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臣
藥物性肝炎是指由于藥物或(及)其代謝產(chǎn)物引起的肝臟損害, 以往沒有肝炎史的健康者或原來就有嚴重疾病的患者, 在使用某種藥物后發(fā)生程度不同的肝臟損害[1,2]。在治療藥物性肝炎中臨床多使用甘草酸二銨治療, 但效果不盡滿意[3]。為了探討異甘草酸鎂對藥物性肝炎患者的療效與血清學指標的影響, 作者選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藥物性肝炎患者79例, 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40例)與對照組(39例), 進行了臨床分析?,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藥物性肝炎患者79例, 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40例)與對照組(39例)。觀察組, 男22例, 女18例, 平均年齡(49.9±12.4)歲;損害藥物包括:化療藥物、抗結(jié)核藥物、抗菌藥物等;對照組, 男19例, 女20例, 平均年齡(50.1±13.7)歲;損害藥物包括:化療藥物、抗結(jié)核藥物、抗菌藥物等。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同意參加本次研究且經(jīng)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藥物性肝炎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chǔ)上給予甘草酸二銨注射液(商品名:甘利欣, 正大天晴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10940190)150 mg, 加入 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 q.d.,i.v.gtt.。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chǔ)上給予異甘草酸鎂注射液(正大天晴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51942)150 mg, 加入 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 q.d., i.v.gtt.。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 14 d。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與治療前后血清指標(ALT、AST、TBIL、γ-GT 、ALP)。療效判定標準參考文獻[4], 分為有效和無效。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38例、無效2例, 有效率為95.00%;對照組患者治療有效25例、無效14例, 有效率為64.10%;觀察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LT、AST、TBIL、γ-GT 、ALP水平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前ALT為(364.3±62.5)U/L、AST為(332.9±56.4)U/L、TBIL 為 (64.7±11.2)μmol/L、γ-GT 為 (422.6±72.3)U/L、ALP為(221.4±43.7)U/L, 治療后ALT為(64.7±12.3)U/L、AST為(63.3±17.2)U/L、TBIL為(15.4±2.3)μmol/L、γ-GT為(78.5±9.3)U/L、ALP為(74.3±11.7)U/L;對照組患者治療前ALT為(365.1±66.2)U/L、AST為 (331.6±52.9)U/L、TBIL為 (65.3±13.4)μmol/L、γ-GT為(424.6±74.6)U/L、ALP為(222.9±39.8)U/L,治療后ALT為(104.3±21.2)U/L、AST為(113.6±13.2)U/L、TBIL為(30.4±5.7)μmol/L、γ-GT為(115.3±19.2)U/L、ALP為(117.2±15.7)U/L。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ALT、AST、TBIL、γ-GT、ALP水平比較,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ALT、AST、TBIL、γ-GT、ALP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 且觀察組降低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藥物性肝炎疾病在治療期間使用的藥物種類相對較多,但臨床療效不盡相同, 目前臨床在對藥物性肝炎疾病實施治療過程中主要會選擇具有一定保肝作用的藥物[5]。
本研究探討了異甘草酸鎂對藥物性肝炎患者的療效與血清學指標的影響,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觀察組有效率95.00%高于對照組的64.10%,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前ALT為(364.3±62.5)U/L、AST為(332.9±56.4)U/L、TBIL為 (64.7±11.2)μmol/L、γ-GT 為(422.6±72.3)U/L、ALP 為 (221.4±43.7)U/L, 治療后ALT為(64.7±12.3)U/L、AST為(63.3±17.2)U/L、TBIL為 (15.4±2.3)μmol/L、γ-GT為 (78.5±9.3)U/L、ALP為(74.3±11.7)U/L;對照組患者治療前ALT為(365.1±66.2)U/L、AST為 (331.6±52.9)U/L、TBIL為 (65.3±13.4)μmol/L、γ-GT為(424.6±74.6)U/L、ALP為(222.9±39.8)U/L, 治療后ALT為(104.3±21.2)U/L、AST 為 (113.6±13.2)U/L、TBIL 為 (30.4±5.7)μmol/L、γ-GT為(115.3±19.2)U/L、ALP為(117.2±15.7)U/L。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ALT、AST、TBIL、γ-GT、ALP水平比較,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ALT、AST、TBIL、γ-GT 、ALP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 且觀察組降低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肖波[6]研究表明, 異甘草酸鎂對藥物性肝炎患者的療效與血清學指標有著良性的影響, 患者治療后ALT、AST、ALP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 總有效率為97.06%高于對照組的76.47%,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這與本研究結(jié)果相似。饒建國[7]表明, 運用異甘草酸鎂治療藥物性肝炎副作用發(fā)生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了異甘草酸鎂對藥物性肝炎患者的治療有著良好的療效, 同時副作用較低。
綜上所述, 異甘草酸鎂對藥物性肝炎患者的療效與血清學指標有著良性的影響, 同時可以提高臨床療效, 并且副作用較小, 值得在臨床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