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璐
南昌理工學院,江西 南昌 330044
我國憲法確定的治國方略是依法治國,依法治國的原意是根據(jù)法律的規(guī)定,對和諧社會的發(fā)展做出維護和尊重。我國需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觀念,同時需要廣大市民都提高自身的專業(yè)文化素養(yǎng),加強法治的學習和了解,對我國建設法治社會做出重要幫助。而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領軍人物,在保障和諧社會的法治具有重要責任,積極有效的開展大學生法治教育工作是我國目前最重要的事情。
對于大學生法治教育工作是我國高度重視的問題,法治教育總的來說是指對公民教育需要而衍生出來的產物。學校則是學生在學習法治教育中的重要手段,在利用課程教學的同時,加入包含法律相關內容的教材,從而達到對學生講授法律知識的條件。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大學生的數(shù)量也在逐步增加,很多犯罪現(xiàn)象都是由大學生造成的,對于學生學習法治社會知識和提高法治社會意識的層面來講,除了要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培養(yǎng)大學生法治意識的環(huán)境,同時更應該讓學生自己意識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性[1]。因此,根據(jù)我國大學生法治教育工作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研究分析,并且做出解決方法,對提高我國大學生教育的意識有著深遠影響。
由于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只在課堂上介紹一些法律理論知識。對于學生有沒有聽懂或者有沒有理解都不重視,這就直接導致了學生的法治教育被弱化,法治觀念不強,法律意識淡薄等等一系列的原因。
很多教師在進行法治教育的過程中,對于基本法律條文知識進行概括或者直接略過,而重視規(guī)范性法律條文的講解。學生在進行聽講的過程中,自然就忽略了基礎性法律條文的含義和概念,只記老師重點講過的內容,對學習法律知識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并不理解。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直接導致學生法律意識不強,對法治知識嚴重匱乏。
對于高校安排的法治教育知識的學習,很多高校對于這門課程所聘請的教師都并非法律專業(yè),因此都不夠專業(yè)化[2]。所以對于很多教學方面的重難點都不知道該如何劃分解釋。教學方式流于表面的理論知識,導致課堂枯燥無聊,學生學習興趣下降,教學效果不理想。
在培養(yǎng)大學生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就需要讓大學生認識到法治意識的重要性。對于學生的法治教育一定要高度重視,落實并完善關于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提高大學生的法制知識水平。對構建相應的法治課程體系進行完善和創(chuàng)新,對培養(yǎng)優(yōu)秀的法治師資進行儲備,為我國大學生步入法治社會提供橋梁。
法律意識是一種建立在公民意識上的法律體系和規(guī)范人們行為基礎的法律條款。對大學生的法治教育除了要讓其明白法律法規(guī),掌握一定量的法律知識,同時也應當注意其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在把法律深化到大學生的精神基礎上的同時,讓其明白如何運用法律保護自己的權益,并且了解法律的界限,不做違法的事情[3]。
大學生的法治教育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責任,是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發(fā)展目標。在大學生法治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指導關于法律知識教育的內容,同時還應具備法律意識。高校在法治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應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根據(jù)教育時段的不同進行不同程度上的創(chuàng)新。不應該只是浮于表面的課堂教學,比如可以設置專題講座或者模擬辯論等,不僅讓學生深入體會到法治教育的知識,還能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
對于提高大學生法治素養(yǎng)和法律意識是學校、社會和環(huán)境三種因素影響的。提高大學生的綜合法律素養(yǎng)不僅在家庭中要受到熏陶,高校建立一個良好的利于培養(yǎng)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環(huán)境,利用課外活動組織或進行宣傳法律知識,提高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這種做法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對于法治知識的了解,同時也是為我國建設全面法治社會奠定了基礎。
因此,在我國進行全面依法治國理念的時候,隨著科學社會的發(fā)展,人類文明的進步,加強大學生法律知識和法治意識十分重要。大學生的法治教育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逐步完善的,創(chuàng)新教育形式,將法律教育沿用到課堂教學,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