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暄淇
救國家于危亡,扶大廈于將傾,挽時世于彌艱,濟蒼生于水火……當(dāng)文字融入不渝之忠勇,浩蕩之正氣才能流傳文史吧!
千年之下,我仿佛又看見了那個徘徊于江畔、為國家上下求索迫切又無奈的屈原!人人言之愚鈍,屢遭小人讒言構(gòu)陷,卻仍一心為君為國。但殊不知于屈子而言,被誹謗又如何?遭陷害又如何?流放又如何?形容枯槁又如何?“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這才是他自己的意愿!所以,因著這份愛國情,他的一篇《離騷》震撼天地,萬古流芳!
屈原已逝,但后繼之人從未缺席?;赝麣v史,我又看見了那個以執(zhí)念,在“遺囑”上寫下“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陸游。他雖有壯志,卻不受賞識,但那又能怎樣呢?“肝心獨不化,凝結(jié)變金鐵,三尺粲星辰,萬里靜妖孽”!不能馳騁疆場、收復(fù)故土,就把對敵人的仇恨寫進詩中,同樣字字如刃,句句如槍!
“茍利國家生死矣,豈因禍福避趨之”——煙霧繚繞之中,林則徐堅定地在眼前吶喊。當(dāng)眾銷毀兩百多萬斤鴉片,難道他不知道那一刻有多少人恨死了他?他知道,但他更知道,如若那些鴉片不被銷毀,國人將危矣,中國將危矣!時局動蕩的洪流里,誰還愿意逆流而上?保命都來不及!但林則徐卻甘愿以命為注,為民族賭上一把!
為民族大義奔走的,還有魯迅。在那個愚昧的、相信人血饅頭的年代,在那個軍閥一手遮天、殘酷打壓新勢力的年代,魯迅先生棄醫(yī)從文,因為他深諳更需要整治的是人心!對于民眾,他雖然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但從不放棄,堅持揮著筆桿,奔走呼號,想要為無知的國民劃破頭頂?shù)暮诎担 皺M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數(shù)十年過去,先生的德行我們從沒有忘記,而歷史也必然不會忘記!
是??!歷史的長河中,那些心懷天下的仁人志士我們都不曾忘記!“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是杜甫的仁慈善心;“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一代賢臣對自己的鞭策;“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
為什么中華文明能綿延五千年盛衰不已?真正原因不就在于此嗎——每個時代都有這樣的先賢,他們用詩篇抒寫著激昂文字,用行動演繹著不朽人生,更用偉大的人品傳承著優(yōu)良血液!因而中華文化才會有其厚重的底蘊和如鋼的韌性,才會不斷地傳承后世,光耀古今!
當(dāng)你寫作的時候,不知道寫些什么?告訴你,落筆,當(dāng)心懷天下呀!
>> 點評
古人云: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為表達心懷天下的寫作情懷,作者開篇用排比句式,直奔主題,點出論點。接著分別用點面結(jié)合的手法,分別列舉了屈原、林則徐、魯迅、杜甫、范仲淹、文天祥等事例,詳略得當(dāng),論證深刻。結(jié)尾再回應(yīng)開頭,重申論點,深化主旨。全文氣勢磅礴,讀來頗顯酣暢。
>> 本文適用考場仿真試題
請以“擔(dān)當(dāng)/文以載道”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特約教師 陳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