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收益原則視角下中國下游碳貿易平衡

2018-01-23 08:58:22余曉泓詹夏顏北京理工大學應用經濟系北京100081
中國環(huán)境科學 2018年1期
關鍵詞:收益貿易原則

余曉泓,詹夏顏 (北京理工大學應用經濟系,北京 100081)

雖然《巴黎協(xié)定》明確了以國家資助貢獻(INDC)為基礎的碳減排模式,但對該減排模式的研究被指主要由發(fā)達國家主導,主要反映發(fā)達國家的立場和利益[1].這種分歧反映出全球碳減排中的矛盾點[2]:包括中國在內的發(fā)展中國家,一方面充分利用比較優(yōu)勢進行貿易,在滿足世界各國消費需求的同時,提高了民眾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世界生產中心從發(fā)達國家轉移至發(fā)展中國家,由于發(fā)展中國家碳排放強度較高,導致發(fā)展中國家更多的碳排放[3-4].采用更加公正客觀的碳排放責任劃分原則對于鼓勵各國參與具有關鍵性作用.

由于碳排放責任劃分原則與國家碳排放責任的確定、分配與碳減排政策的制定密切相關,而碳減排政策廣泛影響經濟產出、資本與投資、消費水平等多個方面[5].在目前以生產者原則為主流的碳排放責任核算體系下,中國如何主張排放權和發(fā)展權是一項重要的挑戰(zhàn).

關于共擔責任原則、消費者原則及收益原則的研究將重點放在分析各碳排放責任劃分原則下國家所承擔的碳排放責任來證明生產者原則存在的缺陷.進而提出選取其他的碳排放責任劃分原則,有利于各國積極參與環(huán)境政策,從而推進全球碳減排政策的有效實施[6-8].研究認為生產者原則在貿易開放條件下普遍存在的公平性[9]及碳泄漏[10-11]等問題.如認為目前以生產者原則為核心的京都議定書有利于以西方國家為主體的消費側而不利于以發(fā)展中國家為主體的生產側.對2006年的碳排放總量的實證研究表明中國生產側碳排放總量和年均增速均高于消費側碳排放[4],中國不合理地承擔了部分本該由產品進口國承擔的碳排放責任[12],中國已成為發(fā)達國家向發(fā)展中國家轉移貿易碳排放的中轉站或最終目的地.發(fā)展中國家不公平地為發(fā)達國家的高碳排放埋單,發(fā)達國家應該承擔歷史排放責任,而非強制發(fā)展中國家承擔責任[13].也有研究從單純分析不同碳排放責任劃分原則下特定區(qū)域所承擔的碳排放責任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研究特定區(qū)域的碳貿易平衡.研究發(fā)現,全球上下游碳貿易平衡均占全球碳排放 20%左右中亞洲地區(qū)的下游碳貿易平衡較大,發(fā)達國家和能源出口國從亞洲地區(qū)的產品生產中得到好處[14-15],碳貿易平衡對碳排放責任劃分的影響已不能忽視.已有研究證實美國、歐盟和日本等發(fā)達國家2009年消費側碳排放分別比其生產側碳排放高出15.3%、23.8%和 19.5%[16].而對中國碳貿易平衡的研究核算發(fā)現中國2007年上游貿易碳排放進出口量分別為17.25億t和5.88億t,較大的上游碳貿易平衡表明貿易扭曲了國家碳排放責任的劃分.基于公平的考慮,中國應當主張消費者原則[17].

雖然現有的研究較為全面地闡述了生產者原則碳泄漏及公平性的問題,但也存在幾點缺陷:首先,研究時間較短,不能體現國家碳排放長期的變動情況;其次,研究范圍較小,很多研究僅選取個別國家或個別地區(qū)為研究主體,無法從全局來研究兩國之間碳排放的聯(lián)系與差異;最后,研究視角局限在基于生產者原則和消費者原則核算的生產側及消費側碳排放,而忽視了基于收益原則核算的“收益?zhèn)取碧寂欧?

為了更好地從全球視角觀察各國特別是中國的收益?zhèn)忍寂欧抛儎忧闆r,本文根據世界投入產出數據庫中全球投入產出表和環(huán)境數據庫中相關數據,運用多區(qū)域投入產出模型和戈什模型對全球41個國家或地區(qū)1995~2011年的收益?zhèn)忍寂徘闆r進行實證分析,從全球視角觀察各國特別是中國的收益?zhèn)忍寂欧抛儎忧闆r,為建立更加公正和有效的碳減排方案提供理論基礎,并對中國如何主張合理的碳排放責任劃分原則以推進有效的碳減排政策實施提供政策建議.

1 核算模型與數據來源

1.1 核算模型

下游碳貿易平衡(DCTB)及上游碳貿易平衡(UCTB)分別表示基于收益原則和消費者原則核算的國家進出口碳排放的差額.在收益原則視角下,國家應當承擔要素出口所引致的碳排放責任,而不承擔由要素進口所引致的碳排放責任,要素流動方向與責任的流動方向相反,因此定義收益原則視角下的碳貿易平衡為下游碳貿易平衡.同理,消費者原則認為最終需求推動了產品生產,最終消費者應當承擔產品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所有直接或間接的碳排放責任,因此產品流動方向與責任的流動方向相同,基于消費者原則定義的碳貿易平衡被稱為上游貿易平衡[18].下游碳貿易平衡能夠反映各國收益?zhèn)忍寂欧诺某隹谂c進口之間的差異,也能較好地反映出國家之間碳排放轉移的關系.下游碳貿易平衡實際上就是收益?zhèn)忍寂欧艃舫隹?

戈什模型為本文核算國家下游碳貿易平衡的核心模型.該模型依據投入產出表中總投入=初始投入+中間投入的列平衡關系,將投入端與生產端相聯(lián)系,刻畫投入端的初始投入(自然資源、勞動和資本投入等)如何推動生產端的最終產出,因此也被稱為供給推動模型.

假設所研究全球國家和地區(qū)有N個,每個國家有S個部門,戈什模型的核心公式為:

式中:列向量VT(NS×1)代表初始投入的轉置,包括家庭、政府和資本投入等,家庭初始投入的主要形式為勞動力投入,政府投入包括政府服務投入等.列向量XT表示總投入.T表示矩陣的轉置.

B為直接分配系數矩陣或分配系數矩陣,該矩陣中的每個元素為 2個部門間的直接分配系數,直接分配系數描繪了部門之間產出和投入之間的投入產出聯(lián)系,bij表示i部門的總產出xi中投入給j部門的產品數量xij,或者 i部門生產單位產品對j部門產品的投入比例(i,j=1, 2,……,s),用方程的形式可以表示為:

在收益原則視角下,國家應當承擔的碳排放責任為該國初始投入所支撐的本國和其他國家的產出所生產的碳排放責任,也即是該國初始投入所引致的所有碳排放責任,簡稱收益?zhèn)忍寂欧?ICE),用公式可以表達為:

式中:Ew表示全球的碳排放強度矩陣(NS×1),,每個元素表示國家各部門的碳排放強度列向量(S×1),其中r國的排放強度列向量為Er,Er=部門總碳排放(TC)/部門總產出(TP);式中EW^和VT^分別表示由各國碳排放強度和各國初始投入組成的對角矩陣;Gw表示全球的戈什逆矩陣.基于式(3)可得出的各國收益?zhèn)忍寂欧庞镁仃?NS×NS)表示如下:

矩陣(4)不僅能夠反映各國收益?zhèn)忍寂欧徘闆r,還能反映國家之間收益?zhèn)忍寂欧诺倪M出口情況.式中每個子矩陣(S×S)表示各國收益?zhèn)忍寂欧徘闆r,矩陣橫向表示該國向其他國家出口的收益?zhèn)忍寂欧?縱向表示該國從其他國家進口的收益?zhèn)忍寂欧?如表示k國各部門向國家 1出口的收益?zhèn)忍寂欧?則表示國家 1各部門向 k國各部門出口的收益?zhèn)忍寂欧?由此易知表示k國向其他國家出口的收益?zhèn)忍寂欧?表示 k國從其他國家進口的收益?zhèn)忍寂欧?k國的下游碳貿易平衡可表示為:

1.2 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來源為 WIOD數據庫(2013年版本)[19],該數據庫由歐盟委員會發(fā)展,依據各國統(tǒng)計局官方數據編制,具有權威性.此外該數據庫涵蓋了 41個國家和地區(qū)的非競爭型投入產出表,這些國家的GDP總量幾乎占全球GDP的80%以上,因此WIOD數據庫具有一定的區(qū)域代表性.在行業(yè)劃分方面,該數據庫基于國際標準產業(yè)分類第三版進行行業(yè)分類,提供了各國35個行業(yè)的投入產出數據,行業(yè)劃分較為統(tǒng)一.環(huán)境數據庫則提供了從 1995~2009年各國各行業(yè)的碳排放數據.由于基于行業(yè)劃分的碳排放數據僅至2009年,根據 2007~2009年碳排放強度的平均值及當年的投入產出表估計出 2010~2011年各國收益?zhèn)忍寂欧?

基于前述模型及數據,本文以中國為主要研究對象,對全球41個國家和地區(qū)進行收益?zhèn)忍寂欧诺暮怂?并對各國下游碳貿易平衡、具有代表性的國家和地區(qū)的下游碳貿易平衡的變動趨勢及中國下游碳貿易平衡的國家構成進行分析,根據分析結果給出政策建議.

2 結果與討論

2.1 各國下游碳貿易平衡

由下游碳貿易平衡的概念不難得出,若國家的下游碳貿易平衡為正,表明該國家向其他國家出口的收益?zhèn)忍寂欧鸥哂趶钠渌麌疫M口的收益?zhèn)忍寂欧?該國家是收益?zhèn)忍寂欧诺膬舫隹趪?向其他國家凈出口的收益?zhèn)忍寂欧艑ζ渌麌业奶紲p排形成了壓力.同理,當國家下游貿易碳平衡為負時,該國出口的收益?zhèn)忍寂欧诺陀谶M口的收益?zhèn)忍寂欧?該國部分地承擔了從其他國家凈進口的收益?zhèn)忍寂欧?當國家下游貿易碳平衡達

由于 k國的收益?zhèn)忍寂欧诺扔谠搰硟仁找鎮(zhèn)忍寂欧藕拖掠翁假Q易平衡之和,因此該國收益?zhèn)忍寂欧?ICEk)可表示為:到平衡狀態(tài)時,表明該國收益?zhèn)忍寂欧胚M出口量大致相等,這類國家一般具有較大的貿易進出口量,受到個別因素波動的影響較小.

依據前文構建的基于多區(qū)域投入產出的戈什模型,核算出1995~2011年全球41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下游碳貿易平衡.表1基于2009年及2011年各國下游碳貿易平衡的核算結果,對這些國家和地區(qū)進行分類.

表1 2009~2011年41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下游碳貿易平衡Table 1 DCTB of 41 countries or regions in 2009 and 2011

DCTB>0表示下游碳貿易平衡為正的收益?zhèn)忍寂欧艃舫隹趪液偷貐^(qū).2009年及 2011年俄羅斯的下游碳貿易平衡位于首位,德國位居其次.澳大利亞和日本也為重要的收益?zhèn)忍寂欧艃舫隹趪?2011年澳大利亞收益?zhèn)忍寂欧艃舫隹诹吭鲩L至202.61百萬t,而日本則下降至36.16百萬t.總體而言,收益?zhèn)忍寂欧疟3謨舫隹诘慕洕w多為工業(yè)體系較成熟的富裕國家,或者是擁有豐富能源資源的能源出口國.以德國和日本為代表的發(fā)達工業(yè)國家技術及資金實力雄厚,在對外經濟活動中技術及資金輸出特點較為顯著.1995~2011年德國收益?zhèn)忍寂欧艃舫隹谀昃鲩L率為3.79%,并集中在如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yè)、機械設備制造業(yè)和塑料制品業(yè)等制造行業(yè).日本則是世界上主要的投資來源國和債權國家,雖然在近年來其收益?zhèn)忍寂欧艃舫隹诔尸F逐年下降的趨勢,但規(guī)模仍不可忽視.俄羅斯因豐富的油氣資源和較強的能源出口能力成為油氣資源出口的主要國家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收益?zhèn)忍寂欧艃舫隹趪?1995~2011年俄羅斯收益?zhèn)忍寂欧艃舫隹谀昃鲩L率達16.22%,并集中在高耗能行業(yè),比如電力、燃氣和水的生產和供應業(yè)、煉焦、石油加工、化學工業(yè)和內陸運輸業(yè)等行業(yè).由于目前的碳排放責任劃分忽略了收益?zhèn)忍寂欧帕鲃拥氖聦?可能造成兩方面的后果:一方面,收益?zhèn)忍寂欧艃舫隹趪诔隹谝匾约橙〗洕娴耐瑫r減輕了自身應當承擔的碳排放責任;另一方面,收益?zhèn)忍寂欧艃暨M口國承擔了部分來自收益?zhèn)忍寂欧艃舫隹趪臏p排壓力.

下游碳貿易平衡為負(DCTB<0)的主要國家和地區(qū)包括:中國、印度、韓國、臺灣、波蘭、意大利及丹麥等.中國和印度等是出口貿易為主要經濟發(fā)展驅動力的新興經濟體.韓國、臺灣及丹麥等經濟體的規(guī)模較小,容易受到外部經濟波動的影響,這些國家和地區(qū)由于生產需要或者自身生產要素較為缺乏等原因,被動地進口要素而引致生產大量的收益?zhèn)忍寂欧?以中國為例, 1995~2011年,中國下游碳貿易平衡的年均增長率達11.92%,2009年中國下游碳貿易平衡絕對值達694.52百萬t,2011年該值進一步增長至1434.66百萬 t.這表明中國已經成為收益?zhèn)忍寂欧胖饕獌暨M口國.中國在出口產品以滿足其他國家需求的過程中,進口了大量的生產要素來滿足自身的生產需求,這部分生產要素所引致的碳排放加重了中國的碳排放責任負擔.生產者原則將中國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所有碳排放納入碳排放責任承擔范圍內,而不考慮大部分生產是否由其他國家的最終需求或生產要素出口所驅動,這種碳排放責任劃分方式不合理地讓中國承擔了部分本應由其他國家承擔的碳排放責任.這部分出口的碳排放一方面減輕了出口國的碳排放責任,加重了中國碳減排負擔;另一方面,由于這部分碳排放由國外要素投入所引致,超出了中國的主權管轄范圍,中國無法進行管制,最終造成氣候政策的無效.實行收益原則能惠及下游碳貿易平衡為負的國家和地區(qū),因收益原則能夠考慮投入端的驅動對國家碳排放造成的扭曲,從而能夠較為公正客觀而準確地反映責任承擔主體的碳排放責任.

需要注意的是,下游碳貿易平衡容易受到經濟規(guī)模和貿易總量的影響,不能全面地反映國家和地區(qū)的下游碳貿易平衡特征.因此在分析時不能僅從絕對值考慮,還應考慮到國家的經濟規(guī)模.雖然美國2009年的下游碳貿易平衡為9.88百萬t,但考慮到其經濟規(guī)模,可以認為其下游碳貿易平衡為平衡狀態(tài)(DCTB約為0).下游碳貿易平衡的國家和地區(qū)收益?zhèn)忍寂欧诺倪M出口基本持平,無論采用何種碳排放責任劃分原則,這些國家和地區(qū)所承擔的碳排放責任基本不變.

若采用收益原則作為碳排放責任劃分框架的核心,將會對進出口貿易量較小或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體較為有利;而對在對外貿易中能源、技術或資金輸出特點較為顯著的國家來說,采用收益原則會加重這些國家的碳減排壓力.對于進出口貿易量較大,經濟結構較為合理的國家來說,無論采用何種碳排放責任劃分原則,國家所承擔的碳排放責任基本不變.

中國應當以保護自身合理的發(fā)展權為前提,積極主張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和各自能力原則,呼吁更能體現發(fā)展中國家發(fā)展訴求的收益原則.中國還應當依據各國碳貿易平衡及雙邊貿易中的經貿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國際合作策略.比如與德國和日本等具有較高工業(yè)技術水平的國家進行合作時應當考慮如何引入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進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強調國外資金、技術和能源產品等初始要素的投入對中國碳排放責任的影響,積極尋求開展技術合作.與俄羅斯和澳大利亞等重要能源出口國開展經貿合作時應當在保證我國能源安全的基礎上,積極主張互惠互利的合作關系,這要求中國對外以保證長期穩(wěn)定關系為優(yōu)先,對內則深度調整產業(yè)結構、改善能源消費模式,擇優(yōu)發(fā)展工業(yè)及服務業(yè)[20],重點應考慮從提升技術水平和調整能源結構方面作出努力,降低國內生產部門的各類能源強度,以減少生產要素所引致的收益?zhèn)忍寂欧?但也應認識到,無論在何種碳排放責任劃分原則下,中國都應毫不懈怠地承擔碳減排的責任,應考慮從提升技術水平和調整能源結構方面作出努力,降低國內生產部門的各類能源強度,有效抑制中國能耗的增長.

2.2 中國及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國家和地區(qū)下游碳貿易平衡變動

圖1表示中國、美國、日本、德國、澳大利亞、印度和巴西1995~2011年下游碳貿易平衡變 動情況.

圖1 1995~2011年中國及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國家和地區(qū)下游碳貿易平衡變動情況Fig.1 China and other typical countries or regions’ DCTB from 1995 to 2011直接碳排放來源于WIOD數據庫僅更新至2009年

從國家層面看,1995~2011年印度與中國的碳貿易平衡增長率均在 10%左右,表明這兩國從其他國家凈進口的收益?zhèn)忍寂欧乓?guī)模不斷擴大.收益?zhèn)忍寂欧艃暨M口正在加重印度及中國的碳減排負擔.

中國的下游碳貿易平衡呈現出先快速增加,近年來緩慢增長的趨勢.1995~2011年中國下游碳貿易平衡的年均增長率為11.92%,特別在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下游碳貿易平衡、收益?zhèn)燃爸苯犹寂欧啪尸F爆炸性的增長.在此期間,中國直接碳排放均高于收益?zhèn)忍寂欧?并且兩者的差距不斷擴大.收益?zhèn)忍寂欧诺脑黾颖砻髦袊诔袚鷣碜杂谄渌麌业氖找鎮(zhèn)忍寂欧诺臏p排壓力,而直接碳排放與收益?zhèn)忍寂欧挪罹嗟牟粩鄶U大則說明若采用收益原則,將能減輕以中國為代表的出口導向型國家的碳減排壓力.俄羅斯、澳大利亞、日本、德國和巴西在1995~2011年均保持較高水平的下游碳貿易平衡.2009年這5國下游碳貿易平衡分別占當年這些國家收益?zhèn)忍寂欧诺?3.02%、25.66%、10.69%、21.45%和16.75%.至2011年除日本外,國家下游碳貿易平衡對收益?zhèn)忍寂欧诺恼急染霈F了不同程度的上升,分別達:13.94%、30.92%、3.40%、27.37%和17.03%.

從增長特點上看,澳大利亞、俄羅斯和巴西等以能源產品等生產要素驅動的收益?zhèn)忍寂欧艃舫隹诔尸F高增長趨勢,而以資金及技術要素轉移的日本及德國則保持較為平穩(wěn)的增長. 1995~2011年澳大利亞、俄羅斯及巴西的增長率均超過 10%,澳大利亞、巴西和德國的增長率分別為14.16%、10.26%及 3.79%,日本則出現了負增長.2009年,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各國經濟生產活動進入低谷,影響了這些國家的要素出口,在收益?zhèn)忍寂欧?下游碳貿易平衡及直接碳排放上表現為不同程度的下降.研究期間內,大部分國家的下游碳貿易平衡、收益?zhèn)忍寂欧偶爸苯犹寂欧啪尸F增長趨勢,表明國家和地區(qū)無論是投入端還是生產端都面臨更大的減排壓力.

2.3 中國下游碳貿易平衡的國家構成

1995~2011年,中國下游碳貿易平衡占中國收益?zhèn)忍寂欧疟壤?10%~20%之間波動,在2006年達21.02%,2011年上升至21.75%.該占比不斷增加表明中國所面臨的來自投入端的減排壓力日益增強,中國部分地承擔了來自其他國家的收益?zhèn)忍寂欧咆熑?收益?zhèn)忍寂欧诺娜蛄鲃邮沟脟覒敵袚奶寂欧咆熑伟l(fā)生了扭曲,并且隨著全球貿易開放度不斷提升而日益嚴峻.

為了進一步分析中國的碳貿易平衡,需要對中國碳貿易平衡的國家構成進行分析.由于1995~2011年美國、日本、德國、俄羅斯、澳大利亞和巴西對中國的收益?zhèn)忍寂欧艃艮D移占中國碳貿易平衡的比例均在40%左右,具有代表性,可以相對準確地反映中國碳貿易平衡的情況,因此選取這 6個有代表性的國家和地區(qū)對中國下游碳貿易平衡的貢獻情況進行具體分析,見表2.

從縱向來看,這6個具有代表性的國家和地區(qū)向中國凈出口的收益?zhèn)忍寂欧懦尸F出增加的趨勢,并且以2001年為界,漲幅顯著增大.下游碳貿易平衡對這些國家收益?zhèn)忍寂欧诺恼急炔粩嘣黾颖砻髦袊呀洺蔀檫@些國家收益?zhèn)忍寂欧呸D移的重要目的地,這些國家通過將收益?zhèn)忍寂欧懦隹诘街袊?減輕了自身的碳排放責任.從橫向上看,在這 6個具有代表性的國家和地區(qū)中,對中國收益?zhèn)忍寂欧艃舫隹诳偭枯^大的分別是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及德國,均為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較為豐富的發(fā)達國家.2009年僅日本、美國及澳大利亞三國對中國凈出口的收益?zhèn)忍寂欧啪驼籍斈曛袊掠翁假Q易平衡的30%左右.2011年,這4個國家分別向中國凈出口了121.51,108.49, 125.92,74.57百萬t的收益?zhèn)忍寂欧?僅2009年,澳大利亞向中國凈出口的收益?zhèn)忍寂欧啪瓦_到58.33百萬t,占當年澳大利亞收益?zhèn)忍寂欧趴偭康?13.38%,該占比從1995~2011年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表明對中國的收益?zhèn)忍寂欧艃舫隹谳^大程度地減輕了澳大利亞應當承擔的碳排放責任.

俄羅斯對中國的收益?zhèn)忍寂欧艃舫隹谠诳偭可喜粩嗯噬?1995~2009年,其向中國凈出口的收益?zhèn)忍寂欧庞?.84百萬t增長至28.01百萬t,增加了約5倍,增長速率達14.75%.俄羅斯長期以來致力于將能源優(yōu)勢轉化為經濟優(yōu)勢和政治優(yōu)勢,依靠其充足的油氣資源,大力開展能源外交,在通過出口能源換取經濟利益的同時,謀求能源大國的政治地位.對中國收益?zhèn)忍寂欧糯笠?guī)模的凈出口量不僅顯示出俄羅斯與中國在能源領域上的經濟聯(lián)系,還表明當前的碳排放責任劃分框架低估了俄羅斯應當承擔的碳排放責任.1995~2011巴西對中國的收益?zhèn)忍寂欧艃舫隹谠鲩L率達18.61%,由1995年的2.24百萬t增長至2011年的20.61百萬t.巴西是世界上重要的能源出口國家,近年來在與中國的能源合作愈加緊密的同時,也向中國出口了大規(guī)模的收益?zhèn)忍寂欧?并保持較高的增長率.

表2 1995~2011年中國下游碳貿易平衡的國家組成(×103t)Table 2 Income-principle based carbon emissions transferred to China from 1995 to 2011classified by countries (kt)

目前基于生產者原則的碳排放責任劃分框架已不能滿足當前國際貿易擴大背景下客觀準確核算各國碳排放責任的要求.要素出口國家可以通過要素流動,在獲得經濟利益的同時,將生產轉移至其他國家,減少本國碳排放責任,這無疑粉飾了本國碳減排成果.倘若要素進口國沒有碳減排約束,則會導致“碳泄漏”,弱化了碳減排行動的實際效果,從而帶來全球碳排放實際上升的風險.在此背景下,中國應當主張貫徹“共同但有區(qū)別”的原則,提出目前主流的生產者原則并未考慮來自投入端的減排壓力,對于收益?zhèn)忍寂欧艃暨M口國家來說,是顯失公平的.主張收益原則有利于激勵國外投資者和出口商將資金等要素投入對環(huán)境影響較小的部門或者提高能源利用率,從投入端減少碳排放,引導要素投入模式的低碳化.

3 結論

3.1 下游碳貿易平衡為正的國家以工業(yè)體系較成熟的發(fā)達國家及能源出口國為主,這些國家的收益?zhèn)忍寂欧懦隹诖笥谑找鎮(zhèn)忍寂欧胚M口,均是收益?zhèn)忍寂欧艃舫隹趪?德國及日本是典型的資金技術型收益?zhèn)忍寂欧诺膬舫隹趪?而俄羅斯、澳大利亞及巴西等國則在輸出能源產品的同時向其他國家出口了大量收益?zhèn)忍寂欧?在研究期間內,中國的碳貿易平衡均為負,表明中國已經成為收益?zhèn)忍寂欧胖饕獌暨M口國,實際承擔的碳排放責任與應當承擔的碳排放責任不匹配.

3.2 資金技術型收益?zhèn)忍寂欧艃舫隹趪掠翁假Q易平衡增長較為平穩(wěn),能源技術型收益?zhèn)忍寂欧艃舫隹趪鴦t呈現高速增長的發(fā)展態(tài)勢.如澳大利亞、俄羅斯及巴西均實現兩位數的增長.中國及印度從其他國家凈進口的收益?zhèn)忍寂欧乓?guī)模不斷擴大,收益?zhèn)忍寂欧诺倪M口正在扭曲中國及印度的碳排放責任承擔.

3.3 中國已經成為以日本、美國、德國為代表的資金技術要素出口國和以俄羅斯、澳大利亞和巴西為代表的能源產品出口國的收益?zhèn)忍寂欧胖匾隹谀康牡?

[1]崔學勤,王 克,鄒 驥.美歐中印“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的力度和公平性評估 [J]. 中國環(huán)境科學, 2016,36(12):3831-3840.

[2]Liu Z, Davis S J, Feng K, et al. Targeted opportunities to address the climate-trade dilemma in China [J]. Nature Climate Change,2015,6(2).

[3]謝來輝,陳 迎.碳泄漏問題評析 [J].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7,3(4):214-219.

[4]Pan J, Phillips J, Chen Y. China's balance of emissions embodied in trade: approaches to measurement and allocating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y [J].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2008,24(2):354-376.

[5]張同斌,劉 琳.中國碳減排政策效應的模擬分析與對比研究——兼論如何平衡經濟增長與碳強度下降的雙重目標 [J]. 中國環(huán)境科學, 2017,37(9):3591-3600.

[6]Peters G P, Hertwich E G. CO2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with implications for global climate policy.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8,42(5):1401-7.

[7]徐盈之,郭 進.開放經濟條件下國家碳排放責任比較研究 [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 2014,24(1):55-63.

[8]佘群芝,賈凈雪.中國對外貿易隱含碳排放核算及責任分配研究——基于“消費者和生產者共同負責”原則 [J].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4,34(6):132-137.

[9]Tamiotti L, Anne Olhoff, Robert Teh, et al. Trade and Climate Change: A report by th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and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R]. Geneva: Word Trade Organization, 2009.

[10]Peters G P, Reassessing carbon leakage: paper for the Eleventh Annual Conference on Global Economic Analysis [J]. Future of Global Economy, 2008,1(6):12-14.

[11]Hubler M. Can carbon based import tariffs effectively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J]. Kiel Working Papers, 2009,50(11):315-327.

[12]齊 曄,李惠民,徐 明.中國進出口貿易中的隱含碳估算 [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 2008,18(3):8-13.

[13]王 媛,王文琴,方修琦,等.基于國際分工角度的中國貿易碳轉移估算 [J]. 資源科學, 2011,33(7):1331-1337.

[14]Davis S J, Caldeira K. Consumption-based accounting of CO2emissions [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0,107(12):5687.

[15]Marques A, Rodrigues J, Lenzen M, et al. Income-based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2,84(2):57-65.

[16]彭水軍,韋 韜,曹 毅.全球生產鏈視角下外需對中國能源消耗的影響——基于MRIO模型的實證研究 [J].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6(6):51-61.

[17]Yan Y, Yang L. China's foreign trade and climate change: A case study of CO2emissions [J]. Energy Policy, 2010,38(1):350-356.

[18]Marques A, Rodrigues J, Domingos T. Embodied emissions and the carbon trade balance between world regions [J]. 2011,6(7):1-30.

[19]WIOD Project of European Commission. 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 [EB/OL]. http://www.wiod.org/home.

[20]徐麗萍,王 立,李金林.基于隱含能的行業(yè)完全能源效率評價模型研究 [J]. 中國環(huán)境科學, 2012,32(11):2095-2102.

[21]彭水軍,韋 韜,曹 毅.全球生產鏈視角下外需對中國能源消耗的影響——基于MRIO模型的實證研究 [J].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6(6):51-61.

[22]王 鋒,吳麗華,楊 超.中國經濟發(fā)展中碳排放增長的驅動因素研究 [J]. 經濟研究, 2010,(2):123-136.

猜你喜歡
收益貿易原則
“2021貿易周”燃爆首爾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14
螃蟹爬上“網” 收益落進兜
貿易融資砥礪前行
中國外匯(2019年6期)2019-07-13 05:44:14
貿易統(tǒng)計
堅守原則,逐浪前行
無罪推定原則的理解與完善
2015年理財“6宗最”誰能給你穩(wěn)穩(wěn)的收益
金色年華(2016年1期)2016-02-28 01:38:19
東芝驚爆會計丑聞 憑空捏造1518億日元收益
IT時代周刊(2015年8期)2015-11-11 05:50:38
貿易統(tǒng)計
如何解開設計院BIM應用的收益困惑?
左云县| 绥宁县| 阿拉尔市| 浦城县| 延庆县| 宁陕县| 清远市| 焉耆| 黄龙县| 建水县| 临清市| 甘谷县| 通许县| 武城县| 夏河县| 宜川县| 眉山市| 南溪县| 民县| 南康市| 南陵县| 星子县| 肥东县| 高雄市| 兴安县| 绥化市| 同仁县| 郧西县| 金平| 南召县| 柏乡县| 拉孜县| 繁昌县| 中山市| 土默特左旗| 皮山县| 临邑县| 蓬安县| 桃江县| 赣州市| 阜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