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昌
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2
什么是契約?契約的基本概念是指地位平等的契約雙方在真實意思的表示下所達成的雙方都同意和認可的受到法律所保護的規(guī)則和約定。據(jù)記載,調(diào)整市民個人自由、權責關系私契約,和規(guī)范政府與市民相互關系的這兩種社會契約對近現(xiàn)代社會秩序的發(fā)展起到關鍵性作用。近代的憲法和行政法則是契約在的法律中的表現(xiàn)。[1]前者重在維護社會公民的權利和自由,而后者重在控制公權力的行使,明確公權力的行使范圍以確保公民的權利免于受到行政權力的侵害。契約的形成應該符合以下幾個原則:第一,契約雙方當事人地位必須平等,身份上不存在上下級的隸屬關系。第二,契約的達成是契約雙方在不違背自身意愿的前提下自愿選擇的結果,不受外界其他因素的強制性影響。第三,契約約定的內(nèi)容必須受到法律的保護,違法的契約內(nèi)容無效。第四,契約主體要遵守契約,誠實守信,如有違背應當承擔違約的責任。
什么是契約精神?從實質上來說即一種尊重規(guī)則的意識,是一種對自己和他人負責的態(tài)度和責任感。如果從其法律內(nèi)涵上來說,契約精神即象征著自由精神、平等觀念、權責意識以及信用意識。
大學生是現(xiàn)代社會公民中的特殊群體同時也是社會精英群體的一種代表,契約精神的養(yǎng)成對大學生來說意義非凡,將會對中國未來建設誠信、法治的社會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因此我們意識到,學校對大學生的契約精神培養(yǎng),應實現(xiàn)如下兩大目標:一是以此提高大學生的法治意識,通過學習契約的核心內(nèi)容,了解雙方對權利義務的對等關系。主體雙方中,一方在維護自己權利的同時應當履行自身的義務。二是要通過對大學生契約精神的培養(yǎng)來促成大學生誠信品質和法制意識的養(yǎng)成。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對大學生的法制和誠信教育效果并不顯著,追根溯源,是大學生乃至整個社會契約精神的缺失。因此,只有加強了對大學生契約精神的培養(yǎng),才可以使法制教育和誠信教育得到有效展開?,F(xiàn)代社會契約精神在人們心中占據(jù)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其關鍵就在于契約精神它代表著平等、自由和權利等約定俗成的規(guī)則魅力。這些規(guī)則又恰恰是當今人們行為模式和價值取向精確表述,經(jīng)年累月逐漸轉化為一種內(nèi)在的精神。恰是這種精神反應著現(xiàn)代法治和誠信的理念,并為其構建提供著有力的支撐。但當前國內(nèi)大部分高校在培養(yǎng)大學生契約精神方面,效果并不理想,綜合分析其原因,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隨著國家發(fā)展,市場經(jīng)濟深入,我們的社會也處于變革時期,在市場經(jīng)濟的影響下,全球各種文化也相互交織,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煥然一新,有些甚至發(fā)生了本質的變化,隨即誠信危機也迅速蔓延到了社會的各個領域,成了社會進步的巨大障礙。誠信品質的核心是契約精神,當前我們國家社會誠信體系建設落后導致社會誠信垮塌對當前高校大學生的契約精神養(yǎng)成負面影響很大。人是社會的人,大學生已開始與社會密切接觸,是受社會影響較大的一個群體。所以大學生誠信危機是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的,大學生誠信缺失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密切相關。因此一些大學生出現(xiàn)了政治誠信危機、求學誠信危機、經(jīng)濟誠信危機、社會交往誠信危機。具體表現(xiàn)有蔑視政治信念、求學考試舞弊、作業(yè)抄襲、簡歷造假、論文剽竊、貸款不還、情感欺騙、就業(yè)違約等,大學生的誠信問題不斷惡化。
契約精神既是一種道德品質,更是一種法律精神。違背契約,不僅要受到道德層面的譴責,更要受到法律層面的強制性懲罰。當前高校學生普遍存在不重視契約的現(xiàn)象,其中一點原因就是廣大學生認為不遵守契約僅是一種不誠信的行為,最多只能受到道德層面的譴責??吹缴鐣幸幌盗惺判袨椴粌H沒有受到懲罰,反而獲得了小利的時候,一些學生受到現(xiàn)實中失信成本偏低的誤導,不惜違背道德誠信謀取個人私利。這種現(xiàn)象的背后當然有全民法律意識淡薄,廣大公民不知道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的社會現(xiàn)實因素影響,更有廣大學生契約意識局限性的影響。
當代大學應當認識到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對大學生的教學管理中應給予其平等、自由、獨立的空間。根據(jù)目前我國大多數(shù)高校的情況來看,大學契約文化無法建立、大學生契約意識無法培養(yǎng),究其根本,是大學生往往處于一種不被尊重和重視的地位。對此我們展開剖析,首先,追根溯源,“家長制”與“文化霸權”在我國傳統(tǒng)師生關系中的廣泛存在,在某種方面上壓抑了學生的主動思維和自主性,削減了學生的自信心,導致了學生主體性的喪失。其次,在學校的管理層面,學生往往得不到知情權,也就無法提出自己的想法與建議,而一些關乎成長培養(yǎng)的問題也就無法得到改善。在我們的工作中,到了有關學生的切身利益問題上,如獎助學金評定等方面,如若出現(xiàn)暗箱操作的行為,就可能會錯誤引導學生投機取巧地干違反誠信原則的事情。[2]
我們需要對現(xiàn)代高校的契約模式加以變革,提高對大學生契約精神和當代熱點的法制意識的培養(yǎng),比如在憲法等各種法律條文的教學中,寓教于樂,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yǎng)大學生的法制意識上來,而非照本宣科。通過鮮活的事實案例,宣揚法律至上的理念,在潛移默化中使之深深扎根于學生心中。而在關于民法方面的教學設計中,要側重于大學生的契約意識的培養(yǎng),并體悟出契約意識中所包含的權責意識和誠信意識。而到了關于刑法方面的教學學習中,則要注重講授法律的功能,多舉例,舉實例,培養(yǎng)起學生對法律的敬畏感。
其次,高校應積極探索,給我們的大學生培養(yǎng)對象提供充足的機會平臺,建立多條契約精神和法制意識培養(yǎng)途徑。據(jù)了解,多所高等院校已經(jīng)設立了法律專業(yè)的第二輔助專業(yè),很多學有余力的同學也可以申請法學專業(yè)為第二學位。這就為更多學生提供了一個學習建設法治意識的平臺。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院校每學期會定期組織安排司法部門公務人員走進自身高校做報告,與師生面對面交流學習,在實戰(zhàn)的氛圍中使法制意識和契約精神在校園文化中得到有力宣傳。另外,很多院校開辟新道路,響應新媒體時代大數(shù)據(jù)的號召,設立起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公共社交平臺,開始通過利用這些大流量網(wǎng)絡平臺定期發(fā)布一些法制知識,相關法律法規(guī),誠信正能量事跡,引導大學生法制意識契約精神的正確建設,也在第一時間使廣大學生了解到了國家的法治進程。
社會信用包括政府信用、企業(yè)信用和個人信用三類。政府信用是政府依法行政、政府對自身行為承擔責任和落實狀況;企業(yè)信用和個人信用則是企業(yè)和個人在市場交易中遵守信用、履行義務的誠信狀況。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需要以道德為支撐,以法律為保障。進而使守信者得益,背信者受到懲罰。誠信不僅僅是一個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契約問題。誠信社會必須是一個法制社會和契約社會,因此只有建立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才能徹底阻斷社會誠信危機向高校蔓延的趨勢,才能用道德和法律的雙重作用推動全民契約精神的養(yǎng)成。
高校亦可結合自身實際,構建大學生誠信檔案。隨著時代和社會發(fā)展,應逐漸擴大檔案征集信息內(nèi)容的范圍,包括學生的個人基本信息描述、品行自我鑒定、學習成績記錄、學生經(jīng)濟行為記錄、學生日常行為記錄五大模塊。在進行大學生誠信檔案建設過程中,應邀請多方參與,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出具各部門對學生誠信狀況的說明。學生誠信檔案不應流于形式,而應是對學生日常行為的客觀反映,是學生在大學階段的誠信“全記錄”。通過誠信教育,使學生通過珍視自己的信用記錄,進而約束、規(guī)范自己的日常行為,真正發(fā)揮學生誠信檔案的監(jiān)督功能,進而推進大學生契約意識的培養(yǎng)。[2]
當今社會,契約關系充滿于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它的形態(tài)多式多樣,有的以合同、法律,有的以規(guī)則制度,還有的則彌漫在風俗習慣中。它正越來越廣泛普遍地滲透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我們所知,契約的核心是維護權利、恪守職責,以此來看,從某種層面上來講契約意識既是一種權利意識也是一種職責意識。它要求主體在施行自己權利的同時也要考慮到他人并尊重他人,照顧到維護起他人應有的權利。契約關系蘊含著權責對等的精神,它要求我們享受權利和履行義務要同時進行。只有符合了法制化社會、制度化社會的要求,我們才能夠談契約社會。契約關系的表現(xiàn)形式體現(xiàn)于嚴格的規(guī)章制度和完整的法律體系。一方面,要提升大學生法制素養(yǎng)。這就要求我們通過變革重視起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從自身做起,從上到下完善法制體系,按規(guī)章制度辦事,營造良好法治氛圍;另一方面,要積極完善社會契約體系,為誠信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制度基礎。若落實到各個大學校園,高校管理層應先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以國家相關文件為指導堅持走有自己特色的變革道路。將國家下發(fā)的關于高校法律法規(guī)建設的文件與自身實際情況和特色相結合,制定適合于自己開創(chuàng)發(fā)展的法治章程,做到有法可依。
其次,大力建設高校大學生契約信用評估機制,嚴懲違背契約的不誠信行為,執(zhí)法必嚴。在監(jiān)管機制有所欠缺,無法對學生的不誠信行為做到嚴懲的條件下,當學生面臨權衡利弊的情況時,利益的驅動是造成大學生失信的最根本原因。而契約的生命力就在于要使主體認識到誠信的魅力所在從而忽略利益的得失。因此,只有及時完善契約信用的評估機制,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大學生的不誠信行為,并對不誠信行為加以嚴懲。[3]
全面推進依法治校,依法辦學,落實以“學生為本”的現(xiàn)代教育理念,是提升高校學生的法治觀念和契約精神的保證。平等、獨立的個體是契約社會存在的必要條件。契約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就是說話算數(shù),一旦做出了承諾必須要執(zhí)行,是一種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高校想要培養(yǎng)具有契約意識的新時代大學生,首先可以嘗試建立平等、自由、民主、和諧包容、以學生為本的校園文化氛圍,在這種氛圍下,師生能夠以平等的姿態(tài)交流,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也會自然而然地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感想與見解。這種文化會潤物細無聲般的提高大學生的專業(yè)知識水平和社會實踐能力,潛移默化地為“契約”在高校的達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還能激勵全體教職工共同守信,守好自己的責任田。與此同時,高校制定符合自身發(fā)展的章程就是依法治校的具體體現(xiàn),高校作為學生的管理者,必須深化內(nèi)部管理結構的改革,改變權力集中化的管理模式,構建以法治為基石的新成長模式。擴大學生參與學校相關管理決策中的廣度與深度,逐步培養(yǎng)構建學生的權責意識和契約精神。
[ 參 考 文 獻 ]
[1]劉方博.法治社會下的契約精神研究[D].燕都理工大學,2011.
[2]馮冠.基于契約精神的高校誠信教育體系研究[J].渤海大學學報,2012.
[3]徐志紅.試析中國大學生參與高校管理[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