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現(xiàn)致
文學作品是語文學習的主要內容,也是思想感情的載體,教學的一切重心應當在作品,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閱讀和體味,讓學生從閱讀中汲取智慧。
一、自由之慧
創(chuàng)作本身就是作者思想的展現(xiàn),如果思想得到禁錮,那就不會有好的作品出現(xiàn),同樣,閱讀其實是對作品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是簡單的傳輸,即使是知識、閱歷都還沒達到一定程度的學生,也不僅僅只能做所謂接受者。創(chuàng)造力是屬于每一個人的,如果真的能讀進去,每一位學生都可能對作品有全新的理解以及創(chuàng)造。所以自由是一種智慧,在閱讀中它應該被“還給”學生,讓學生進入更廣闊的思維世界。
那些充滿著浪漫主義色彩的文章,像郭沫若的抒情詩《天上的街市》或者屠格涅夫的散文詩《蔚藍的王國》,想象力是這些作品最鮮明的特色,不管是天上的街市,還是深海的王國,都是作者用想象描繪的虛擬的世界,浪漫主義詩歌本來就充滿了天馬行空的幻想,詩作解讀的主體即學生不能中斷這種想象。好的作品是用來發(fā)散思維和促進思考的,而不是用來束縛學生的,學生應當擁有“做夢”的自由。就這兩篇作品而言,天上的街市與蔚藍的王國都是作者用文字塑造的美妙圖景,存在于作者的腦海中,用文字的形式來呈現(xiàn),那么閱讀文字的學生所想的會和作者一樣嗎?顯然未必,這就是想象的自由,只有給予學生自由的想象空間,甚至主動引導他們去幻想一個夢幻世界,作品的奇幻與浪漫才能真正被“感同身受”,詩作的內涵與感情才能更容易被理解。
二、審美之慧
審美到底是什么?學生也許會認為審美只屬于“陽春白雪”,只屬于那些文字華美、形式奪人的作品,其實,文學中的審美產生于人在閱讀時內心的感受,它是多種多樣的。對于中學生而言,他們還不需要理解審美到底是什么,但他們卻需要擁有審美的智慧,這樣,閱讀才是有價值的。
不能否認,教師自身的閱讀喜好會在無意識中對學生造成影響,但我覺得,不管是出于我自身的喜好,還是基于語文閱讀教學的考慮,我都希望學生能潛下心認真閱讀冰心的作品。就拿課堂中要學習的幾首小詩為例,簡單中卻透著雋永,帶領著學生進入一個充滿文學氣息的藝術世界。詩中有對母親的依賴與眷戀:“心中的風雨來了,我只能躲到你的懷里。”有對大好青春的不負與奮斗:“嫩綠的芽兒,和青年說:發(fā)展你自己?!边€有滲透著人生感悟的“成功的花”。幾首小詩,清淺柔和,抒發(fā)了詩人內心最真的感悟,它們所具有的不只是活潑的形式與和諧的韻律,還有精神的支持。感受美也就在無意識中得到完成,作者與讀者之間以作品為橋梁,達到了更深入、更具美感的交流。
三、生命之慧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履行自己的職責的時候,都要一直思考一個問題:教育是做給誰“看”的?也許有人會天天喊著素質教育的口號,卻還在催促學生一切向“成績”看齊,也許有人會覺得這話問得有點“虛”,但教育歸根結底是屬于“人”的,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牢記,語文教育,要留心培養(yǎng)學生的生命意識。
怎樣的一生才算是有價值一生?當我問出這樣的問題,有些學生下意識地回答《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那句名言:“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學生能想起這句話,我還是感到很欣慰的,這表明至少他們心中存在這樣的潛意識。我們的教育應該讓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將這種潛意識一步步加深,對此,語文學習中,對優(yōu)秀作品的閱讀發(fā)揮著很大的功用。比如通過閱讀,學生認識了處在“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境遇里的文天祥,風雨飄搖的南宋江山其實并不能給他個人什么切實的好處,只要他稍微低一下頭,就不會失去生命,甚至還能享受高官厚祿、榮華富貴。但他選擇的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命的價值與人生的氣度剎那間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人的價值在何處?這應是教育應當回答的問題,語文教學所傳遞的情感與價值觀對學生應產生正面、積極的影響,只有懂得了生命的意義,學生才能成長為一個大寫的“人”。
“智”與“慧”應當是兩個詞,它們代表著天賦、知識和閱歷,同樣也代表著思想、態(tài)度以及情感,語文教學不只是“傳遞”的過程,它還是“塑造”的過程,只有懂得運用智慧、享受智慧,語文課才會更加具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