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四川合川張森楷與《史記新校注》

2018-01-23 11:39郭懿儀
地域文化研究 2018年5期
關(guān)鍵詞:二十四史張氏楊家

郭懿儀

張森楷(1858—1928),原名家楷,字元翰,后改名森楷,字式卿,晚號端叟,1915年后署名石親。清咸豐八年(1858年)生于合州(今合川縣)。自幼聰慧過人,19歲時,獲時任四川學政張之洞的賞識,錄取入州學,次年考中秀才,接著進入成都尊經(jīng)書院學習,與合州同學丁治棠、戴子龢、彭耀卿分別奪得經(jīng)、賦、文、史各科魁首,時稱“合州四雋”,之后開啟了張森楷長達五十年的治史生涯,其中也曾中斷兩次為富國強兵而效命,最終根落成都,教授之余,竭力完成治史之業(yè),后為了更訪善本而前往京津,然因勞累過度,不幸病逝于北京。張森楷一生戮力于治經(jīng)、養(yǎng)蠶、鐵路事業(yè),其著作《史記新校注》??辟|(zhì)精,遠高于日人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然因戰(zhàn)爭之故難以面世,以致長期湮沒,連帶張森楷的身影也幾乎消失于四川經(jīng)學的脈絡之中,今茲整理以向世人重新介紹史學家張森楷及其巨著《史記新校注》。

一、青年治史始為志業(yè)

(一)尊經(jīng)書院求學與執(zhí)教錦江學院

同治九年(1870),13歲的張森楷到重慶應童子試,在書市得《史記菁華錄》及《日知錄》殘本,以此為契機,開啟了治史之路。六年后,光緒二年(1876)張之洞任四川提學使,錄取張森楷為州學生,并贈以《輶軒錄》《書目答問》二書。隔年,譚宗浚督學四川,張森楷參加了兩場考試,成績極優(yōu),錄取為重慶府生員。光緒四年(1878)調(diào)往尊經(jīng)書院深造,受湘潭王闿運院長(字壬秋)所賞識,與州人丁治棠、戴子龢、彭耀卿分據(jù)經(jīng)、史、文、賦魁首,并見稱于世,時人譽為“合州四雋”。此時張森楷年方21,一生著述的起點由此展開,著作《三國志音注》《周禮名義通釋》《慎密齋治經(jīng)偶得》等皆始業(yè)于此年。

翌年,光緒五年(1879)轉(zhuǎn)至錦江書院深造,并擔任院都講,是年開始著述《通史人表》《歷代輿地沿革表》《二十四史??庇洝愤@三本代表作。爾后至光緒十八年(1892)止,張氏相繼在錦江書院任襄校,作諸生都講、合州振東鄉(xiāng)校主講等職,其間除致力于治史、教學工作外,也為學生撰寫各種教材,如:《文字類要》《選韻無雙譜》《通俗正名雜字書》《同聲字譜》《左史長義較》等書。

(二)青年治史事業(yè)與經(jīng)世濟民事業(yè)

光緒十八年(1892),受遵義黎庶昌之邀,入幕川東道署,黎述昌只要求張氏專心著書,不實以事,并贊賞其著作《校史質(zhì)疑》,曰:“經(jīng)經(jīng)阮氏???,備列眾證,經(jīng)文益明。乾隆敕刻全史,卷各附考證,若為阮氏先生,夷考其實,不無遜色。子之質(zhì)疑,實較過之。若依阮例,雜采諸家勒為《二十四史??庇洝?,當與阮經(jīng)并傳。”①楊家駱:《記史纂閣所藏張氏史記新校注稿二百六十五卷》,《華岡學報》1965年第2期。也因此《校史質(zhì)疑》改名為《二十四史校勘記》,黎庶昌的贊賞之言,也讓張森楷對自己的治史事業(yè)更加有信心。

次年張氏(時年38歲)中癸巳恩科舉人。光緒二十年(1894)借著參加禮部考試的機會,與當世學者盛煜、繆荃孫、王懿榮、李慈銘、蒯光典、康有為等人交流,又游歷江浙,拜訪俞樾、陸心源、丁丙、丁立、王韜、袁祖惠、汪康年、羅振玉、章鈺等學人,也向翁同龢、潘祖蔭、黃思永、端方、張云搏、陸純伯等人請教,至九月方歸四川。其中陸心源曾語之曰:“張氏??庇浱鼐?,惜限于方隅,見善本過少,不能如阮氏之宏富,倘來客吳越,當作南道主人,不憂筆札?!雹跅罴荫槪骸队浭纷腴w所藏張氏史記新校注稿二百六十五卷》,《華岡學報》1965年第2期。后張氏前往,然值心源卒,只好離去,回川途中經(jīng)上海,讀羅振玉所辦的《農(nóng)學報》,后始留心蠶桑之學,也為往后蠶桑業(yè)重振川絲貿(mào)易立下基礎。光緒二十一年(1895)張氏婉拒了黎庶昌的內(nèi)調(diào)邀請,接受了伍崧齡之召,聘為尊經(jīng)書院襄校。至光緒二十四年(1898)再任雅州州學教授。光緒二十六年(1900)張森楷任鄰水玉屏精舍(書院)主講,繼續(xù)《通史人表》《二十四史??庇洝返膶懽?,至此治史工作已歷26年從未間斷。同年爆發(fā)八國聯(lián)軍之役,張氏暫停了最愛的治史工作,轉(zhuǎn)而從事國家富強之業(yè)。

從張森楷的求學經(jīng)歷來看,他吸收并繼承了尊經(jīng)書院嚴謹、實事求是的經(jīng)學傳統(tǒng),在立身做人方面亦然。張氏由于家貧,深受無力買書之苦,在圣賢書中體認到儒者應以讀書為重,更要經(jīng)世治用,貢獻己力,也常留意工商實況,即便是農(nóng)夫小販也樂于與其交流。這樣的情懷從張氏因事被解除尊經(jīng)書院學籍一事即可證明。張氏在尊經(jīng)書院深造期間,某次有同鄉(xiāng)之人攜帶土產(chǎn)入市,卻假冒是張氏官學的行李,進入成都東門時,被稅吏查扣,為此張氏出面調(diào)停,遂起爭執(zhí),而當時任蜀藩者程豫,由于尊尚八股,又與尊經(jīng)院長王壬秋理念不合,故東門一事爆發(fā)后,不論對錯與否,只能懸牌除去學籍。幸好,當時伍嵩生仍就職于錦江書院,與張氏為舊識,又極度欣賞張氏的才學,也理解王壬秋是礙于時勢才采取解除學籍的方式,故伍崧生邀張氏再入錦江書院任教。

進入錦江書院后,張氏隨即展開史學著述工作,著手撰寫《通史人表》。此后,不論是擔任官職或是任教于書院、大學,張氏時時以研究史學、著書立說為己任,在此后長達半個世紀的歲月里,每日伏案著述,從未間斷。

二、兩度實業(yè)經(jīng)驗

張森楷認為儒者不只是追求自身的進步與價值,更要兼善天下,為百姓立命。光緒二十年(1894)在上海讀了羅振玉所辦的《農(nóng)學報》后,深受啟發(fā),光緒二十六年(1900)爆發(fā)八國聯(lián)軍之役,更堅定了張氏以國家富強為使命來進行一番事業(yè)。故此暫時中止治史工作。

(一)推廣桑蠶業(yè)

光緒二十八年(1902)與同鄉(xiāng)曾雨珊等人一同籌建了“民立四川蠶業(yè)社”。隨即到江南的蠶桑產(chǎn)地進行考察,并購回優(yōu)質(zhì)桑苗、蠶種,宣導鄉(xiāng)里利用四川特有的自然環(huán)境試辦蠶桑,并且為蠶桑公社擬訂了二十六條章程,擴大公社規(guī)模,規(guī)范其制度,并于川內(nèi)四處推廣種桑養(yǎng)蠶的方法,后于光緒二十九年(1903)開辦“民立四川民立實業(yè)中學堂”,培養(yǎng)下一代更精進的養(yǎng)蠶制絲人才,學校里除了專業(yè)課程外,也開設文史類課程,由張氏親自授課,經(jīng)過不斷努力,四川蠶絲生產(chǎn)有了新局面,也為四川帶來豐厚的收入。當時稱之“桑社如筍,桑株如薺,絲廠如林,歲進千余萬?!比恍y(tǒng)元年(1909),有同州人張駿驤因貪圖蠶社的高獲利,而預謀奪之,匿名誣告張氏貪污,最后雖以無罪定讞,但蠶社的治理與財產(chǎn)則全歸入合川公家,張氏不服,欲赴省進行訟爭,時成都府中學堂校長林思進知其事,遂以中史教員延聘,因此,張氏在中斷治史工作八年后,重新進行治史舊業(yè),撰《華夏史要》三十二卷。

(二)四川保路運動

宣統(tǒng)三年(1911)四川保路運動興起,蒲殿修、羅綸等12人被趙爾豐誘捕,張森楷以股東的身份進行營救,后武昌起義,被捕者盡皆釋放。民國元年(1912),川漢鐵路成都公司召開股東會議,選舉其任川漢鐵路經(jīng)理,為了這個職位,張氏的治史工作再度中斷。民國二年(1913)張氏操守廉潔,處事嚴謹,當時四川都督胡景伊誣陷張氏以公款資助楊庶堪,而下令拘捕,張森楷連夜離家赴北京,提出申訴。

由于候批之頃,在京居留時間長達兩年,故就《二十四史??庇洝返摹妒酚洝凡糠旨右杂栣專⒅貙憺椤妒酚浶滦Wⅰ?,后民國四年(1915),總檢察廳會同陸軍部撤銷胡景伊所發(fā)的通緝令,并追究其誣告罪行,但由于證據(jù)不足,遂令張氏回川聽審。唯一值得欣喜的是在回川途中,地方審判廳已經(jīng)決定免訴處分。

回顧張氏所推動的桑蠶業(yè)與保路運動,都為社會民主帶來了極大的貢獻,然而,由于社會因素的制約,最終張氏選擇放棄治生立業(yè)之務,而以著述終老。

三、終生志業(yè)努力不懈

(一)方志著述

在京候?qū)彽膬赡昶陂g,張氏遂得以重拾治史工作,其著作《二十四史校勘記》也得到了北京、上海多位學者的贊賞,回川之后,民國六年(1917)受合川知事鄭賢書之邀,回合川編寫縣志,后又與楊庶勘議修《四川通志》。民國九年(1920)《合川縣志》完成,凡七十七卷,付刊為半,但與合川知事陳世虞不合,因此下獄十日,此時張氏年63歲。

隔年《合川縣志》刊成,共計三十冊。但因鄉(xiāng)人刻意毀壞,今只得二十四冊。①現(xiàn)已由合川史志辦編輯出版,張森楷:《民國新修合川縣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15年。

民國十三年(1924)應嚴雁峰之子谷孫之約,為嚴氏藏書作《賁園書庫目錄》,有《輯略》一卷、《目錄》四卷(《賁園書庫目錄輯略》收錄于楊家駱主編《古今圖書集成續(xù)編初稿》),后頗為目錄學家所推崇。隔年受宋育仁聘,撰《四川通志》中的《歷代地理沿革表》《歷代職官沿革表》各一卷。同年成都大學成立,受聘為中史教授,在校兩年期間,成就甚眾。

(二)赴京津訪善本,終病逝北京

民國十二年(1923)起,張氏不斷來回于京津與四川之間,遍訪善本,為《史記新校注》作補充、修訂。民國十六年(1927)張氏已70歲,有鑒于所見《史記》善本過少,帶著《史記新校注》五稿前往京津,參考了羅振玉、傅增湘的藏書,為了把握時間,日日伏案達18小時,張氏將五稿未能及者,訂為六稿的內(nèi)容,至隔年(1928)五月始成書,凡十五冊。這亦是張氏生前最后的稿件。其中第十四及十五冊首頁,并非出自張氏之手,是五稿的補鈔。另外,尚缺第一百三十三卷。

《史記新校注》寫作原則是:凡見于五稿者,皆不錄入六稿。故欲整理此作,必須五六稿并用,目前第二、三、四稿已不可見,五稿內(nèi)容張氏曾請人抄錄,但訛字頗多,雖有張氏親筆增改,但仍有未盡之處。后又有《史記新校注舉要匯編》二冊,題下注云:“皆據(jù)新校注言之,其引舊說者不與,尋常無關(guān)系者不與?!狈饷嬗肿灶}為《史記新校注心得舉要》,并有“戊辰夏五,端叟手錄”八字,戊辰夏五,是六稿寫成之時,而《舉要匯編》稿內(nèi)立題有四十三,但各題下僅有文字數(shù)行不等,應是擬作而未成。

同年六月二十三日(陽歷8月9日),張氏病逝于北京四川會館。其靈柩在盧作孚的幫助下在兩年后運回合川,并公葬于城東南嘉陵江上的學士山,各界人士為之公祭,并建堂立祠。后抗戰(zhàn)爆發(fā),家人將其墓遷建于今獅灘境內(nèi)。重慶市已于2014年將張氏的住所及陵園規(guī)劃為文物保護區(qū)。

四、《史記新校注》的出版及其價值

(一)出版過程歷盡艱辛

民國三年(1914),張氏在京期間整理前稿重寫為《史記新校注》,并稿整次為五稿,收錄除三家注外一己所見心得與前輩重要諸說,與王闿運、陳衍、楊守敬等商榷內(nèi)容。《合川縣志·序傳上》“民國三年(1914),森楷客京都,稍出所著以質(zhì)于湘潭王檢討張氏,及富順宋育仁、宜都楊守敬、新城王樹相、南通州張謇、仁和邵章、侯官陳衍、儀征劉師培諸名宿,皆許為之序,而訖未有序來,森楷乃取所為《史記校勘記》,更訓釋之為一百三十二卷附自序,并例言一卷中頗及《??庇洝啡珪瑓兟砸庖源藭?,卷帙繁重,已既無力行世,世亦尠能任勘印者,則將終庋篋衍或遂藏之,名山引具緒于彼,特以留待后人耳,非亟亟爭當世名也。”①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四川省志·人物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34頁。

隔年,林萬里讀《二十四史??庇洝罚⒔榻B給商務印書館,盼能出版,加上陳衍也為之作序,贊賞《史記新校注》兼有??迸c注文兩用,可補三家注之不足,雖然陳衍大力推崇,最終仍無緣出版。

張氏逝后,盧作孚本欲由民生公司出資出版《史記新校注》,但因原稿還留在北京,而未能即刻著手進行。至民國二十四年(1935)初夏,《史記新校注》的稿件運至四川,四子曉清想以公開版權(quán)的方式,呼吁海內(nèi)外學人共同重視此著作,然不久爆發(fā)抗日戰(zhàn)爭,其出版計劃也宣告中止。

楊家駱(1911—1991)于民國十八年(1929)在北平拜會傅增湘,談論到想要為正史撰寫長箋一事,故受贈了兩冊《史記新校注心得舉要》,后又在琉璃廠獲得《史記新校注·項羽本紀稿》一冊。后因抗戰(zhàn),中國辭典館移至北碚,楊家駱擔任該館館長也因此入蜀,在蜀期間為了訪找張氏遺稿,于1938年-1946年期間赴合川數(shù)十次,陸續(xù)得到《史記新校注》的稿件兩百數(shù)十冊,并與張氏舊友故交來往,記錄了不少關(guān)于張氏的事跡。后隨著抗戰(zhàn)勝利,辭典館復員并遷回南京,楊家駱也隨之離開蜀地,然而《史記新校注》至此仍未有出版的希望。楊家駱1948年到了臺灣以后,根據(jù)其描述:“民國三十年(1941)后,除了散佚者外幾皆藏于駱處,渡海來臺(1948),惜不能俱擄于行笈中耳?!雹跅罴荫槪骸稄埳壬曜V》,《史記新校注》,中國學典館復館籌備處,1967年。,攜帶來臺的稿件再經(jīng)整理,《史記新校注》終于在1967年由中國學典館復館籌備處影印出版,其中《五稿》全缺的篇幅有:《夏本紀》《殷本紀》《高祖本紀》《孝景本紀》《孝武本紀》《韓世家》;部分缺失的篇幅有:《周本紀》《項羽本紀》《呂后本紀》《孝文本紀》《魏世家》?!读濉穭t俱全。

(二)《史記新校注》的價值

《校字質(zhì)疑》(后改名為《二十四史??庇洝罚?,是張氏歷經(jīng)多年多次進行整理與校注的,其中最精華的便是《史記新校注》一百三十三卷,《自序》曾說:“于民國三年(1914)至其年十二月畢,凡十閱月書成?!雹蹚埳骸妒酚浶滦W⒆孕颉?,《中國學報》1916年第4期,可見其用力之深。張氏將《史記》全文仔細梳理,細細地逐一比對,一一指出三家注不合理的地方并加以解釋說明,也利用了國內(nèi)《史記》的各種版本,包括日本所見的《史記》版本近30種,更使用了出土材料以及相關(guān)的學術(shù)成果加以疏證,《史記新校注》所參校的舊說、書籍高達200種以上。而《史記新校注》的史文校勘價值,楊家駱評為實在日人瀧川之上,“瀧川據(jù)校之本,遠不及張氏之精博。其論定從違。更不如張氏之的當?!雹軛罴荫槪骸队浭纷腴w所藏張氏史記新校注稿二百六十五卷》,《華岡學報》1965第2期。

《史記新校注》在臺出版后,由于楊家駱擔任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研究所及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教授,故帶領研究生逐一為《史記新校注》進行疏證工作,原訂以61篇博碩士論文來完成《史記新校注》的疏證工作,預計全部完成有一千數(shù)百萬字。然而,經(jīng)調(diào)查由楊家駱指導的博碩士論文中,于1964年至1976年之間發(fā)表的,以《史記新校注》疏證為題的僅有12篇博碩士論文(其中1篇僅存書目),距離原訂目標61篇,距離尚遠,但因楊教授年屆退休,也無后繼之人接手,故《史記新校注》的疏證工作也宣告終止。

1978年5月24日《人民日報》中一篇題為“用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歷史遺產(chǎn)——《二十四史》整理工作的一點體會”的報道中載:“從宋朝直到近現(xiàn)代,都有不少人對這些史書做過研究考訂,他們的成果或已寫成專書,或散見于他們的讀書札記,有的是針對某一史的,有的包括幾史,甚至《二十四史》的全部。對這些考訂意見,我們已吸收了其中屬??狈秶暮侠聿糠?。還有些未刊稿,如近人張森楷的“校勘記”(限于十七史,到五代為止,稿本藏南京圖書館),張元濟先生主持所做的各史??庇涗洠捕荚捎谩4送膺€參考了一些批校本或某一史的??庇浉灞??!雹?978年5月24日《人民日報》的《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歷史遺產(chǎn)——〈二十四史〉整理工作的一點體會》報道,來自人民日報數(shù)據(jù)庫資料。文中說采用張森楷《??庇洝芳词恰抖氖沸?庇洝?,即為《史記新校注》的基礎,可見張氏的著作仍然深受古籍整理學者的肯定與青睞。

小 結(jié)

張森楷是中國近代卓越的史學家。從張氏早年求學開始,至尊經(jīng)書院、錦江書院的求學階段,張氏始終不忘其治史的事業(yè),雖有兩次暫時中斷,但從他建立的“民立四川蠶業(yè)社”及參與的“保路運動”中,可以知曉張氏的那份執(zhí)著與愛國之心。

張氏窮畢生精力研究并整理二十四史,其巨作:《通史人表》《二十四史??庇洝泛汀妒酚浶滦Wⅰ罚灿?,284卷,但目前卻只有《史記新校注》尚稱完整,《自序》言:“文字之踳駁,事跡之抵牾,義訓之奧賾,為三家注所未詳,或即其注之乖違若鄙野者,悉句櫛字比為訂定而疏通焉”②張森楷:《史記新校注自序》,《中國學報》1916年第4期。??梢姀埵蠂乐斦J真的治史態(tài)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目前重慶市已將張氏列入“重慶十大歷史文化名人”,也將張氏的陵園及故居列入文物保護之列,但唯有物質(zhì)性的復興尚不足夠,更期待張氏完整的著作可以呈現(xiàn)在世人眼前。

猜你喜歡
二十四史張氏楊家
張氏頭針治療兒童多發(fā)性抽動癥的隨機對照臨床研究
楊家銘
一道例題“引發(fā)”的探究
清河縣檔案館館藏文化特色檔案又添新品
《二十四史》中的經(jīng)典名句
二十四史
讀《二十四史》的理科男生——劉洲寧
文論的淵藪
“妻管嚴”沈括
綢緞莊命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