霞鋪錦水頭,占春顏色最風流。
若教更近天街種,馬上多逢醉五侯。
——吳融:《海棠二首》(之二)
濃淡芳春滿蜀鄉(xiāng),半隨風雨斷鶯腸。
浣花溪上堪惆悵,子美無心為發(fā)揚。
——鄭谷:《蜀中賞海棠》
這說明成都海棠是很有名的。杜甫是名滿天下的大詩人,安史之亂中來成都,在浣花溪畔住了好幾個年頭,于此寫詩數(shù)百首,卻并無一言半辭詠及海棠,又是什么原因?
最早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的是鄭谷,他不僅在《蜀中賞海棠》詩中有“子美無心為發(fā)揚”的句子,而且還加了一條注釋:“杜工部居西蜀,詩集中無海棠之題?!逼浜笱δ堋⑼跤韨?、郭稹、王安石、蘇軾、范成大等,都曾指出杜甫無海棠詩。
杜甫為何不寫海棠詩,宋人對這個問題的探索最為活躍,并且提出了許多猜想和臆說。吳中復認為,海棠詩難寫,因此杜甫沒有寫。他的《江左謂海棠為川紅》詠道:
靚妝濃淡蕊蒙茸,高下池臺細細風。
卻恨韶華偏蜀土,更無顏色似川紅。
尋香只恐三春暮,把酒欣逢一笑同。
子美詩才猶閣筆,至今寂寞錦城中。
說杜甫詩才不逮,因而“擱筆”,顯然難以服人。曾幾說,海棠詩嘛,杜甫是寫過的,只是被六丁神取走了,所以后人看不到了。他的《茶山集》卷四有《海棠洞》:
玉頰酒潮紅,醉頭扶不舉。
杜老豈無詩,應為六丁取。
這種低級神話當然沒有什么市場,因而無人附和。陸游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以為海棠詩杜甫應該是寫過的,只是失傳了。這有《劍南詩稿》卷三的《海棠》詩為證:
誰道名花獨故宮,東城盛麗足爭雄。
橫陳錦障闌干外,盡吸紅云酒盞中。
貪看不辭持夜燭,倚狂直欲擅春風。
拾遺舊詠悲零落,瘦損腰圍擬未工。
陸游自注云:“老杜不應無海棠詩,意其失傳爾?!比欢?,失傳只是陸游的猜測,可惜他也拿不出依據。楊萬里則主張杜甫沒有見過海棠,自然也就無從詠海棠。請看他的《海棠四首》之四:
吾詩多為海棠哦,花意依前怨不多。
已拆未開渾是韻,乍濃還淡總由他。
留連春色能銷底,請托東風定肯么。
豈是少陵無句子,少陵未見欲如何。
杜甫真的沒有見過海棠嗎?未必。杜甫見沒見,楊萬里怎么知道?再說。杜甫有許多寫花的詩(包括在成都的作品)都不提花名,其中有否詠及海棠也不好判斷。宋代詩評匯編《古今詩話》于“海棠詩”條則提供了另一種說法:
杜子美母名海棠,子美諱之,故杜集中絕無海棠詩。
古人講究避諱,說杜甫因避母諱而不寫海棠詩,這種說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因而得到后世許多人認同。不過,反對意見也是有的,清人李漁在《閑情偶寄·種植部·海棠》中就說:
生母名海棠,予空疏未得其考,然恐子美即善吟,亦不能物物詠到。一詩偶遺,即使后人議及父母。甚矣,才子之難為也。
不過,李漁還沒有把最為關鍵的地方講清楚,那就是杜甫的生母是否真叫“海棠”。只有是,《古今詩話》的說法才能成立;如果否,那這種說法便會不攻自破。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是讓我們先來研究一下海棠這個名稱是什么時候為大眾所知的。海棠是蘋果屬多種植物和木瓜屬幾種植物的通稱與俗稱,因此,它不是一個單純的概念。蘋果屬植物古人統(tǒng)稱“柰”,海棠也就被叫成“柰”;此外也叫木瓜、棠、杜、梨等。海棠叫木瓜,是古今皆然的?!对娊洝ばl(wèi)風·木瓜》即有“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的詠嘆;而后世習稱“海棠四品”(西府海棠、垂絲海棠、貼梗海棠、木瓜海棠)之木瓜海棠,其俗稱正是“木瓜”,貼梗海棠也是木瓜屬植物。海棠之叫棠、杜,《說文》段注為我們提供了證據:
棠,牡曰棠,牝曰杜。草木有牡者,謂不實者也。小雅云:“有杕之杜,有皖其實?!贝岁蛘咴欢胖C也。陸機詩疏曰:“赤棠與白棠同耳。但子有赤白美惡。子白色為白棠、甘棠。少酢滑美。赤棠子澀而酢無味。俗語云澀如杜是也?!币狸懻f是棠杜皆有子。然種類甚多。今之海棠皆華而不實。蓋所謂牡者曰棠也。
至于把海棠叫梨,也是不爭的事實。請看王維《左掖梨花》:
閑灑階邊草,輕隨箔外風。
黃鶯弄不足,銜入未央宮。
北宋時李昉﹑徐鉉等編纂的《文苑英華》就對王維詩題的“梨花”注釋道:“海棠花也”。晚唐詩人韓偓在《見花》中也有“血染蜀羅山躑躅,肉紅宮錦海棠梨”的句子。王維與杜甫年齡相差無幾(杜甫僅比王維小11歲),故他們可說是同時代的人。王維詠海棠卻題“梨花”,可見那時國人還沒有把海棠叫做海棠。既然那時沒有海棠這個叫法,杜甫母親便斷無取名“海棠”之理;杜甫母親不叫海棠,杜甫又講的哪門子避諱呢?王禹偁曾寫過一首《送馮學士入蜀》,也講到杜甫“不賦海棠詩”,頗值得我們玩味:
錦川直共少年期,四十風情去未遲。
蠶市夜歌欹枕處,峨嵋春雪倚樓時。
休夸上直吟紅藥,多羨乘軺聽子規(guī)。
莫學當初杜工部,因循不賦海棠詩。
這里的“因循”,即沿襲、承襲。《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秦兼天下,建皇帝之號。立百官之職。漢因循而不革,明簡易,隨時宜也。”《后漢書·梁統(tǒng)列傳》:“宣帝聰明正直,總御海內,臣下奉憲,無所失墜,因循先典,天下稱理?!薄侗饼R書·文宣帝紀論》:“顯祖因循鴻業(yè),內外協(xié)從,自朝及野,群心屬望?!边@幾處的“因循”,說的都是這個意思。按照這個意思來理解,那就是杜甫之前的詩人,也一概沒有賦過“海棠詩”。查《全唐詩》及歷代唐詩選集,凡唐詩人之詠海棠者,如薛濤、李紳、賈島、吳融、鄭谷、齊己、薛能、韓偓、何希堯、顧非熊、溫庭筠輩,其生活年代無一不是在杜甫之后;而初唐、盛唐詩人中,竟沒有一個人在詩題或詩句中用過海棠這個詞。這又是何故?
海棠得以海棠這個名目被世人知曉,研究者們大都認為是緣于賈耽在唐德宗貞元年間(公元(785—805年)編著的《百花譜》。該書不僅在古文獻中較早使用了海棠這個稱謂,還譽海棠為“花中神仙”。由于賈耽曾居德宗、順宗、憲宗三朝宰相,又是著名地理學家,故他編撰的《百花譜》頗有影響。此后唐人才逐漸對海棠重視起來。
上述有過海棠之詠的唐代詩人,生年最早者為薛濤(約768—832)。薛濤寫過兩首與海棠有關的詩:
吳均蕙圃移嘉木,正及東溪春雨時。
日晚鶯啼何所為,淺深紅膩壓繁枝。
——《棠梨花和李太尉》
春教風景駐仙霞,水面魚身總帶花。
人世不思靈卉異,競將紅纈染輕沙
——《海棠溪》
前一首題目中稱海棠為“棠梨”,后一首題目中則直呼“海棠”,這說明什么?說明薛濤所處的時期,是海棠這個稱謂從“棠梨”變革為“海棠”,逐漸完成轉身的時期。
李紳、賈島,在《百花譜》問世時,年紀都不大,而吳融以下諸人,則還沒有出生,故他們之詠海棠,當在《百花譜》成書之后。因而可以認為,是《百花譜》對海棠的宣傳擴大了海棠的知名度,從而促成了唐人的海棠之詠。
杜甫逝世于公元770年,那時賈耽還沒有編撰《百花譜》,海棠還不被唐人稱作海棠,所以他的詩集中沒有海棠詩,也就不足為怪。這也可以解釋初唐、盛唐詩人中沒有誰在詩題或詩句中用過海棠這個詞的原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