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類語言學不僅是宏觀語言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更是人類學的最重要分支。研究人類語言學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角度,本文僅就人類語言學的定義、研究范圍、歷史發(fā)展做一簡單闡述。
關鍵詞:人類學;人類語言學;定義;研究范圍;歷史發(fā)展
作者簡介:譚璨(1993-),女,漢族,重慶市人,遼寧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0-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36--01
1.定義
人類語言學又被叫做語言人類學,隸屬于語言學,這門學科綜合運用文化人類學和語言學的理論知識和研究方法來研究語言結構和變化以及社會文化結構三者之間的關系。作為一門涉及范圍較廣的學科,研究語言的歷史稍長于人類學的歷史。在早期的實地調查中,人類學家曾借助語言學家在無文字語言研究上的幫助,從此這兩個學科就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了。人類語言學家與其他語言學家不同,他們主要對歷史和早期無文字語言的結構感興趣,更加關注語言的出現(xiàn)和上千年來語言的分化。而無文字語言必須被聽到才有可研究性,一旦說話者死亡就沒有任何痕跡可尋,這在讓人類語言學家感興趣的同時也就加大了人類語言學的研究難度。
2.研究范圍
2.1人類的起源一直是個復雜的問題,換句話說,就是要研究人類語言的起源。如果要研究這個課題,大體上要分為兩層:一是人怎樣開始進行交流的,或者說人類的語言起源,這個問題現(xiàn)在還沒有確切的答案,但是通過近年來的研究,大致可以確定類人猿直立行走的年代,但具體詳情還有待探索。二是指具體語言的起源,是一源還是多源。
2.2從整體上來說,人類群體可被分為種族、民族、部落三類,他們也擁有各自的語言,因而就有了各種人類群體語言的研究。這類研究的結果總會有跟社會語言學有交叉重合的地方,但這并不影響專家學者們的研究熱情。
2.3我們人類的生活總和是各種社會結構緊密相關,所以利用聯(lián)系社會結構來研究語言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尤其是聯(lián)系未開化、欠發(fā)達民族的社會結構來研究語言,從中我們常常會明白許多不為人知的語言現(xiàn)象,這既對人類語言學的研究有很大貢獻,還可以給了解人類的歷史、演化和發(fā)展助力。
2.4人類是分區(qū)域而居的,所以人類語言學研究也可以與之結合。例如:語音學上的一個罕見現(xiàn)象——吸氣音,僅僅在南非地區(qū)霍屯督語中才存在。
2.5生活在同一個星球上,我們人類可以劃分為很多個民族,就拿我們中國來說,在56個民族當中,每個民族都有專屬于自己本民族的風俗習慣、宗教文化,合理利用這些來研究語言,也是人類語言學的一個很好的研究方向。例如:婚姻制度是我們社會中的一種重要制度,包含很多的內容,在每個民族里,它都以不同的文化模式存在著。然而如何在日常交流中好好運用這種模式,讓很多語言學家們正在思考的問題。
2.6人類的思維方式是怎樣的、語言跟思維到底是怎樣的關系,這兩個也是專家學者們多年來始終在研究探討的問題。研究土著人的語言,研究沒有被記錄下來的語言,有可能可以窺探到部分奧秘。
3.歷史發(fā)展
語言學研究在20世紀初就被劃分到了人類學領域里。語言學方法和研究實際上就是人類學家對有文字之前的社會的語言研究,這一直是20世紀前50年的研究重心之一。到20世紀中葉的美國,語言學這一學科就逐步獨立起來了,然而它的研究范圍并不是很廣,例如:美洲印第安語研究和瀕危語言的研究并沒有被多數著名學府納入語言學研究的范疇,相反的,這些大學把沒有書寫形式的語言研究納入了它的研究范疇。但即使是這樣,仍然有很多歐洲學者還是很歧視沒有文獻和書寫傳統(tǒng)的語言,這就導致了一個壞現(xiàn)象:很多的人類學者踏上了一條懷疑語言學研究和人類學的理論和實踐是否有聯(lián)系的“不歸路”。但這樣一個艱難的環(huán)境并沒能阻擋住語言學的發(fā)展,那就是專家學者們對土著語的研究,尤其是在生成語法正式進入人們的視野之中,要想掌握一門語言的方法及其理論就變得更加困難了,同時,和文化人類學的聯(lián)系似乎也被切斷了,這讓語言描述成為了與人類學不同的學科。
在語言學家和人類語言學家眼中,語言研究本身就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尤其是在“音位”這個詞的出現(xiàn),更加奠定的語言學的重要地位,讓語言學進一步得到了發(fā)展。在這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這些專業(yè)人士就開始探討文化的基本單位應該是什么,但是由于文化涉及的范圍頗廣,有制度、風俗習慣、工具、信仰、甚至還包括語言等眾多不同的類型,這一探討進入了一個終結點,因為要給它們找一個共同的單位實在太困難了。美國著名的語言學家K.L.派克提出了一個新術語“文位”,就是用“phonemic”的結尾一部分“emic”來表示具有區(qū)別性特征的文化單位,這個新術語是仿照“音位”來命名的。除此之外,他還用“etic”表示沒有區(qū)別性特征的單位。當然一個新名詞的出現(xiàn)也會伴有不同的聲音出現(xiàn),有的學者主張使用non-emic代替 etic.并將它譯為“文位變體”。目前在一些人類文化學的著作里我們可以看到這幾個術語的身影,但它們的實質問題還處于探索階段。
4.結束語
人類語言學的研究范圍其實非常廣,而且它經常和其他研究領域會有交叉重疊的部分。但個人覺得不應該因為這個原因就放棄一些有價值的研究方向,如果能夠結合心理狀態(tài)、人類社會、思維、文化、風俗習慣等諸多方面進行研究,那無疑是在為人類語言學研究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Asher, R. E. (Editor in Chief). Th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vol. 2.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94.
[2]Sperber , D. On Anthropological Knowled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3]許烈炯. 語言學理論和語言事實[J]. 現(xiàn)代外語. 1977 , (3) .
[4]葉蜚聲、徐通鏘. 語言學綱要[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