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華 丁慧琴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靜夜思》是李白年輕時的作品,那時他大約只有二十六歲,寫作地點在當時的揚州旅舍。這處揚州旅舍,現在已完全無法追尋。據權威人士的研究,唐代的揚州城位于現在的揚州城北邊,李白當年作詩的旅舍應在揚州城北的古城墻一帶。
可以說,在中國,沒有一個人不熟悉這首詩。它的影響之大,流傳之廣,其他任何詩詞都無法與之抗衡。也許很多人不知道, 《靜夜思》還存在另一個版本:“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xiāng)?!?/p>
如今來揚州尋找唐代的影子,我們選擇唐城墻遺址為目標。隋代,隋煬帝開通南北大運河,在此修建迷樓。進入唐代,國力鼎盛,揚州也達到了極盛的巔峰,曾是大唐最重要的港口城市。當時,唐城包括子城和羅城兩部分,城周長二十公里。
今天登上揚州城北的唐子城遺址,可俯視揚州城十里美景,微風輕撫,楊柳依依,風韻無限。可以肯定,就在這片土地上,當年曾留下年輕李白的腳印。前面的某一個土坡上,曾挺立過一座普通的旅舍。在一個靜靜的秋夜,李白住在這里,他抬頭望著天空的一輪皓月,思鄉(xiāng)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詩《靜夜思》。
幾天后的一個晚上,他又寫下《秋夕旅懷》: “涼風度秋海,吹我鄉(xiāng)思飛。連山去無際,流水何時歸。目極浮云色,心斷明月暉……”
時間的掃帚在不停地清掃這個世界,一千多年后,它早已將那座普通的旅舍清掃干凈,將那塊地方變成了我們眼前的模樣。
寄揚州韓綽判官
杜牧
青山隱隱水迢迢,
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
玉人何處教吹簫。
杜牧曾在揚州的淮南節(jié)度使牛僧孺幕府做過推官和掌書記,與當時同在幕府任節(jié)度判官的韓綽相識。杜牧離開揚州回到長安以后,經常懷念昔日在揚州的時光,懷念同僚韓綽判官,就寫了這首詩。
揚州在唐代是長江中下游最繁華的都會,店鋪酒肆比比皆是,更有許多風景如畫的好去處。詩中提及的二十四橋,是一座怎樣的橋?現在它在哪兒?
其實,從宋代起, “二十四橋”就成了一宗眾說紛紜的疑案。有人說,它是一座橋。相傳唐代有人在一個月光如水、清風徐徐的夜晚,見到二十四個風姿綽約的仙女,身披羽紗,酥手托簫,飄上一座小石橋,于是那舒緩柔美的旋律,便從二十四支簫管中緩緩地流淌出來。有人說,它們是二十四座橋。宋朝大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補筆談》中說:“揚州在唐時最為富盛,……可記者有二十四橋。”并注明,“今存”者只有六橋及一處“新橋”。顯然,他認為歷史上有二十四座橋。沈括以治學嚴謹著稱,因此,這一說法影響很大。但是更多的人還是傾向于二十四橋是一座橋。
現在,如果你想探尋二十四橋的蹤影,就來揚州的瘦西湖吧。站在瘦西湖湖濱,你就可以看到,這里有一座二十四橋。這是一座單孔拱橋,漢白玉欄桿,如玉帶飄逸,似霓虹臥波。它長24米,寬2.4米,欄柱24根,臺級24層,處處都與數字“24”對應。潔白欄板上彩云追月的浮雕,橋下巧云狀的湖石堆疊,周圍遍植的丹桂樹,使人看到云、水、花、月在這里交集,感受到二十四橋明月夜的妙境。
許多游人都知道二十四橋是一座名橋,或者是知道它的來歷,圍在這里不肯離去,更多的人登到橋上,舉目遠眺,體會玉人吹簫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