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崴崴?龐亞青
禮貌是每種語言都不可缺少的意義表達,古漢語中主要由詞匯形式承載,而到了現(xiàn)代漢語時期,一些結構甚至句式更多地承載了表達禮貌的功能,表小量結構即是這些結構中的一類。目前學者們對某些表小量結構研究較充分,但對某些表小量結構未給予足夠關注。將表小量結構與漢語禮貌表達相聯(lián)系的研究較少。
我們認為從表小量結構入手研究漢語禮貌問題至少應該解決以下問題。
一、現(xiàn)代漢語中的表小量結構體系
福井啟子(2004)曾做過一項相關調查,她以《永不放棄》劇本為語料依托,從中找出所有表達“小量義”的結構,共六種:“VV”、“V+一下”、“V+其他動量詞”、“V+一點兒”、“V+一些”、“V+一會兒”。因調查材料所限,其結論難免失于全面,我們認為除上述結構外,現(xiàn)代漢語中還有其他表小量結構。如“V+點+N”、“V+一些”等。擴大語料調查范圍,進一步擴充表小量結構的數(shù)量,形成完整的漢語表小量結構體系至關重要,這是進行后續(xù)研究的基礎。
二、表小量結構的主觀量問題
(一)表小量結構表主觀量的判別標準
表小量結構可以表達客觀量也可以表達主觀量。當結構表達的小量義與客觀存在的量一致時,該結構表達客觀小量;當結構表達的小量義與客觀存在的量不一致時,該結構表達的是主觀小量。以“V+一下”為例,“她微微向前側了[一下]身子”,實際動作量小,與結構表達的小量義一致,為客觀量;“我們重新安排[一下]未來的生活”,實際動作量大,與結構表達的小量義不一致,為主觀量。當然這只是語義角度的判別標準,難免流于主觀,可操作性差。因此,制定客觀的結構性判別標準是增強結論可信度的關鍵。
(二)表小量結構主觀量產(chǎn)生的動因
首先,從語法語義層面看,動詞以及狀語與整體結構的語義沖突是主觀量產(chǎn)生的內(nèi)部動因。動詞或狀語表達客觀大量與結構整體表達的小量發(fā)生語義沖突,主觀量的加入可以使沖突語義完成和諧組配。具體情況下的組配路徑不同。
其次,從語用層面看,禮貌需求是主觀量產(chǎn)生的外部動因,也是最終的推動力量。就表小量結構而言,主觀量的產(chǎn)生是為了滿足禮貌表達的需要。說話者運用小量語義降低要求的量、降低幫助的價值和降低責備的量,從而來表示禮貌。小量義是該類結構在實際使用中獲得各種語用功能的基礎。①
三、從言語行為類型角度考察現(xiàn)代漢語表小量結構的分布
美國著名學者塞爾(Searle,1976)的言語行為理論將以言行事行為分為五大類,它們所需要的禮貌程度有所差異?,F(xiàn)代漢語中不同的表小量結構與五類言語行為類型的適用情況不同,說明了某個結構的禮貌程度以及各結構不同的禮貌等級。以“V+一下”為例,我們考察了檢索到的229條“V+一下”語料適用的言語行為。數(shù)據(jù)顯示,指令類和闡釋類是其優(yōu)選言語行為類型,表達類和承諾類則處于明顯弱勢。指令類內(nèi)部分為6個小類行為,其中請求行為和要求行為比重最大,其次是建議行為。這些行為的禮貌需求程度呈逐步下降趨勢,顯示出禮貌表達的等級性。將所有表小量結構的言語行為分布情況做對比,即可得到這些結構大致的禮貌等級序列。②
四、現(xiàn)代漢語表小量結構的禮貌等級判定
我們在“V一下”結構研究過程中提取出四個要素來確定了某個行為小類是否存在禮貌需求,以及禮貌需求的等級。并將指令類言語行為禮貌需求指數(shù)公式列為:P=D+FD+AD+FO。
其中,P為禮貌需求指數(shù),D為成事決定權,F(xiàn)D為面子受損,AD為行為受損,F(xiàn)O為逼迫。其中參項將進行合理賦值,用以計算指令類言語行為中各小類的禮貌需求指數(shù),使語言中的禮貌等級得到量化。計算結果將與語料調查數(shù)據(jù)相印證,證明了該公式的適用性和可靠性。我們使用該公式考察四種表小量結構,它們的禮貌等級排序為:“V一下”>“VV”>“V一V”>“V”。③該公式尚需進一步完善,以增強其信度,是否能應用該公式判定表小量結構體系中的所有結構尚需進一步考察。
語言中的“禮貌”是民族文化、民族素養(yǎng)的重要表現(xiàn),對于現(xiàn)代漢語“隱形”禮貌表達形式——表小量結構的研究有助于提高人們對現(xiàn)代漢語禮貌因素的認知,有助于提高對民族文化、民族素養(yǎng)的認同感、自豪感。同時,對該問題的研究在中文信息處理和對外漢語教學中都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
注釋:
①詳見路崴崴2013。
②具體數(shù)據(jù)詳見路崴崴2013。
③關于禮貌指數(shù)公式的具體闡釋詳見路崴崴2013。
參考文獻:
[1]伯納德·科姆里[英],沈家煊.羅天華譯 陸丙甫校.語言共性和語言行為(第二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陳松岑.禮貌語言初探[M].北京:商務圖書館,1989.
[3]李珊.動詞重疊式研究[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
[4]李善熙.漢語“主觀量”的表達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論文,2003.
[5]李宇明.漢語量范疇研究[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6]路崴崴.“V+ 一下”結構研究[D].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3.
[7]石毓智.認知能力與語言學理論[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
[8]張旺熹.漢語句法結構隱形量探微[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9.
[9]Levinson,S.C.Pragmatic reduction of the binding conditions revisited.Journal of Linguistics.1991.
[10]Searle,J.Indirect Speech Acts.In P.Cole & J.Morgan (eds.)1976.
(作者單位:長春理工大學)endprint
北方文學2017年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