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 汪霞
麥農沒有把握好最佳的小麥病蟲害防治時間,這主要是因為麥農在病蟲害認知度上嚴重不足,甚至只有在小麥遭受嚴重病蟲害侵害時才能發(fā)現(xiàn),顯然已經(jīng)錯過了最佳的防治時間,那么防治效果勢必會低下。以小麥常見的紋枯病為例,本來3月份就需要對該病進行防治,而部分麥農往往在4月份才發(fā)現(xiàn)問題,這樣的防治不僅花費的成本高,且防治效果不理想。甚至有部分麥農在害蟲較少時忽視,當重視的時候,害蟲又增多了。而有的則在病蟲害防治上有著一定的前提,以小麥蚜蟲為例,部分麥農認為當益害比例為1:150時不要處理,如果將看見的害蟲都盡可能地殺死,會給小麥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帶來巨大的破壞。
在小麥生長中,因為氣溫等外界條件的變化,會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病蟲害,而且病蟲害的處理需要采取針對性的藥劑加強防治。就實際而言,很多麥農由于對病蟲害缺乏應有的認知,往往只是噴灑農藥與施肥,導致病蟲害難以徹底消滅,進而導致病蟲害防治的最佳時期被延誤。
部分麥農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經(jīng)常發(fā)生用水量不足的問題。但是病蟲害的防治,必須緊密結合病蟲害的數(shù)量和田地的干濕度以及面積等對其用水量進行確定。若水量超標,會給小麥正常的生長帶來影響;水量較少,又會導致病蟲害防治的成效不達標。
這一階段在整個小麥生長過程中屬于最為基礎的階段。因此在播種之前,就需要切實注重病蟲害防治工作。不僅要將田地在播種前做到精耕細耙,而且還要將田地內的雜草和雜物清除,并將細菌的基數(shù)進行嚴格控制。具體做法是每667m2施30kg辛硫磷顆粒,將其拌土之后灑入田中,從根本上達到防治地下病蟲害的目的。而在此基礎上,還應做好小麥種的拌種處理,在拌種過程中,主要是采取甲基異柳磷乳油與水混合,二者的比例是1:800,這樣就能更好地對病蟲害進行防治。
小麥在這一階段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病害有枯萎病,常見的蟲害有紅蜘蛛和吸漿蟲。而這些病蟲害的出現(xiàn),將給小麥的正常生長帶來巨大的危害,所以需要加強防治,才能更好地確保小麥正常生長的同時為產(chǎn)量的提升奠定基礎。這就需要在防治過程中抓住防治的最佳時機,一般需要把殺蟲劑與殺菌劑進行混合之后再噴灑,并在這一階段中掌握好小麥幼苗的生長情況,把甲基異柳磷乳油按照一定的比例對水,并在麥田中均勻噴灑,并采取淺鋤的方式進行翻土,從而有效地促進病蟲害防治成效的提升。
這一階段是整個小麥生長的關鍵時期,將直接對小麥的產(chǎn)量和質量帶來影響,但是也是病蟲害高發(fā)的階段,尤其是白粉病、赤霉病和葉銹病以及葉枯病和小麥蚜蟲較為突出。為了加強防治,就需要在抽穗期加強殺蟲劑與殺菌劑的應用,這樣才能更好地對小麥生長環(huán)境進行調整,以達到綜合防治的目的。具體而言,每667m2用20%菊馬乳油80mL對水35~50kg,一般在每天清晨露水干了之后噴灑,也可以在下午4時之后噴灑,但是必須確保其噴施的均勻性。除了小麥自身屬于抗病品種外,還應在發(fā)病初期每667m2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70g對水30kg,每7d噴施1次,連續(xù)噴施14~21d,確保噴施的均勻性。在此基礎上,很多病蟲害就會在小麥頂部聚集,此時就需要在小麥頂部做好噴霧處理,若是在陰雨天進行,還應及時做好補噴作業(yè)。
這一階段屬于小麥顆粒成熟與飽滿的關鍵階段,其常見的病蟲害主要有小麥銹病和白粉病,在對這些病蟲害進行防治時,每667m2用25%快殺乳油30mL,對水30kg進行噴霧。此外,還可能出現(xiàn)黑胚病,每667m2可用12.5%禾果利可濕性粉劑752g,對水30kg噴霧防治。
加強對麥農的教育和培訓,加強病蟲害知識的科普,使麥農對病蟲害發(fā)生的病理、規(guī)律和防治技術進行掌握,并注重經(jīng)驗的總結,加強先進經(jīng)驗的推廣,注重新技術的應用,提高小麥品種自身的抗病性,才能更好地在確保小麥質量的同時提高小麥的產(chǎn)量。
綜上所述,目前部分麥農在小麥病蟲害防治中還存在一定的防治誤區(qū),為了更好地引導麥農從誤區(qū)中走出來,就需要切實注重上述工作,并對工作的成效進行不斷優(yōu)化和完善,結合實際,采取針對性的防治方案,才能更好地促進小麥種植效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