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健蘭
摘要:筆者以目的論為理論基礎(chǔ)認為外宣翻譯的目的是傳播外宣文本的核心信息的,外宣譯者既受外宣文本的約束同時又有自己的主體能動性。但是,外宣譯者終歸是譯者,他的主體能動性是基于對原語文本核心信息的忠實的,其主體性只局限在保證核心信息傳播與接受的提取與傳播層面。
關(guān)鍵詞:外宣譯者;實證;主體性
目的論認為,翻譯是譯者在特定的語境中發(fā)生的有目的的行為。譯者需要在多種信息中進行選擇,因此需要遵循三個原則: 一要達到原語文本翻譯的目的;二要達到譯語文本對原語文本的連貫;三要使譯語文本忠實于原語文本。因此,筆者認為,外宣翻譯的目的是傳遞原語文本的信息,原語文本的信息有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兩個部分。譯者必須從原語文本中提取出原語文本的核心信息作為傳遞的部分,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的判斷取決于外宣譯者的認知觀、價值觀和審美觀,外宣譯者的正確提取是整個外宣翻譯過程的關(guān)鍵。外宣譯者然后用適合譯語文本讀者閱讀需求的譯入語和翻譯策略翻譯成譯語文本,外宣譯者策略的選用也是基于對原文核心信息的忠實,可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外宣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既要受到原語文本忠實度的約束,又要為了滿足譯語文本讀者的閱讀需求而發(fā)揮自己的主體性作用。
一、外宣策略的實證分析
曾利沙將外宣翻譯界定為是包括政治、經(jīng)濟、文化、國防、科技、教育等的對外介紹、政府相關(guān)政策公告和對外活動的通告、招商引資宣傳、國際行業(yè)活動展覽、產(chǎn)品宣傳等等,其共同特征表現(xiàn)為忽略文本形式,以傳遞信息為主[1]。為了達到這一外宣目的,譯者需要選用合適的策略以達到外宣文本傳播的實效性和時效性。下面用實例分析予以論證:
例1:中國有兩點是靠得住的,一是講原則,二是說話算數(shù)。
China can be counted on. Among other things, first, it upholds principles and second, it honors its words. [2]101
基于外宣材料忠實傳遞信息的目的性,外宣譯者在翻譯例1文本時絕不能機械地字面忠實,簡單地將原語文本的“有兩點”翻譯為on two points。漢語是意合性語言,原語文本中的“有兩點”事實上意思是“至少有兩點”,也就是說中國實際上是有很多個優(yōu)點的。因此,外宣譯者在例1文本的翻譯過程中是需要憑借自己的主體性作用,運用自己的認知觀去理解原語文本所隱含的信息的。這里譯者用Among other things雖然字面上沒有忠實于原語文本,但是卻忠實了原語文本所反映的真實信息。
例2:我們成功地避免了經(jīng)濟的大起大落,避免了物價的過度上漲,保持了經(jīng)濟平穩(wěn)較快地運行,保持了物價的基本穩(wěn)定。但是,我們絲毫不可松懈,正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We have been successful in avoiding……fairly rapid economic growth. But we must not slacken in our efforts in the slightest way. The situation we are facing now is like going upstream. If we dont forge ahead, we will be left lagging behind.[3]168
原語文本信息中有一部分信息是傳播的信息焦點,有一部分信息是非信息焦點。外宣譯者只需要把原語文本中的信息焦點傳遞到譯語文本中,就完成了對原語文本的忠實。對非信息焦點的過多用詞勢必會導(dǎo)致信息焦點重要性的降低,從而導(dǎo)致國外受眾關(guān)注度的降低。因此,外宣譯者需要將非信息焦點的部分大膽地略去或者改譯。例2中譯者將“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舍棄了原語文本的意境形象,而采取了意譯的策略。
二、外宣譯者的受約性
上述例子分別從理解、轉(zhuǎn)換層面探討了外宣翻譯中譯者的策略選擇。外宣譯者在外宣翻譯過程中并不是任意的主體性行為,而是受原語文本的制約的。這種制約性體現(xiàn)在外宣譯者是否能夠從原語文本中獲取欲傳遞到譯語文本中的信息,并能夠忠實地翻譯成譯語文本。外宣譯者必須克服掉原語文本字面意思的表象迷惑而深入到深層信息中去領(lǐng)會文本其中的真實內(nèi)涵,如例1中的“有兩點是”,表面意思是只有兩點,內(nèi)涵的深層信息意思是“至少有兩點”。在面對國外受眾缺失的背景信息時,外宣譯者需要添加這部分信息,以求對原文信息的忠實傳遞,這是受制于忠實傳遞約束的主體性發(fā)揮,其主體性權(quán)限只局限在背景信息添加層面而不能有絲毫的超越。例2中譯者是進行了改譯,將“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樣奪人眼球的文學(xué)性語言改譯,雖然失去了文學(xué)信息性,但卻提升了核心信息的奪目性。漢語是意合性語言,總是喜歡含蓄地表達文本的信息,在核心信息的外部有一些漂亮的言辭點綴其靚點,將核心信息隱藏在這些讀起來朗朗上口的語言內(nèi)部。這就需要外宣譯者在翻譯時必須從中找出核心信息來,去掉靚點言辭,只將核心信息保留在譯語文本中。這樣才可能讓核心信息奪國外受眾的眼球。
三、外宣譯者的主體性
外宣譯者的主體性主要體現(xiàn)在信息提取和策略運用層面,是受約性的主體性發(fā)揮。作為譯者,永遠都不會有超越原語文本的主體性存在。外宣譯者的主體性首先體現(xiàn)在兩個層面:一是確定原語文本中那些信息是核心信息,那些信息是非核心信息;二是國外受眾對欲傳遞的核心信息熟悉度和熱情度如何,是否需要添加背景信息或者刪減奪目信息。對核心信息的判斷正確與否取決于外宣譯者的認知觀、價值觀和審美觀,不同的譯者對同一個文本的核心信息判斷會不一樣,當(dāng)然原語文本的核心信息是相對固定的,外宣譯者的認知水平需要達到準確判斷原語文本核心信息的能力。例1中的“有兩點”的理解不僅考核外宣譯者認知水平的問題,也是關(guān)乎國外受眾對“中國”認知觀的形成問題。所以準確掌握文本的核心信息是外宣譯者做好外宣翻譯的首要條件。例2中在翻譯的過程是去掉文學(xué)用語剩余的部分。
無論是背景知識的添加還是核心信息的凸顯都是外宣譯者主體性發(fā)揮的體現(xiàn),外宣譯者的需要發(fā)揮主體性對原文信息的判斷與策略運用,從而實現(xiàn)外宣的目的。
四、結(jié)語
外宣翻譯是外宣譯者傳播原語文本核心信息的有目的性的行為,其目的是讓國外受眾獲取原語文本的核心信息。外宣譯者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既要受約于原語文本的核心信息又要發(fā)揮其主體性作用確保其核心信息的可接受性和奪目性。外宣譯者必須忠實于原語文本的核心信息,這是外宣譯者作為譯者屬性的界定和限制。同時,外宣譯者在策略層面只有發(fā)揮其主體能動性作用,通過增譯、改譯等策略,才能保證原語文本核心信息順利被國外受眾所接受,只有這樣,外宣翻譯才真正達到其外宣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曾利沙.從對外宣傳翻譯原則范疇化看語用翻譯系統(tǒng)理論建構(gòu)[J].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2007,(7):44-46.
[2] 張健.外宣翻譯導(dǎo)論[M].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13.
[3] 衡孝軍.對外宣傳翻譯理論與實踐[M].世界知識出版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