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華 曾雪芬
【摘 要】目的:探討個體化攝食訓練對皮肌炎吞咽障礙患者吞咽功能及營養(yǎng)狀況的評估。方法:從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皮肌炎吞咽障礙患者中選取60例進行研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實施個體化攝食訓練,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吞咽功能及營養(yǎng)狀況進行觀察。結果:兩組干預前的吞咽功能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干預后的吞咽功能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兩組干預前的營養(yǎng)指標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干預后的營養(yǎng)指標均較對照組高(P<0.05)。結論:個體化攝食訓練可改善皮肌炎吞咽障礙患者吞咽功能,也能改善其營養(yǎng)狀況,值得推廣。
【關鍵詞】個體化攝食訓練;皮肌炎;吞咽障礙;營養(yǎng)狀況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9-0-01
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是病因尚不明確的非化膿性炎癥病變,該病常累及多種臟器,亦可伴發(fā)其他結締組織疾病。吞咽障礙是DM的常見臨床癥狀,該癥狀可引起脫水、水電解質紊亂、營養(yǎng)不良等。研究表明[1],DM患者中,40%~50%伴有吞咽障礙者會發(fā)生吸入性肺炎,從而危及患者生命。可見,改善DM患者吞咽功能有助于康復。為探討個體化攝食訓練對DM患者吞咽功能及營養(yǎng)狀況的影響,現(xiàn)對我院收治的60例患者進行分組討論,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我院2016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DM吞咽障礙患者中選取60例進行研究,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32~73歲,平均年齡(52.53±3.11)歲;病程:6~13個月,平均病程(9.52±1.93)月。對照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31~73歲,平均年齡(52.47±3.07)歲;病程:6~12個月,平均病程(9.46±1.88)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個體化攝食訓練:(1)體位及食物選擇:所有患者均進行洼田飲水試驗,對吞咽功能進行評估。體位:1~2級患者,平躺于病床,護理人員喂食,喂食時將患者頭偏向一側;3~4級患者,取斜坡位,護理人員協(xié)助患者進食;5級患者抬高床頭,取坐位或半坐位;1~4級患者均由護士協(xié)助進食,5級患者自行進食。食物選擇根據患者吞咽障礙程度進行選擇,食物形態(tài)本著先易后難,從濃流質過渡到糊狀、半固體、固體原則。(2)進食量及進食訓練:喂食時選擇最佳攝食入口量,避免食物溢出,通常為20ml。喂食前,首先以3~4ml食物少量試之,逐漸增加。針對易在咽部殘留食物的患者,可采用以下四種吞咽方法訓練:①空吞咽:患者進食后,指導患者多進行幾次空吞咽,使食物完全咽下,再進食。②側方吞咽:指導患者向左右兩個方向移動下頜,進行側方吞咽,去除咽部兩側“梨樣隱窩”中殘留的食物。③交互吞咽:進食后可讓患者飲用1~2ml水,誘發(fā)吞咽反射,從而去除咽部殘留食物。④點頭樣吞咽:指導患者頸部后屈,擠出殘留于會厭谷的食物,然后讓患者盡量保持頸部前屈,類似點頭,同時做吞咽動作,去除會厭谷的食物。(3)吞咽功能鍛煉:①咀嚼肌群訓練:指導患者用拇指指腹環(huán)形按摩面頰部,2次/d。②喉肌訓練:指導患者用手指握住喉結,并做上下活動進行空吞咽。③舌肌訓練:輕度吞咽功能障礙者,指導患者將舌頭往前伸并左右擺動至嘴角,用舌尖舔舐上、下唇;重度吞咽障礙者用紗布包裹患者舌頭,并引導其向各個方向運動,當舌頭有力時,可用舌壓板抗阻,增強肌肉力量,每次5~10min,3次/d。
1.3 觀察指標
吞咽功能評分:參照日本康復學中吞咽困難評價標準評估患者吞咽功能,總分10分,分值越好,表明吞咽功能越好。
營養(yǎng)狀況:測定患者干預前、后血清白蛋白(ALB)、血紅蛋白(Hb)、轉鐵蛋白(TRF)。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軟件對本研究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t檢驗,()表示;計數資料以x2檢驗,(%)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為P<0.05。
2 結果
2.1 兩組吞咽功能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干預前吞咽功能評分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干預后吞咽功能評分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1。
2.2 兩組營養(yǎng)狀態(tài)比較
兩組患者干預前ALB、Hb、TRF水平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干預后上述營養(yǎng)狀態(tài)指標改善較對照組明顯(P<0.05),見表2。
3 討論
吞咽功能障礙是DM的常見癥狀,吞咽功能會導致DM患者出現(xiàn)肺部并發(fā)癥,不僅如此,吞咽功能障礙益會造成營養(yǎng)攝入不足,導致患者營養(yǎng)不良,影響預后??梢?,改善患者吞咽功能,促進機體對營養(yǎng)的吸收,對于DM的康復極為有利。
個體化攝食訓練首先通過洼田飲水試驗對患者分級,然后根據不同分級對患者實施個體化的攝食管理計劃,不同級別的患者采取不同的進食體位及食物狀態(tài)[2]。同時嚴格控制患者的每口進食量,調節(jié)食物在咽部的位置,通過空吞咽、側方吞咽、交互吞咽、點頭樣吞咽去除殘留在咽部的食物,防止患者發(fā)生誤吸和誤咽。通過吞咽功能訓練,可提高患者舌肌、喉肌、咀嚼肌的肌力,改善患者吞咽功能,防止因誤吸引起的吸入性肺炎或肺部感染。本研究結果提示,觀察組干預后吞咽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可能是個體化攝食訓練可分級別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訓練,通過強化舌肌、咀嚼肌、喉肌運動,提高了吞咽反射的靈活性,最終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研究指出[3],ALB、Hb、TRF臨床常用的營養(yǎng)學指標,低水平ALB和Hb可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影響患者康復,增加感染率。本研究結果提示,觀察組干預后ALB、Hb、TRF水平改善較對照組明顯,表明通過個體化攝食訓練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可促進機體對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改善營養(yǎng)狀況。
綜上所述,個體化攝食訓練可提高DM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其營養(yǎng)狀況,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劉湘玫, 李楊. 個體化攝食訓練對多發(fā)性肌炎和皮肌炎吞咽障礙病人吞咽功能的影響[J]. 護理研究, 2013, 27(36):4171-4172.
何國霞, 劉波, 丁玉. 攝食指導及功能訓練對伴有吞咽功能障礙的多發(fā)性肌炎和皮肌炎患者吞咽功能的影響[J].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7, 14(8):151-153.
朱美紅, 時美芳, 萬里紅,等. 吞咽-攝食管理預防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相關性肺炎的研究[J]. 中華護理雜志, 2016, 51(3):294-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