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兩次坐汽車,追尋張騫和玄奘的足跡走絲綢之路,回國時記者提的最多的問題就是:“能用幾句話談談行走絲路的感想嗎?”幾乎脫口而出,我說:“‘三熱!一帶一路在各國很熱乎,各國對中國人很熱情,絲路經濟正在熱銷!”又加上一句:“不走出中國難體會中國的好,走進了絲路才知道絲路千年情未了!”
即興之話當然不準確,只是想說,兩度親歷絲路讓我換了一個角度、一種眼光看中華、看絲路、看世界,對中國和中國文化是更有信心了,更有依戀了。
現(xiàn)在世界上已有80多個國家要參與中國提出的這個倡議,“一帶一路”輻射的人口已有40億人口,超過世界人口一半,涵蓋的消費市場達到8萬億美金,占世界總量的29%。從對當代世界宏大而深遠的影響來看,“一帶一路”構想實際上是我們給當代世界和平發(fā)展提供的一個“中國讀本”。
要說中國的好,中華民族的好,最集中的一點就是她永不枯竭的創(chuàng)造力。在每個歷史階段,我們民族的精英常常會將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實踐提升為新的創(chuàng)造理念,向歷史、向世界提出社會發(fā)展的“中國讀本”。這些“中國讀本”不但引領了當時中國社會的發(fā)展,也為世界歷史的發(fā)展提供了許多創(chuàng)造基因和助推力量。以我個人讀史的體會,試舉幾例。
黃帝告訴我們一個最好的讀本,就是融匯—創(chuàng)新
遠在炎黃時代,軒轅黃帝除自己致力于創(chuàng)造發(fā)明,還以一種“融匯—創(chuàng)新”的中國思維和實踐模式,融匯、推廣倉頡部落的文字,神農后稷的農耕,蚩尤部落的冶煉,有巢氏的房屋,嫘祖的蠶桑等文明創(chuàng)造成果,將各部落局部性創(chuàng)造整合推廣為全社會的共同財富。各部落在這種相互交流的過程中有了共同的語言,建立了共同的記憶,逐步聚成了文化共同體,進而構成民族共同體。
黃帝也在這種“融匯—創(chuàng)新”的實踐中樹立了威望,成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共祖。傳說他活了三百年,孔子解釋得好:“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睔v史證明孔子還略顯保守,黃帝之利、之教,早已惠及中華民族三千年,而且會永遠活在我們心里。這是中國思維的一個讀本。
由于民族遷陟、部族和親、血緣混雜,加之對強大漢族政權的攀附心理,除了漢族和一些南方少數(shù)民族(百越及其分支),認同自己是夏朝后裔、炎黃子孫外,許多北方少數(shù)民族也認同自己是華夏一脈。
《史記·匈奴列傳》第一句就寫到,“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后來,由于漢高祖以宗女和親,匈奴曾改姓劉,自稱劉邦是他們的太祖,同屬炎黃。鮮卑慕容氏稱“先祖乃有熊氏(即黃帝)之苗裔”。匈奴系的赫連勃勃雖然認為子從母姓非禮,不再姓劉,仍聲稱“朕之皇祖乃漢人”。北魏拓跋氏自稱“魏之先出自黃帝軒轅氏”。
到了元、清兩朝,由于蒙、滿民族主體的強大,雖然不再認同是炎黃一脈,依然十分尊重炎黃作為人文初祖的地位,定期派重臣要員隆重祭祀、修繕黃帝陵,黃陵第一個禁伐令就是元代頒發(fā)的。
這一切都表明,炎黃作為人文共祖得到了中華許多族群的的文化認同。一個多民族大國民眾的這種“共祖認同”現(xiàn)象中,在世界其他國家很少見。它構成了中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源頭。這是中華民族心理的一個讀本。
周禮,社會管理文化的方案
周禮,周代禮樂制度是又一個“中國讀本”。它的創(chuàng)造性在于,以詩采信言志,以樂抒情明序,以禮定制成教,實行詩之教、樂之序、禮之制三者的融合。詩與樂文化了禮,家族輻射了國家,親情秩序又柔化政治統(tǒng)馭,所以《詩經》遠不是一部普通的詩歌選本,它是經,是六經之首,是“中國讀本”的一個詩歌版。聞一多先生說得好,《詩經》在中國是宗教,是政治,是教育,是社交,是全面的社會生活。胡適先生也說《詩經》是歷史。因為詩是與禮、樂三位一體的。
古文字中的“德”字,本是市井街巷旁有一眼睛,喻當政者要眼里有百姓,要看得見民間的疾苦。但這還不夠,后來又在眼睛下面加了一顆“心”:不但眼里要有百姓,心里也要有;不但關注,還要關心、上心、操心。于是禮樂,便從夏代的一種祭祀禮儀,發(fā)展為周代的“禮制”,一種制度;“禮治”,一種管理方式;“禮教”,一種實踐與理念相結合的經營社會的方案。周禮,這又是中國古代社會管理的一個“讀本”。
從理性層面看,以老子、孔子為代表的先秦諸子,不但與希臘、中東和印度的先賢們一道構成了群星燦爛的古代文明軸心時代,使人類文化出現(xiàn)了大爆炸,而且在對世界諸種元典性思考中,提供了獨具東方特色的“中國讀本”。在蘇格拉底強調法制和法治,并且以身殉法的時候,東方的中國哲人卻在探索將文化坐標、審美坐標盡可能深地融入社會管理實踐,速構了自己獨特的路徑。
秦制,一整套社會管理的“標準件”
秦朝不但建立了統(tǒng)一的大帝國,而且正像剛剛王立群老師說的這種中央集權的統(tǒng)一帝國在中國存在了兩千多年。我們可以追問一句,為什么秦帝國只存在了15年,他建立的制度卻能承續(xù)那么長呢?絕不是強權和武力,這些早垮臺、消失了。這就必然要觸及秦始皇對中國歷史更為深刻的貢獻。
這個貢獻就是,秦帝國在短短的時間里,適應大一統(tǒng)的需求在國家管理上創(chuàng)造了一整套社會管理的“標準件”。這些標準件是:在去血緣分封制之后,全國實行統(tǒng)一的由朝庭任命的郡縣分級管理體制—郡縣制;全國使用統(tǒng)一的文字—書同文;全國統(tǒng)一規(guī)劃修、建秦馳道和秦直道—車同軌;全國使用統(tǒng)一的計量單位—度同量;全國推行統(tǒng)一的道德倫理規(guī)范—行同倫,等等。這一系列社會管理標準件,是大秦帝國、也是以后中華帝國各代王朝大一統(tǒng)的有力保證。
王朝可以更迭,統(tǒng)一的標準件卻延續(xù)、保證統(tǒng)一大格局不致分崩離析。這是我們?yōu)槭澜绻糯鷼v史,尤其是東、西方各個多民族統(tǒng)一大國的提供的“中國讀本”。
漢朝,核心價值觀建立
漢代,如我們所知道的,將亞歐大陸自發(fā)、分段的民間交流,提升為鑿空西域的國家行為,張騫第一次以“博望侯”的身份開啟了和平外交的歷史進程。他給我們提供了最早的政治的和平的外交理論和實踐,提供了一個廣博瞻望的眼界和跨國交流的格局。自此世界發(fā)現(xiàn)了中國,開始形成了世界的中國觀;中國也發(fā)現(xiàn)了世界,逐步形成中國的世界觀。這是古人在國際交往層面如何構建新型合作關系,向世界交出的“中國思路”。endprint
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諫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和指導地位,也許是漢代提供的最重的一個“中國讀本”。它告訴我們, 一個多民族、大一統(tǒng)的國家,一定要有社會各方認同的核心價值觀,這個核心價值觀應該進取、有為、向上,一定要樹立、維護這一核心價值觀的引領、指導地位。
這是中華民族極具凝聚力,中華文明得以永續(xù)不斷的深層原因。千萬不能忽視的是,漢武帝獨尊之儒學,已非戰(zhàn)國時期儒學的原貌,而是融匯了道、法甚至陰陽五行的更為包容的新思想。所以它又告訴我們,核心價值觀決不能是單一的靜止不變的,應該具有極強的融匯能力,而又能在一種開放動態(tài)結構中發(fā)展、更新自身,才能穩(wěn)固并具有凝聚力。
唐朝將“融匯-創(chuàng)造”民族文化心理結構推向極致
唐代從公元7世紀開始,當時歐州的羅馬帝國、南亞的笈(及)多王朝都開始走向衰敗,為什么地處世界東方的唐朝卻開始崛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唐朝很大程度上結束了數(shù)百年的分裂和內戰(zhàn),在文化、經濟、社會各方面對外大幅度的開放,將黃帝時代奠定的“融匯—創(chuàng)造”民族文化心理結構推向極至。唐代以前所未有的宏大氣魄,面向世界、開放包容。
古絲路引進來的不僅是“胡商”,而且?guī)砹水悋亩Y俗、服飾、樂舞和整個生存方式,熔鑄為長安盛極一時的世界風尚,國際范兒。長安城里漢、胡民眾相鄰以居,域外人才爭相任職于朝廷,東、西市里絲路貿易興旺紅火,五花馬、千金裘簇擁著五陵少年相邀游樂于酒家,與當壚的胡姬共笑春風。
盛唐這一氣度,將長安造就為國際化大都會,使長安成為世界文明的至高點。面向世界、兼容并匯的“盛唐之音”和“盛唐讀本”,由是成為如雷貫耳的“中國聲音”,傳遍了域外環(huán)中。
唐代盛極之氣勢,使祖居中亞康居的粟特人,也表白自己是黃帝子孫,祖先是周武王的弟弟,后來成為世居會稽山陰的江南康家。民族、宗教交匯,儒、道、釋以及景教、拜火教、襖教、大食伊斯蘭教,各種本土和外來的宗教由斗爭而磨合而和諧相處,交互吸收,崇儒尊道禮佛蔚成風氣,唐長安成為一個世界主要宗教流派和諧共處的都城。
在唐懿宗殿前演參軍戲,竟可以善意地調侃三教。說佛陀乃婦人,《金剛經》有云“敷座而坐”—丈夫坐了兒子坐,非婦人耶?老子乃婦人,《道德經》有云“吾有大患,是吾有身”—姙娠者非婦人耶?孔圣亦婦人,《論語》云“待價而沽” —待“嫁”而沽,非婦人耶?那真是一派道教風行、佛教興旺、儒學昌明的興盛景象。
而唐詩作為那個時代中國人的心聲和豪情,更是無所顧忌的自由和奔放,無所留戀地創(chuàng)造和出新。豐沛的、充滿騷動的熱情和想象,滲透在唐詩之中。即便是憂郁和頹喪,也依然閃灼著青春生命本有的、驅之不去的自在和歡樂。唐詩創(chuàng)作于唐代,唐音何止在唐代?它是在我們一代代人心里燃燒的“中國情緒”。
盛唐時代的中國人可以說生活三個世界中:多民族聚合的現(xiàn)實生存世界,唐詩唐樂的文化審美世界,多種宗教和諧相處的理想信仰世界,他們以此向人類提供了一種中國人的“生存讀本”。
宋明,以江河遞進、接力傳遞的方式,接續(xù)中華文明的永續(xù)發(fā)展
宋明以來,中國更出現(xiàn)了一個世界文明史上很獨特的現(xiàn)象:以江河遞進、接力傳遞的方式,接續(xù)中華文明的永續(xù)發(fā)展。唐之后,黃渭、河洛一帶,由于養(yǎng)育周秦漢唐幾大王朝,加之戰(zhàn)亂頻繁,生態(tài)與社會承載過重,漸漸顯出了式微之勢。政治社會重心開始東移開封而后南遷。長江文明漸次崛起,這對黃河文明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接力性傳遞。
前一千年中,黃河文明漸次南傳直達珠江,以致韓愈的流放地潮汕,百姓都自稱“鄒魯子民”,自認是孔教之后?,F(xiàn)在,崛起的長江文明開始用自己的富裕反哺北方,支撐起中華古國的下一步發(fā)展。同時讓疲憊不堪的黃河文明得以休養(yǎng)生息。
這種兩河遞進式傳遞,使得長江文明的發(fā)育既有黃河文明的基礎又有新的闊大的空間。宋明兩朝經濟社會發(fā)展因而在總體上保持了上揚趨勢,商品經濟繁茂,由以農立國向工商惠國轉型。中國南方由“化外之地”“瘴癘之鄉(xiāng)”一變而為“湖廣熟,天下足”??茖W技術也在宋明時期有了長足發(fā)展,產生了沈括、畢升這樣的大科學家和大發(fā)明家。而兩江文化的精彩,更是續(xù)寫了黃河文明的輝煌。宋明時的綜合國力遠遠超過了漢唐。
江河南北接力傳遞這一模式,使中國歷史發(fā)展的空間結構,除了中—西模式(西部給東部輸鈣質輸內力),又增加了中—南模式(南部給北部輸物產輸財富),中、西、南三足鼎立,支撐著中華穩(wěn)足持續(xù)的發(fā)展。
總而言之,我們可以很好的從各種角度來品位中國,我們這個中國是一個文化的符號。你品味它,你就能感受出許許多多我們原來沒有感受到的東西,這需要提供坐標,新坐標和新視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