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書全 電話:15179837448 13607988266
陶瓷繪畫藝術以人物為題材的繪畫形式,從遠古時代的巖畫和彩陶紋樣中可以分析的出;人物繪畫是中國繪畫史上最早出現(xiàn)的畫科之一,而陶瓷人物繪畫恰恰是受中國畫的影響,形成了如今的人物繪畫形式。人物畫是崇尚寫意精神,其意向風格原則上追求“六法”。從五代的石恪、宋代的梁楷開創(chuàng)寫意人物畫之先河,到明代的吳偉、近代的任伯年、蔣兆和、徐悲鴻等藝術大師,他們都在寫意人物畫史上留下了標范后人的痕跡。特別是徐悲鴻先生,引入了西方繪畫的教育體系,強調(diào)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主張光線、造型,講究對象解剖結構,骨骼的準確把握,思想內(nèi)涵,對中國畫壇影響甚大,被稱為現(xiàn)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還有近代“珠山八友”一代陶瓷藝術家,在陶瓷載體上直取中國畫藝術精髓,將寫意人物畫形神兼?zhèn)涞奶厥庖笈c水墨氣韻、骨法用筆、東方審美情節(jié)完美再現(xiàn)到瓷畫中,推進了陶瓷繪畫藝術的發(fā)展??傊?,寫意畫是畫家藝術綜合的高度概括和多方面才能的體現(xiàn)。
在畫科分類中人物畫屬較難的一個畫種。東晉畫家顧愷之認為:“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的確,從我藝術的生涯中卻有如此感覺。人物是有思想感情的,若有所思、喜怒哀樂都得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因此畫人必須得其骨得其肉,進而得其神,方算妙得。他的作品《女史箴圖》、《洛神賦》首提傳神寫照,以形寫神。現(xiàn)存都為后人摹本。在受到最嚴重“ 形”與“神”的制約中,寫意人物畫尤其難以創(chuàng)作,因為人物繪畫有著嚴格造型規(guī)律和標準的形體限制,再加上筆墨和形的矛盾,所以一筆落紙既有形體的準確和生動,以及不可預測且能控制的筆墨變化,掌握好人物繪畫藝術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陶瓷繪畫更為特殊的是,它的繪畫語言恰恰產(chǎn)生于它的工具材料,與中國畫不同,釉下青花,釉上粉彩,高溫顏色釉等,還得經(jīng)過高溫燒制才見分曉,難度、深度可想而知,這是泥與火的藝術。但陶瓷繪畫的根與本卻直接受到中國畫的影響,一幅陶畫看上去明顯的就有中國畫的烙印。因此在陶瓷繪畫藝術上有所作為,必須有國畫的功底。中國畫是經(jīng)過兩千年歷史積淀而成的一種程式性的“密碼”。其造型的根本是線,筆墨語言的根本是筆,二者合二為一,“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
寫意人物畫是中國畫一個分支出來的畫種,是因為寫意人物畫具備了某些基本內(nèi)核和特征。從縱向來看,宋以前的人物畫叫做“古典”工筆人物畫,其基本美學追求是以“以形寫神”和“形神兼?zhèn)洹保紦?jù)中國畫的主流地位;宋元以后,文人畫興起,山水花鳥遂成為畫壇主科,人物畫家相對較少。以書法用筆和水墨設色為形式的作畫,可稱作寫意文人畫,文人畫的美學追求是“以書入畫”“書畫同源”,在當時的中國畫中占主導地位,由于文人畫的“不求形似,逸筆草草”,使歷史上山水花鳥這兩種受形限制較少的畫科從一個顛峰到另一個顛峰,然而由于人物畫受形神關系及相應的社會性內(nèi)容的限制太多,不太適應文人畫的“作畫第一論筆墨”的形式,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所以,文人畫家們便逐漸很少選擇以人物作為畫材,人物畫的主體組成部分逐漸由民間畫工的宗教繪畫等所取代。因此對比山水花鳥畫的發(fā)展,人物畫的發(fā)展受到了相對的抑制。
寫意人物畫是突出形與神的關系,抓住人物的外在形體再突出人物的精神、氣質(zhì)、神態(tài)、情感,如果忽視了這點,這就與表現(xiàn)有生命、有表情的人物的畫法則相違背,與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氣質(zhì)、神態(tài)情感的想法不一致了。畫人物要畫出其活動的形與神,也就是描繪出人物與其活動對象的細節(jié)關系,貴在表現(xiàn)人物的精、氣、神。我在創(chuàng)作《四大美女》鑲器時,充分考慮這一點。畫面主體描繪中國古代四大美女,采用青花釉里紅,五彩顏色釉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思路,動靜相間,繁簡得當,利用如玉般的瓷質(zhì)本體,略施淡彩勾勒,把婀娜多姿,神態(tài)各一的古裝美女躍然瓷上,耐人尋味。四個畫面的造型即要精準,而“神”更要蘊含在客觀本體的形象之中。沈宗騫是清代著名的美術理論家,他的論述“神出于形,形不開則神不現(xiàn)”就明確了形神的關系。無論是顧愷之的“形神論”還是荊浩的《筆法》都十分明確的提出繪畫重在傳神,于是繪畫必須要有美感,使欣賞者心曠神怡。這里的傳神就是指人物畫的“神”,它在于人物形象本身,是對象之形而顯現(xiàn)的“神”,是由形而呈現(xiàn)的美與趣味
中國繪畫“骨法用筆”已延續(xù)1500年。從南齊謝赫提出“六法”,得到了歷代美術家和史論家的肯定,被稱為“六法精論,萬古不移”。一千多年來,六法猶如一把尺子,衡量著中國繪畫的優(yōu)劣,制衡著中國美術的興衰存亡。多少代的畫師們,在這四個字上玩足了技巧。雖然謝赫也曾提出“氣韻生動”作為“六法”之首,但考究起來,“骨法用筆”云云,才是中國畫真正的靈魂。而中國畫的寄托性靈,又多由“骨法用筆”所生成。舉例來說,“十八描”是中國畫用來表現(xiàn)人物服飾畫法的線描方法。其名稱也頗形象,多可望文生義,有 “高古游絲描”,“琴弦描”,“鐵線描”,“行云流水描”,“蘭葉描”等。我在藝術實踐中深有感悟?!肮欠ㄓ霉P”對畫家影響最大。我們祖先主觀將自然界設定為由線條組成,在經(jīng)歷了艱辛的磨礪后,確認了追求蘊含力量骨感的線條長、短、粗、細、曲、折變化來表現(xiàn)作品。如同樂譜中的音符,委婉纏綿的小調(diào)以及跌宕起伏、氣勢恢宏的交響樂。當然,中國畫還追求意在筆先、氣韻生動等理念。我認為,立意、用筆、氣韻應互為共榮,如同音樂中高、低、長、短音的和諧,如同7個音符一樣不可分割。片面的強調(diào)“意在筆先”而把“骨法用筆”拋在一邊,顯然是有失偏頗的。稍一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意境存在于萬事萬物之中,過度宣揚意境只會適得其反,繪畫畢竟以視覺審視為主。強調(diào)“骨法用筆”,并不是復古,而是找回我們的價值標準。我所創(chuàng)作的《八仙圖》作品,力求畫面風格清新俊朗,構圖新穎,八仙悠然論道,或靜或動,相互生發(fā),分而不散。人物畫法運用“骨法用筆”,以線為主,略加暈染,表情生動祥和,而無劍拔弩張之氣,用墨隨筆而上,渾灑自如,賦彩與造型渾然一體,風格自然飄逸,國畫藝術與民間藝術水乳交融,意氣一脈貫通,給人一種“放逸生奇”的感覺,使整個畫面透露出清脫高華。
書法也是以線條的形式來呈現(xiàn),蜿蜒起伏的運筆如同音階,與“骨法用筆”相似,以書入畫是文人繪畫的雅趣,是畫外流露著文人的思想。它不與中國畫三門:山水、花鳥、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與工、寫有所區(qū)分。他是中國繪畫大范圍中的一個交集。文人繪畫他不在畫里考究藝術上功夫,而是在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謂文人畫或謂以文人作畫,知畫之為物。“是性靈者也,思想者也,活動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單純者也”。說明了文人畫所具有的文學性、哲學性、抒情性。在傳統(tǒng)繪畫里它特有的“雅”與工匠畫有著極大區(qū)別。
文人畫的由來可以追溯到漢代,張衡、蔡邕皆有畫名。畫品雖不傳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姚最“不學為人,自娛而已”成為文人畫的中心論調(diào),使歷代文人將其尊為繪畫的宗旨。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懷觀道,臥以游之”,充分體現(xiàn)了文人自娛的心態(tài)。 唐代詩歌盛行,大詩人王維以詩入畫,使后世奉他為文人畫的鼻祖,他的繪畫作品成為后世文人畫家的范本。詩歌即是人類最美的語言,與繪畫同屬藝術的范疇,二者相輔相成,交相輝映。為什么說:“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巧妙的運用詩書,能表現(xiàn)出詩情畫意的情境,而且能促進欣賞者的聯(lián)想和想象。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蔚然成風,代代相傳。陶瓷繪畫因受中國畫的影響,詩書逐漸引入畫中,尤其是近代珠山八友們的作品,可以說這一代陶瓷文人繪畫,推動了陶瓷繪畫藝術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中國畫主張緣物寄情,以神取形,使畫家在創(chuàng)作時的主觀情感以充分表達,從而使作品產(chǎn)生動人心魄的意境。緣物寄情,畫語初心。作為陶瓷人物繪畫藝術的繼承者。從畫語初心到對人物繪畫精神的純粹信仰,再到深領中國文化的根脈。在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中,去追尋屬于陶瓷繪畫藝術家的一方文化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