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
眾所周知,羅斯福與戴高樂兩人的關系并不好。怎么不好呢?
1943年1月14日到23日,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與英國首相丘吉爾在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舉行了一次秘密會晤,目的是為討論未來法國的政治制度。當時“自由法國”的領導人戴高樂也參加了這次會談。這是羅斯福與戴高樂的第一次見面。但兩人聊得很不投機,后來有人形容他們這次談話就如同是“聾子的對話”,意謂二人都聽不迸對方的話,全是在那里各說各的。
那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原來,羅斯福感到戴高樂這個人是頭倔驢,不容易被控制,野心還特別大。先不說他不是民選出來的法國領導人,就說他和他的“自由法國”,都已經(jīng)寄人籬下了,吃的用的基本都是別人的,可他還老是端著一個大國領導人的架子。這與美國想要在戰(zhàn)后控制歐洲的企圖格格不入。
羅斯福本來是想扶持貝當元帥的維希政府的二號人物,代總理、外交部長、海軍元帥達爾朗成為戰(zhàn)后法國的總統(tǒng),根本無視戴高爾的“自由法國”的存在。他還多次在講話中談到“自由法國”只是個政治組織,而非一個國家。所以,此前羅斯福經(jīng)常會繞開“自由法國”,與維希政府打交道,比如在北非的登陸行動上,羅斯福干脆沒告訴戴高樂,使得戴高樂大為光火。
這次會談,羅斯福本來也是想叫達爾朗來參加的,可是達爾朗在不到20天前(1942年12月24日)在阿爾及爾被暗殺了。戴高樂本來樂觀地以為,這下穩(wěn)了。哪知羅斯福又想扶植時任北非法軍司令、陸軍上將吉羅為戰(zhàn)后法國領導人。于是,戴高樂跟羅斯福玩起了輿論戰(zhàn),求助新聞界等對羅斯福進行了指責,說他想要分裂法國。羅斯福為了平息輿論,不得不在去德黑蘭開會的路上,特意邀請裁高樂到卡薩布蘭卡與吉羅會晤,以證明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團結法國。哪知,耿直的戴高樂,竟直接拒絕了。這就讓羅斯福感到臉上很無光,于是,他就逼丘吉爾向戴高樂施壓,戴高樂無奈,只得屈從,來到卡薩布蘭卡。
因為戴高樂是帶著氣來的,羅斯福又一如既往地對戴高樂充滿偏見,所以,兩人的談話成為“聾子的對話”,也就不奇怪了。盡管羅斯福對戴高樂充滿偏見,但鑒于戴高樂在法國人民心目的崇高威望,又不得不與之合作。
1944年7月6日,戴高樂訪問了美國。但羅斯福心結未除,還是在臺面以下做了一些小動作。比如,沒有按照迎接國家元首的鳴放21響禮炮的規(guī)格來迎接他,而只是以迎接高級軍事人員的規(guī)格鳴放了17響禮炮。雙方會晤時,羅斯福仍堅持說“戴高樂委員會不能代表法國臨時政府”,還說白宮目前還不能承認戴高樂的法國政府。然而,戴高樂的訪美,卻又掀起了一股支持戴高樂的風潮,迫使白宮最后不得不做出讓步,承認了戴高樂政府,戴高樂當然是十分高興,但羅斯福卻只默默地咽下這杯苦酒。后來,羅斯福又想在阿爾及爾同戴高樂會晤,也被戴高樂無情地拒絕了……
從此,兩位政治家的關系就降至了冰點。但客觀地講,也正是由于戴高樂所代表的法國一直保有的這份大法蘭西的傲驕,才讓法國在戰(zhàn)后,保持了它在歐洲的大國地位。1945年4月12日,羅斯福去世,戴高樂還發(fā)來了唁電,稱“羅斯福自始至終都是法國的朋友,法蘭西贊賞他、愛戴他……”
參考資料《羅斯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