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輝
在風和日麗的六月,我在江西弋陽觀看了弋陽腔傳統(tǒng)戲《珍珠記》。
弋陽腔,是中國最古老的傳統(tǒng)戲曲聲腔,通稱為高腔,被譽為明代戲曲四大聲腔之首、高腔戲曲的鼻祖??梢哉f,是中國戲曲的“活化石”。清李調(diào)元《劇話》中說:“弋腔始弋陽,即今‘高腔。它產(chǎn)生于宋元,盛于明清。在南宋末年,由浙江的南戲傳入弋陽,經(jīng)與當?shù)胤窖院兔耖g音樂及地域民俗的融合,“輾轉(zhuǎn)改益”更滋生出了一種全新的地方腔調(diào),即“弋陽腔”。它對京劇、湘劇、川劇、秦腔等44個劇種的形成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宋代的弋陽,文化發(fā)達,人才輩出。同時,交通便利,不僅吸引了南來北往的商人,也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袄韺W宗師”朱熹、“詞仙”辛棄疾以及李清照的摯友韓元吉等,都曾客留過此地。當時,正是“宣和與民同樂”的戲劇文化大繁榮時期。新科進士、弋陽人陳康伯和周執(zhí)羔,為追隨社會潮流和朝野上下的喜好,也成了弋陽腔的積極傳播者。正是在這樣特殊的文化氛圍中,弋陽腔不僅深受大眾喜愛,而且,在藝術上也有了很大的發(fā)展。
弋陽腔最顯著的特色是:“一唱眾和”,配以鑼鼓,有緊板和慢板;旋律少變,節(jié)奏簡樸,氣氛熱烈。其演唱形式有徒歌、幫腔、滾調(diào)等,唱腔可塑性大,聲調(diào)高亢;有粗獷、豪放、激越、明快的特點,既有南方的溫柔雅韻,又兼有北方的慷慨激昂。其劇目主要連臺大戲和傳奇本兩大類,前者有《三國傳》《水滸傳》《岳飛傳》《目連傳》《封神傳》等;后者有《青梅會》《古城會》《定天山》《金貂記》《珍珠記》《賣水記》等,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弋陽腔熱鬧有趣,甚至還得到了皇帝的寵愛。清代康熙年間,禮部侍郎高士奇,在其《蓬山密記》中寫了這么一個小故事:在他回鄉(xiāng)省親前夕,康熙皇帝在宮中為他設宴餞行。席間,令女優(yōu)演戲助興,共演出了六出小戲,其中四出是弋陽腔折子戲,其名為《一門五福》《羅卜行路》《羅卜描母容》《琵琶盤夫》??滴趸实蹥J點弋陽腔為大臣餞行,算是很大的禮遇,這堪比發(fā)一文諭旨。上行下效,更助推了弋陽腔在全國的傳播。此外,現(xiàn)珍藏在故宮博物院的《康熙萬壽圖卷》,是康熙六十大壽時的宮廷畫,由畫師宋駿業(yè)、王原祁、王奕清等人所繪。畫中顯示了當時各親王、衙門紛紛搭臺演戲為康熙祝壽的情形,而其中兩卷寫實工筆畫《紅梨記醉皂》《列宿遙臨》,就是表現(xiàn)弋陽腔的宮廷畫??梢?,弋陽腔在當時的影響和地位,可謂是中國戲曲的奇葩。
然而,弋陽腔輝煌的背后,卻是一部寫滿了滄桑和血淚的歷史。自南宋以來,經(jīng)元入明,弋陽幾乎戰(zhàn)亂不斷。既有對金人入侵的激烈抵抗,也有因壓迫深重難以茍活的抗爭;有大義凜然挽救危亡的民眾聚義,也有對倭寇以及叛亂者堅決的反擊。元末,整個江西深陷戰(zhàn)亂之中。元順帝至元四年(1338)袁州爆發(fā)了響應“白蓮教”的起義。至正十二年(1352)二月,“白蓮教”組織的“紅巾軍”在饒州和信州(弋陽)一帶,展開了聲勢浩大的反元斗爭。起義持續(xù)了幾十年,無數(shù)百姓在戰(zhàn)火中家破人亡,流離失所。戰(zhàn)亂未停,又遭天災。在1566年、1567年左右,也就是嘉靖、隆慶交會之時,弋陽地區(qū)鬧災荒,朝廷沒有能力救濟,無數(shù)百姓餓死,許多弋陽人只好背井離鄉(xiāng),四處逃難,靠乞討和賣藝為生,也把弋陽腔帶向了四方。
正是這種苦難經(jīng)歷,不僅鍛造出了弋陽人堅韌不屈、疾惡如仇、敢于反抗的性格,也決定了弋陽腔獨特的風格。面對嚴酷的社會現(xiàn)實,弋陽腔不可能低吟悲戚,一定是激情澎湃,是生命受到威脅時的掙扎與吶喊。在那攝人靈魂、富有穿透能力的高腔中,不僅寄托著弋陽人對家鄉(xiāng)濃濃的思念,也寄托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可以說,弋陽腔是社會動蕩不安的產(chǎn)物。遷徙和逃亡,使得弋陽腔在各地扎下根來,也就成了許多地方戲曲的源頭。
當我了解了弋陽腔這段歷史,便被深深感動著,對弋陽腔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h文廣局的同志對我說:“弋陽人對弋陽腔非常喜愛,有著很深的情結,至今,還保持著聽弋陽腔的習慣。正是這種古老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使得弋陽人才輩出,崇尚孝道,行善成風?!?/p>
晚上,在縣委領導的陪同下,我們觀看了富有地域文化的弋陽腔《珍珠記》。這出改編自南戲傳奇本《高文舉珍珠記》,是弋陽腔經(jīng)典傳統(tǒng)劇目之一,演敘的是書生高文舉與王金貞夫妻悲歡離合的故事,共有八場。文舉上京趕考,與妻河橋分別,以一顆珍珠剖為兩半為婚姻信物。其夫考中狀元后被宰相強招為婿,成婚后即奉詔入宮。妻尋夫至相府,遭宰相女兒溫金婷責打受辱,相府老奴非常同情金貞的遭遇。中秋佳節(jié),文舉回府,思念其妻,老奴將藏有珍珠的米粿送至書館,又將金貞帶到書館使其相會,后逃出相府。經(jīng)包拯查明真相,定了溫閣父女仗勢欺人之罪,使其夫妻團圓。整個劇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非常感人。舞臺燈光與悲愴的弋陽腔相交融,鏗鏘的鑼鼓在臺后鳴奏,更烘托出一種揪心的氣氛,給人以強烈的視覺和聽覺沖擊力,震撼人心。我很快就被帶入了劇情中,整個心神仿佛一下穿越了時空,沉進了那古老的場景里,與劇中人同悲同喜。第七場《書館相會》和第八場《公堂團圓》,把整個劇情推向了高潮,我的眼淚也在流淌……
演出結束,我們上臺與演員合影。在零距離的燈光下,當我看到他們斑駁的臉譜上布滿細密的汗珠時,對他們辛勤的付出和對藝術的一絲不茍,油然生出幾許敬意。
走出劇場,我還沉浸在劇情之中。夏日涼爽的晚風,把我吹回到了現(xiàn)實。當我仰望星空,感慨萬千:一切都會消融在歲月的褶皺里,但從古至今,歌頌忠貞不渝的愛情,永遠是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主題。
責任編輯:黃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