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海金
近日,知乎上流傳的一篇關于“有哪些你認為舉報了沒用,但實際上有用的事情”這個問題的回帖引發(fā)了網(wǎng)友的熱議。網(wǎng)帖講述了當事人因為在牛肉面里吃到了一根頭發(fā)絲將餐館告上法庭并最終維權成功的全過程,被不少人評價為“最讓人舒適的維權帖”。日前,參與審理此案的浙江寧波市海曙區(qū)法院水法官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獨家還原了案件始末,并支招“如何正確維權”。
這的確是一個“最讓人舒適的維權帖”。筆者與眾多網(wǎng)友一樣,認為這種較真頂真意識,不僅是法治精神的體現(xiàn),也是市場精神的體現(xiàn),只有一個個消費者勇于維護自身權益,這才會推動一個“好市場”的到來。筆者更是舉雙手贊成負責審理本案的水法官的觀點:“這種維權意識是好的,一方面可以維護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也可以監(jiān)督企業(yè)更加合法合規(guī)地經(jīng)營。這本身就是一件互利的事,會使市場生態(tài)環(huán)境越來越好。”
談及維權,在公眾看來,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遭遇商家的不公對待時,消費者有權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本來是人盡皆知的常識。但在生活實踐中,因為“在牛肉面里吃到頭發(fā)”這樣的小事,而通過法律途徑維權成功的案例,卻少之又少。在許多消費者看來,維權需要投入的時間成本,可能遠遠超過他們能夠爭得的賠償。因此,維權常常被認為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許多消費者也在這種心態(tài)的驅使之下,一再選擇忍氣吞聲,委曲求全。
消費者的投訴意愿之所以不強,有關調查給出了答案:88.5%的消費者認為維權成本過高。而且,維權成本的升高并不意味著問題能夠得到妥善解決。也就是說,消費者雖然為當事人點贊,但自己真遇到類似情況,卻不一定真的會訴至法院。維權成本的“高”,事實上是由一些“難”堆起來的,比如舉證難、鑒定難、訴訟難等。
一碗有頭發(fā)的牛肉面,法院讓店家賠償1000元,過分嗎?并不過分。一者,店家確實很霸道——當事人本想只要個道歉,未料店家不但不道歉,還表示“有根頭發(fā)很正?!保?2315調解時,店家拋出一句“你去法院走程序啊”。當事人便打定主意“嚴格按照法律規(guī)定來給他們一個教訓”。二者,《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條規(guī)定:生產(chǎn)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經(jīng)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chǎn)者或者經(jīng)營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或者損失三倍的賠償金;增加賠償?shù)慕痤~不足1000元的,為1000元。
從這個角度而言,“一根頭發(fā)賠千元”是一堂生動的法律課,更是依法維權的典范。其警示意義在于:對經(jīng)營者來說,一定要和氣生財,守法經(jīng)營,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絕不可任意踐踏。而對消費者而言,消費者要勇于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能因為事小而不為,要知道,不追究就是對犯錯商家的縱容,只會助長這種不好的社會風氣。
此案也在警示相關職能部門,倘若都能像此次案例中的法院那樣雷厲風行,有案必辦、辦案必果,擺正自己的職能站位,把消費者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辦,維權程序自然就會減化,鑒定、訴訟等費用也會降低,而包括時間、人力、金錢在內(nèi)的所有維權成本也就降低了。
唯有當維權成本降低和程序簡化了,消費者的維權自然也就成了“舉手之勞”。當消費者維權還能有收益時,消費者的維權主動性和積極性自然會調動起來,這將會形成一股勢不可擋的市場力量,讓企業(yè)和商家對侵犯消費者權益不再肆無忌憚,那么,維權生態(tài)也就變得日益清朗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