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培基
某人善畫竹,其師謂未入門,使隨竹生十年,又以三年忘竹,始欣然許之。表面觀之,功虧一簣,然而時間與生命究竟是活的,實不能以“死物”衡量,總要進步,不為物役。
那“死物”未必粗俗,也可清雅,但倘若反拘于“死物”,僅可稱之為一優(yōu)秀的“上帝視角”者,而非一優(yōu)秀的人。然而人究竟不是空泛的“上帝”,畫竹人盡管技法高超卻不諳神韻,自未入門。這樣形態(tài)的“雅士”,空有皮囊而已。晉時的王衍,“雅尚玄遠”,更有“見錢立閡行,呼婢曰‘舉卻阿堵物”一行為作口不言錢的典范。這樣的清高,自然優(yōu)于那貪濁與勢利,清談亦誠非常人所能及。但純粹的清談無以解決實際的問題,王衍直至被俘仍謂“計不在已”“少不豫事”,最終被“排墻殺之”。哲理本是極靈動的,若將它熬成了脫離實際的死物,最終只能埋葬自己。
于是我們講求實際,就像畫竹人于竹林中與之共舞,然而腳踏實地從來并非急功近利的借口,后者無非為另一”死”物,且危害更盛。
畫竹人自然明白深入自然,其師依然。但如果好事者盲目模仿,恐怕教路人以為發(fā)了瘋,但若真堅持十年,也許刻鵠不成尚類鶩。倘若將竹盡伐了去,亦不加工,只當撿了便宜,還說什么講求實用之類的話來,真是“畫虎不成反類狗”,僅圖一輩子賺幾輩子錢財?shù)?,他們并非真企業(yè)家,更不明白生命之于時間,只像守財奴。也許能體驗撫摸黃金的快樂,卻未必能體驗經(jīng)濟獨立的快樂——那金子早熔成鎖鏈將他禁錮。物質(zhì)基礎保障人們的自由,可僅限于死的“概念”,便是畫地為牢。馬克思的著作中有生產(chǎn)方法與生產(chǎn)力兩詞,之所以前者為基而非后者,是因為后者僅為簡單歸納而非整體運作。對于自由本身亦然,將自由當作“死物”僅窺見其表面的,“自以為是一切主人的,實際上比任何人更是奴隸”,貪圖小利者,得到的只是“死物”罷了。故而我們雖扎根于實際的生活,腳踏實地,又總該相見那些所謂“高于生活”的,亦是活的生命活的時間之一部。
這個過程像毀棄,倒不如說像是回歸,更是另一活物的發(fā)皇。
畫竹人十年與竹“共生”,又以三年忘竹,十年的時間使他自以為是一棵竹子,那么三年的時間便將他重塑成一個畫師,一切徒勞無功?他早非當初那個只識技法的“旁人”,恰恰成了一位最深諳竹子神韻的——畫師。當年也有一位年輕人在院中對著竹子“格物”,只是最終一無所獲,只得放棄,但他在臨終時卻同樣毫無遺憾:“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這個叫王守仁的人,后來在諸多領域成就了非凡的功業(yè)。年少時的他也同我們大多數(shù)人一樣擁有對世界的好奇,試問,那時心便不光明?光明,只是尚未成熟。顯然,對著竹子死格是格不出道理來的。日后的宦海與疆場亦使他了解世界,經(jīng)歷了如此許多,非官僚非軍閥,不迂不腐,真可貴處,此心光明。
這樣的進步,實非一日之功,需要經(jīng)過時間的淘洗,永存的,倘若不是時刻進步的活的生命,恐怕便是抱著死物的死物。
【教師點評】
全文脈絡清晰,角度新穎,對材料的分析與素材的選用尤為如此。比喻論證生動形象,就素材看援王衍之例,王衍那樣清高,而山巨源初見他便說“誤天下蒼生者,必此人也”,最終一語成讖。這結(jié)果諷刺又引人深思,“君名蓋四海,少壯登朝,至于白首,何言少不了豫事!破壞天下,正是君罪?!?/p>
繼而引出下文貌不驚人、言不眩世的求實者,同時類比論證“死”物之“死”。材料貫徹始終,最后引用王陽明格竹的例子及其生平,既照應前文稚嫩的甚至死的“物”,同時顯示全文主題,看似處處著墨僵死,實則謳歌活的生命與時間。(何文魁)
編輯/華放 李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