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巨才
北京的春天是短暫的,姍姍而來,匆匆而去,過山車般的倒春寒又每不及防,乍暖還寒,讓人無所適從。物候暗轉草木知。于是,從驚蟄到谷雨這四十多天時間里,迎春、玉蘭、櫻花、碧桃、海棠、連翹、丁香、梨樹、芍藥、牡丹、郁金香等花樹果木孕育既久飽滿鼓脹的花蕾,爭先恐后拼盡全力競相綻放,那情形,既姹紫嫣紅熱烈奔放,又多少有點秉燭夜游的況味。因為一過“五一”,天氣干熱,則是另一番景象了。
而此時,當我置身攸水河谷,眼前的羅霄山正是一派云蒸霞蔚花繁葉茂的景象。連綿的映山紅別處看過,山山嶺嶺村村寨寨無遠弗屆耀眼欲明的油桐花卻是第一次經見。這是何等蓬蓬勃勃的花團?。∵h遠望去,恍如一夜寒風,在這覆滿楠竹和香樟的山野間鋪了一層莽莽蒼蒼晶瑩綿密的瑞雪,翠綠瑩白,交互映襯,營構出一幅色澤清新典雅、意境悠遠祥和的“江山妖嬈圖”,此景唯美唯妙,怕是任何天才的畫筆都無法抵達的。這桐花宜遠眺,尤堪近觀。桐樹身高五六十丈,樹冠蔭地可達半畝,村頭崖壁,行人猛一抬頭,那挺拔的身姿,舒展的枝條,繁茂的花穗,頓給人一種威風凜凜、大氣磅礴的視覺沖擊。而樹下白花花的落英,鋪滿必經的道路,因花朵雌雄同株,落到地上,花蕊或粉紅,或嫩黃,大大方方,各饒勝色,又別是一番嫵媚的韻致,讓你不忍踩踏,又無可避讓。時令已過立夏,在南方,按說也到悶熱難耐的時候了,但因植被良好,空氣清新,即使是正午,也毫無疲憊倦怠之感。沐浴著習習涼風,欣賞滿目皎潔的油桐花,在我,更有一種“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的驚喜。
這個羅霄山脈中段、湘贛交界處的縣份,叫攸縣,又稱攸州,梅城。只是滄海桑田,梅樹已不多見,而一部載入《四庫全書》的《梅花百詠》,卻讓這個湘東古邑聞名遐邇,久享盛譽。其作者馮子振,字海粟,元代著名文學家,《元史》載為攸州人。史稱其博洽經史,于書無所不記,又文思敏捷,下筆不能自休,每于酒酣耳熱之際,使二三人濡筆以侍,遂奮筆疾書,隨紙多少,頃刻并盡,所寫莫不文采飛揚,美如錦簇。馮生前與趙孟頫交好,揚州現存的《漢壽亭侯祠碑記》即是由國史院編修蘇大年起句,馮子振草就,趙孟頫書丹,俗稱三絕碑。經趙引薦,馮又與吳中圣水寺和尚釋明本友善,兩人時相酬答,有馮詩釋和七言絕句各一百首,雖不無“游戲”之譏,但才調所關,可圈可點者并不少見。如《折梅》:素手分開庾嶺云,問花覓取一枝春;隴頭驛使今無便,留向山窗幾上芬(馮詩)。殘雪輕搖攬素枝,故人應說寄來遲;花是先假調羹手,選取東風第一枝(釋和)。如《西湖梅》:蘇老堤邊玉一林,六朝風煙是知音;任他桃李爭春色,不為繁花易素心(馮詩)?;òl(fā)蘇堤柳未煙,主張風月小壺天;清波照影紅塵外,冷看游人上畫船 (釋和)。馮子振流傳下來的詩詞曲賦,尚有《居庸賦》《華清古樂府》《海粟詩集》等多種,皆“筆氣淋漓”“稱雄古今”,頗令攸縣人引以自豪。
攸縣秦代置縣,迄今兩千多年,是湘楚文化的一處重要發(fā)軔地。中國最早的書院“石山書院”就誕生在這里。書院建于公元498年,開山掌院張岊(jié),南北朝時期南齊人。齊明帝時官至司寇、司空,位列三公。東昏侯蕭寶卷繼位后,朝政腐敗,殘虐民生,張岊不滿暴政,辭官退隱,先到南岳衡山,后聽說攸縣蓮塘坳麒麟山風光清靜秀美,是漢代蘇隱、葛洪隱居之地,即循湘江,溯攸河,舉家前來,所見果然松蘿蓊郁,泉源清泠,脫口贊曰:“此足以樂吾生矣!”遂筑室安家,結廬修行,除采藥制丹,醫(yī)病救人,又創(chuàng)建石山書院,開壇課徒,講習經典,不僅培養(yǎng)大批人才,流風所及,對當地人文風氣的養(yǎng)成及我國書院文化的蔚起也產生久遠影響。一脈書香,綿延不絕,歷隋代至清末,攸縣又有鳳山、白鷺、湘南、東山等二十二所書院先后開辦,涌現包括狀元、榜眼、探花在內的進士八十五名,舉人二百多名,故有“八十進士贏殿試,二百舉人耀攸州”的說法。這固非一人一地一時一事之力,但那些為造福蒼生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先驅者,人們是不會忘記的。這或許也用得著那句話: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在我國數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中,對智慧超群、功業(yè)卓著的杰出人物,在景仰推崇的同時,往往會出于某種意愿,進一步神圣化,偶像化,乃至迷信化。老子、孔子、關公、岳飛等歷史人物的神壇敬奉便是如此。張岊的得道成仙又是一例。最早記載見諸《述異記》,著者任昉與張岊同為齊梁間人,元代的《仙鑒》也有詳述,都說他誦大洞真經二十年,得其精妙, 又經神人傳授,能點瓦礫成金以扶危濟困,功行圓滿后,于梁天監(jiān)二年(503)八月十五日在天花交下,彩霧盤空,仙樂奏響,鸞鶴翔鳴中,攜全家八十余口白日羽化升天。奇聞臆說未可征信,有案可嵇的是,唐天寶七年(748),唐玄宗根據地方官紳呈報,敕令在張岊修行處建造朱陽觀,以旌顯他利人濟物之功。宋政和二年(1112), 徽宗趙佶感其“舍冠冕之榮華,趨山林之藁泊,持大戒,誦真經,積行累修,功逾三千,羽化沖霄,迄至于今,靈跡俱在,燦然可觀,以致旱干水溢,禱祈輒應,庇佑下民,遺惠多矣”,連下兩旨,加封“太素真人”“ 太素沖升真人” ,并派朝臣親往主持重修觀宇,以白日升天“故實”改名陽升觀。后因天災兵燹,屢毀屢建,先后有七朝數位皇帝賜名追封,現為省、市、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陽升觀離城四十多里。那天一早,我們冒雨出發(fā),到達時正好天開云霽。這座群山環(huán)抱中的道觀,環(huán)境清幽,器宇宏偉,三進五殿的宮殿式建筑雖年代久遠,大都保護完好。殿內道像如生,匾額羅列,山門及廊柱存古楹聯七副,皆雅馴可讀。其中兩副為:“古廟尚存唐故事;斷碑猶有宋文章?!薄袄^司寇為圣,棄司空為仙,道統(tǒng)千古,道貌千古;同大悲救苦,持大素救難,南海一神,南水一神?!睋芾硖幫局v解,道觀的選址極為講究,前有金溪水,后倚三清峰,隔河相對,畫屏峰壁立如案,獅子峰、鳳凰峰護衛(wèi)左右,充分體現了人文建筑與自然環(huán)境和諧統(tǒng)一的傳統(tǒng)理念。又講,每年農歷八月,這里都要舉辦為期一個月的廟會,耍龍燈,打腰鼓,各種地方戲劇演出,人山人海,異常熱鬧。所謂廟會,其實就是個文化節(jié),群眾大多是懷著禮敬先賢的目的來的,政府也借機開展各種宣傳教育活動,一舉兩得。
遺憾的是,宮觀宛然,而書院無存。這在崇文重教的攸縣成為人們多年來念茲在茲的心事。為傳承歷史文脈,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扎實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縣委、縣政府察納民意,軟件硬件一起抓,于2010年投入近三千萬元,將石山書院重建于城郊的攸州公園。這是一處經過精心打理的濕地公園,湖光山色,茂林修竹,就面積之遼闊和生態(tài)之優(yōu)越而言,在別的縣城很少見到。書院建在公園東北部,是一組依據歷史圖志按照古代書院形制和風格建造的建筑群落,分前后大門、影壁、大成殿、大講堂、藏書樓、御碑亭等,內設書院歷史、科舉人才、勸善齋三個基本陳列,2015年元月起免費開放,年接待觀眾在十萬人次以上,其中尤以“攸州大講堂”最受干部群眾歡迎,已成為進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在縣內外知名度很高。與書院對稱,公園另有一座文昌塔,氣勢巍然,也是近些年新修。令我感佩的是,這座近五十米高,兩千六百平米的塔樓,不只為裝點風景,更在它的文化實用價值。塔共七級,每層都有一個主題陳列,分別展示攸縣悠久的人文歷史和文明進程。一樓敘廳,二至六樓依次為歷史名人、古代詩詞歌賦、名人書法、傳統(tǒng)飲食及中外古代塔樓陳列。七樓則是臨時展廳,供當地文藝界舉辦相關活動。書院和塔樓的參觀費時一個上午,其間不時聽人議論:這兩處建筑,凝結和體現著攸縣特有的精神基因和文化氣質,不僅當地民眾受到自尊自信自強的激勵,也讓所有參觀者對這個地方高看一眼,油然起敬……
同樣讓大家感動的,是對石羊塘鎮(zhèn)高橋文化活動中心的采訪。我們去時,村支書正在老年學校給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上黨課,存書兩萬余冊的農家書屋里幾位學生靜靜閱讀,院外平整干凈的場地上,老人們或下棋聊天,或在老師輔導下練習保健體操,村里村外的墻壁上,到處書寫著倡導民族優(yōu)良道德風尚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詩詞、古訓、格言、諺語,一派井然、祥和的氣氛。在此地遇到被譽為新時代鄉(xiāng)賢代表的湖南科技大學退休教授夏昭炎。這位文質彬彬、身體消瘦卻精神矍鑠的耄耋老人,2004年退休后懷著以文化回饋家鄉(xiāng)的心愿,與老伴一起回到老家高橋屋場定居,以自己的知識和積蓄,與村民一起建起了農家書屋、老年學校、少兒假期學校以及活動廣場和文體隊,并編寫教材,親自給村民們輔導、講課,十多年如一日,風雨不輟,不僅活躍了鄉(xiāng)村文化生活,按鎮(zhèn)黨委書記的說法,“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正黨風,淳民風,美家風的作用。”在中心的講堂里,聆聽老人謙遜、真誠的回鄉(xiāng)感言,不禁心潮起伏,思緒紛然。腦海里重又閃現知識分子的道德、良知、人格、擔當等這樣一些經常討論而莫衷一是的話題。夏教授是研究文藝美學的,臨別時簽名贈我一本他的專著《意境概說》,這本書,無論從哪方面講,我都會珍藏并認真閱讀,研究,思考。
高橋文化中心以黨建統(tǒng)攬、黨員帶領、鄉(xiāng)賢引領建設農民精神家園的經驗正在全縣推廣。所到之處,隨時遇見正建或已經建好的農家小書屋、小講堂、小廣場,遇見小學生嫩聲嫩氣的誦讀和表演,遇見村民們興致勃勃的詠唱和晨練,并從這些生動、活躍的氣氛中,體察到城鄉(xiāng)群眾精神面貌積極向上的變化,至感欣悅。
離開攸縣的頭天傍晚,到縣城中學散步,宣傳部楊部長指著幾棟嶄新的教學樓說,攸縣不算大,但經濟實力居全省十強,最舍得給教育投資。這所中學不只設施完善,且校風很正,老師敬業(yè),學生奮發(fā),教學質量連續(xù)十八年在株洲全市都是拔了頭籌的。全省十強!這讓我既感意外,細想也正在情理中。一個珍惜文化財富,重視精神建樹和人才培養(yǎng)的地方,必然有強勁而持久的發(fā)展動力,前途自不可限量。
這所花園式的學校,建在美麗的攸河之濱。晚風中,憑依河畔的欄桿,對岸不時飄來陣陣油桐花香,清洌,芬芳,馥郁,動人心旌,惹人沉醉。
這花香,與攸縣城鄉(xiāng)隨處可感的書卷氣息和文化氛圍,多少天了,仍縈回腦際,撩撥著仲夏的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