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鄒婭 李文濤
摘要:人工智能進軍教育領域,許多教師也開始憂慮起來機器人會讓教師失業(yè)嗎?在此前提下,一個重大問題躍然而出,當教師遇上人工智能,究竟會發(fā)生什么?本文結合人工智能的發(fā)展特點和發(fā)展方向,對其已產生和將要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并從教育發(fā)展的視角,提出教師如何應對人工智能,如何減輕人工智能帶來的壓力。
關鍵詞:人工智能;教師;壓力;轉變
一、我國人工智能在教育行業(yè)的應用現(xiàn)狀
(一)人工智能對教育行業(yè)的影響
互聯(lián)網(wǎng)、人工智能最大的特點是開放性、互動性、全球性、個性化。它改變著教育的概念、教育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改變著教育形態(tài)、教育方式、師生關系、家庭關系等方方面面。高校處于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chuàng)新第一動力的結合點,是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ヂ?lián)網(wǎng)信息的便利獲取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教師和學生可以根據(jù)需要無障礙地獲取想要的信息。
(二)人工智能為教學資源帶來的變革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的教育積極主動參與國際競爭,人工智能的到來,在學習資源上,學生獲取知識與方法的來源與途徑,不再局限于教師與課堂,學生會使用Sri、Cortana、Alexa等人工智能尋找學習資源,也不再拘泥于制度化、固定化的課堂時間。人工智能用于中英作文批改、系統(tǒng)智能判卷、在線互動搶答、基于大數(shù)據(jù)支持的精準教學。各教育機構通過開發(fā)人工智能技術,打造智能化的移動學習工具和應用支撐平臺“智慧課堂”,不僅提升了課堂教學活力,更使用遠程視頻教學技術,與外地名師實現(xiàn)“共享”課堂、“共享教師”。在電子設備和教學系統(tǒng)軟件等人工智能技術的輔助和支持下,課堂互動性和學生參與度大大提升了。因此學校教育必須跟上人工智能的步伐,教師也必須作出重大的改變。
二、人工智能給教師帶來的壓力
(一)人工智能給教師心理帶來的壓力
人工智能的迅猛發(fā)展,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擔心自己的職業(yè)。而隨著人工智能進軍教育領域,許多教師也開始憂慮起來:“機器人會讓我失業(yè)嗎?”伴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人工智能正悄然走進各個領域,逐步改變著人們的傳統(tǒng)認識和認知。不管怎樣,人工智能與教師的相遇或者遭遇已經(jīng)不可避免,無所逃于天地間。在此前提下,一個重大問題躍然而出,當教師遇上人工智能,究竟會發(fā)生什么?人工智能會取代教師嗎?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變革教師的心理壓力也不斷的擴大。
(二)人工智能時代家長和學校給教師帶來的壓力
在“學校消亡論”學校將轉型為大大小小的學習中心的大背景下,認為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師已無存在必要。接著家長提出疑問人工智能時代,還需要教師嗎?還需要學校嗎?學生的學習會發(fā)生什么變化,課堂會發(fā)生什么變化?越來越多的家長依賴人工智能,把孩子的教育全部交給機器人教師而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教師充滿了質疑。教師的地位晦暗不明,教師是否會從人類社會的職業(yè)榜中消逝,尚未形成定論。教師如何才能擁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價值和作用? 教師需要先洞悉人工智能將為“學?!薄椤皩W生的學習”、為“課程與教學”等帶來了什么變化,以這些變化為前提和依據(jù),才能確定是否能夠在這些變化面前有所作為,以及如何作為。教師面對著學校轉型和社會輿論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三、面對人工智能教師如何減壓
(一)教師的不可替代性
教育是從心靈出發(fā)的偉大職業(yè),它是為成人、育人而生的。它既需要教師有淵博的知識,又需要教師始終堅持以人為本,通過自身的想像與創(chuàng)造、情感滲透和人格魅力,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和感化學生。這些基于情感的教育行為,人工智能是無法勝任的。因此,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并不是為了“搶”老師的飯碗。如今,智能的介入更多的是將教師從重復性的工作中解放出來,使教學更有效率,教師更有尊嚴,更加瀟灑。教育包含了“教”和“育”的問題,人工智能是輔助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解決目前的教育問題,給教師提供更多方法去真正了解學生,從而實現(xiàn)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育。當借助人工智能,教師從一些負擔中解脫出來的時候,老師的功能更多的體現(xiàn)在育人的角度。對于教師的要求其實是在提高,而不是降低。
(二)教師與人工智能的關系
人工智能不可能取代教師,而是要成為師生的強大助手,可大幅提升教與學的效率和效果,所以學校應積極擁抱人工智能。人要駕馭機器,而不能被機器奴役。有了人工智能的輔助,教師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創(chuàng)新教育內容、改革教學方法,讓教育變得更好。教師就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的教學服務提供者、設計實施定制化學習方案的成長咨詢顧問,成為學生學習的陪伴者、動力的激發(fā)者、情感的呵護者,真正成為學生“靈魂的工程師”。不會使用人工智能的教師有可能被淘汰。
(三)教師如何應對人工智能
首先從課堂知識的傳授轉向課堂的創(chuàng)新生成。對于教師而言,注重知識本身沒錯,但隨著人工智能的發(fā)展,知識的獲得不再需要教師的耳提面命。人工智能時代重要不是積累已有的知識,而是要有新發(fā)現(xiàn)、新體驗,并判斷是否科學正確,而這恰恰是人工智能所做不到的;其次從關注學生當下的學習成效轉向終身學習技能的培育。傳統(tǒng)教學非常注重眼前,強調時效。教師不能僅僅關注當下的教學,僅僅教會學生當下學習的內容是不夠的,他們應當指導學生如何在未來的人工智能環(huán)境下,利用各種資源可持續(xù)性自主學習、自主發(fā)展;再次從學生學習的講師轉向人生發(fā)展的導師。進入人工智能時代后,人們的知識視野日益開闊,而情感世界卻可能變得越來越封閉,看社會的視角也變得越來越窄化,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再滿足于講師的角色,而要努力承擔起人生指導師的工作。講師的任務絕大多數(shù)人工智能都能完成,但導師的工作,只有導師能夠實施。
參考文獻:
[1]閆志明,唐夏夏,秦旋,等.教育人工智能(EAI)的內涵、關鍵技術與應用趨勢[J].遠程教育雜志,2017(1):26-35.
[2]汪建基,馬永強,陳仕濤,等.碎片化知識處理與網(wǎng)絡化人工智能[J].中國科學:信息科學,2017(2):171-192.
[3]劉晟,魏銳,周平艷,等.21世紀核心素養(yǎng)教育的課程、教學與評價[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3):38-45.
[4]辛濤,姜宇.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教育評價改革[J].中國教育學刊,2017(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