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權
南方絲綢之路是以古代成都為起點的國際交通線,有西路、中路和東路三條,分別通往印度、中南半島和南海。其一是通往印度的“蜀身毒道“,其二是通往越南的水陸兼程線路,其三是連通尼泊爾、印度的茶馬古道線路??梢哉f南方絲綢之路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今天,均為我國西南一條重要的國際交通線路。而馬匹尤其是西南馬,在曾經(jīng)的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是這條國際線路上的運輸主力。
西南馬,又稱川馬,是我國四大馬品種(蒙古馬、哈薩克馬、河曲馬、川馬)之一,分布在四川、云南、貴州和廣西一帶。西南馬從來源和形成條件等方面,均有別于其他北方的三大馬品種,成為我國馬的一個獨立的系統(tǒng),代表性的類群有四川建昌馬、云南麗江馬、貴州馬、廣西百色馬、陜西寧強馬、西藏馬等類。西南馬體型矮小,頭較大,頸高昂,鼻平直,眼、耳小,肌肉發(fā)達,蹄質堅實,鬃、尾、鬣毛豐長,體高105~125厘米,體重155~225公斤,優(yōu)秀的馬匹體重可達300公斤以上,善于爬山越嶺,是西南山區(qū)重要的運輸力量。在西南馬的形成過程中,環(huán)境的選擇與塑造性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我國西南地區(qū)大部分為高原山區(qū),復雜的地形條件對交通極為不利,但因氣候垂直變化明顯,水草豐美,為畜牧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便利。因此,馬、騾馱載成為一種重要的運輸方式,養(yǎng)馬業(yè)在西南山區(qū)也備受重視。
西南馬有著悠久的歷史,考古發(fā)現(xiàn)證實戰(zhàn)國時期成都羊子山地區(qū)已開始養(yǎng)馬?!妒酚洝の髂弦牧袀鳌酚?,秦漢時的“笮馬”與髦牛一起成為巴蜀對外輸出的重要商品。李根蟠先生指出,“‘笮是西南夷的一種,屬于牦牛羌,主要分布在四川雅安和西昌地區(qū),并包括云南寧蒗地區(qū)”。東漢安帝時曾在越雋郡(今四川西昌地區(qū),笮人聚居地),益州郡,犍為郡,設置長利、高望、始昌三個馬苑。不過西南山區(qū)所產(chǎn)的馬匹,到宋代之后才得到官方的重視,并且成為宋、明時期主要的馬匹資源地之一。政府在這一帶設立茶馬司,與西南少數(shù)民族以貨易馬,當時將川黔所產(chǎn)之馬,稱為“蜀馬”,川康“蕃”地所產(chǎn)的馬,稱為“蕃馬”,兩廣的馬,稱為“廣馬”,云南馬則被稱為“大理馬”。明代又在永寧、雅安、宜山、東川、烏蒙等地設立茶馬司,與西南少數(shù)民族進行貿(mào)易交換,每年買馬達數(shù)萬匹。清代,政府對于西南馬持放任不管的態(tài)度,官方的馬匹交易活動無甚重要,倒是在民間,西南馬的作用依舊突出,尤其是在西南商路上,成為運輸?shù)闹髁?。民國時期,以西南馬群為主體的馬幫,成為對外溝通的重要力量,并形成了獨特的馬幫文化。
西南馬體型矮小,性格溫馴,負載能力強,這些生理特點成了它適應山地交通環(huán)境的先天優(yōu)勢。正如畜牧史家謝成俠先生所言,西南馬“凡役用馬都很馴順。負重能力,依體重比例,實勝過北方馬,那是山地最好的馱獸,其馱載最常超過體重三分之一以上,如近程馱運貨物,竟有負重一百公斤以上的,長途馱運亦達六七十公斤,時速平均四公里半,山地日行三十至四十公里……有些車馬載乘六七個人,還要跑起輕巧的快步,這是世界各地小種馬比不上的”。正是西南馬的這些特性,讓它成為西南山區(qū)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南方絲綢之路上的主要運輸力量。
在西南馬中,以云南馬在南方絲綢之路上發(fā)揮的作用最為顯著。云南馬中的麗江馬、烏蒙馬品種優(yōu)良,最能適應南方絲綢之路上復雜的環(huán)境條件,進行長途馱運。麗江馬的外形特點是,“頭稍微重,多為直頭,耳短小直立。頸短薄,背稍凹或平直,前胸較窄,胸深良好,蹄堅實。長途馱運可馱70~75公斤,日行30~40公里”。烏蒙馬體型較麗江馬還小,平均體高113厘米左右,體質堅實,能耐苦,耐粗飼,方便飼養(yǎng),適應性良好。正是云南馬的這些特性,使它們成為南方絲綢之路上主要的馱運交通工具。大理人將茶馬古道上的馬,稱作“英雄”,每年在云南的大理與麗江,定期要舉行選馬大會,評選云南馬中的優(yōu)良者,以作長途運輸之用。用當?shù)厝说脑捴v,“這種馬個頭雖小,但膽子大,承受力大,爬山快”。具體的選擇標準要求好馬“前胸寬,蹄堅實,毛色好,結構緊湊,體型高大,粗壯結實”?!跋冗x四肢蹄,后選一張皮”,即選馬先要選其腳力,這是最主要的。
云南地處通往東南亞及南亞的主要交通要道之上,茶馬古道、蜀身毒道在云南境內(nèi)均有重要的驛站。如云南的永寧地處滇、川、藏三地的交界地區(qū),是茶馬古道北路的必經(jīng)之地。茶馬古道的北路相對氣候條件較好,行走難度小,被走茶馬古道的人叫做“平安路”,這里也因此成為馬幫匯集之處。茶馬古道上的貿(mào)易開始主要是茶馬互市,清代因蒙古馬的來源有了保障,故而茶馬古道上的貿(mào)易形式也由茶葉與戰(zhàn)馬的交換,變成了茶馬商隊入藏區(qū)進行茶葉與山貨間的貿(mào)易活動。馬匹由先前的商品變成了交通運輸?shù)闹饕ぞ摺?/p>
馬匹馱運這種方式,在西南地區(qū)的歷史悠遠。明代,滇銅外運就主要依靠的是馬幫力量。此外,茶葉、鹽等大宗貨物的運輸,也主要是依靠馬幫來完成。
同樣,云南的茶葉每年通過馬幫運輸出去的數(shù)量,也相當之大。“清代前期,云南的普洱茶、猛庫茶、鳳慶茶的年產(chǎn)量為10萬~12萬擔,其中80%外銷到四川、西藏等鄰省和緬甸、越南、老撾、印度等鄰國,運輸這些茶葉,大約需要5萬匹馱馬?!?/p>
在南方絲綢之路上,馬幫的存在形成了一套獨特的馬幫文化,此處就馬幫特色的《趕馬調(diào)》與禁忌文化作一簡單闡釋:
《趕馬調(diào)》,是馬幫在運輸過程中,為調(diào)解單調(diào)的生活,排解苦悶,提振士氣,而形成的一種民歌形式,其功用相當于勞動號子。《趕馬調(diào)》的內(nèi)容多樣,總體上與馬幫生活息息相關。比如“三月里來,三月三,趕著騾馬進茶山,普洱茶好,人人愛,馱起茶葉到遠方?!庇蟹从绸R幫成員旅途見聞與思念親人的,如:“夜晚,在松坡坡上歇腳,叮咚的馬鈴響遍山坳,我唱著思鄉(xiāng)的歌喂馬料,嘶鳴的馬兒也像在思念舊槽,搭好宿夜的帳篷,天空已是星光閃耀,燃起野炊的篝火,圍著火塘唱起趕馬調(diào)……我看見閃亮的星星,在夜空里不停地眨眼,星星啊星星,你是否也像我一樣難以入眠?”歌詞句句借景抒情,反映了趕馬人在外的辛苦與對家人的思念。馬幫常年在外,風餐露宿且充滿了風險,這些在《趕馬調(diào)》中也有生動的反映,如:“身著大地頭頂天,星星月亮伴我眠,阿哥趕馬走四方,阿妹空房守半年?!薄邦^發(fā)棵里生露水,草帽頂上下白霜,三個石頭搭眼灶,就地挖坑做臉盆……”
馬幫的禁忌,包括語言禁忌與行為禁忌兩方面。馬幫常年行走于復雜的道路,面臨各種自然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馬幫禁忌文化內(nèi)涵實則是對平安的祈禱。言語禁忌主要是指在馬幫跑貨的過程中,不能說一切不利于馬幫安全的話。比如狼、虎、豹、蛇是馬幫的四大忌,故而馬幫成員不能直呼其名,在途中,若必須要提到這些動物,就用“老灰”“老貓”“摟”和“老梭”這些名字來指代。如此就形成了一套特殊的馬幫術語,這些術語也影響到民間文化,在西南山區(qū)的有些地方,人們就用“老貓子”來指代老虎,“梭老官”指代蛇,想必這也是馬幫文化的遺存。行動禁忌就是出行禁忌,這也是我國擇吉避兇文化的具體表現(xiàn)之一。在馬幫的出行禁忌中,諸如生肖屬馬日,禁止出行;農(nóng)歷臘月、六月,忌遠行。在行動方向上,有“春不走東,夏不走南,秋不走西,冬不走北”的習俗。 □
(作者單位:四川文理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