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是幾千年來中國人寶貴的精神財富,其中蘊含著許多值得繼承發(fā)揚的優(yōu)秀品質(zhì)??v觀2015—2017年全國卷高考試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是高考考查的重點與頻點,其試題大都側重于考查古代儒家思想家孔子、董仲舒、黃宗羲,王陽明等人的思想主張;儒家思想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現(xiàn)實生活的深遠影響;儒家思想在當前社會轉型及民族復興中的作用等。特別是通過密切聯(lián)系社會熱點或者現(xiàn)實社會生活突出現(xiàn)象或將其與西方人文主義思想聯(lián)系起來進行綜合對比分析等多種方式綜合考查。所以在高三二輪專題復習時,本專題應該按照儒家發(fā)展演變歷程這條主線,對儒家思想進行系統(tǒng)復習,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在復習中要古今貫通,中外關聯(lián),準確把握歷史發(fā)展的基本脈絡,注重培養(yǎng)在科學歷史觀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要注意深挖經(jīng)典考點,這些都是新課標全國卷備考的有效方法。下面以2015—2017年全國卷高考試題為例,從高考命題的角度總結2018年高考復習備戰(zhàn)策略和方向。
“雙基”就是指歷史基礎知識和歷史基本能力。歷史基礎知識包括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基本線索等,既有規(guī)律性認識,也有具體史實?!翱荚嚧缶V”中明確規(guī)定歷史基本能力包括獲取和解讀信息、調(diào)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從近兩年高考試題來看,試題越來越重視學科基礎知識,注重考查對基本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對基本技能的靈活、綜合運用,突出考查學科素養(yǎng)和學習潛力。而獲取歷史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主要是通過理解教材來實現(xiàn)的。高三歷史教學要重新回歸教材,提升教材知識的深度認知是提高復習質(zhì)量的關鍵。
因此,要求教師按照“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的要求引導學生掌握本專題的知識重點和難點,復習時尤其注意不同時期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張,注意儒家思想的發(fā)展演變過程。
【高考典例一】(2015·全國卷Ⅱ·24)古代儒家學者批評現(xiàn)實政治,往往稱頌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堯、舜一樣圣明。這表明了儒者 ( )
A.不能適應現(xiàn)實政治
B.反對進行社會變革
C.理想化的政治訴求
D.以復古為政治目標
【考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儒家思想。
【解析】儒學是中國古代主流文化,是符合現(xiàn)實政治需要的正統(tǒng)思想,故A項錯誤;材料中體現(xiàn)不出儒學家反對社會變革,故B項錯誤;從“稱頌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堯、舜一樣圣明”可知,儒學家要求統(tǒng)治者像古代圣賢一樣以完美的道德治國,體現(xiàn)的是一種理想化的政治訴求,故C項正確;儒者稱頌“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堯、舜一樣圣明,是希望統(tǒng)治者實現(xiàn)仁政、德治,實現(xiàn)儒學的治國理念,不是希望恢復先代的政治制度,故D項錯誤。
【答案】C
【高考典例二】(2016·全國卷Ⅰ·24)孔子是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漢代崇尚儒學,尊《尚書》等五部書為經(jīng)典,記錄孔子言論的《論語》卻不在“五經(jīng)”之中。對此合理的解釋是( )
A.“五經(jīng)”為闡發(fā)孔子儒學思想而作
B.漢代儒學背離了孔子的儒學思想
C.儒學思想植根于久遠的歷史傳統(tǒng)
D.儒學傳統(tǒng)由于秦始皇焚書而斷絕
【考點】漢代時期的儒學。
【解析】題干是問當時“為什么《尚書》等五部書成為儒學經(jīng)典,而《論語》沒有成為經(jīng)典”,立足于考查儒家思想的起源和特點?!拔褰?jīng)”包括《詩》《書》《禮》《易》《春秋》,由孔子輯訂五經(jīng)之說,但五經(jīng)之內(nèi)容早于孔子而存在,所以五經(jīng)不是“為闡發(fā)儒學思想而作”,排除A項;漢代“崇儒學尊五經(jīng)”(題干材料),顯然不是背離儒學,排除B項;秦始皇焚書后,儒學傳統(tǒng)并未斷絕,D項可排除;本題的“卻”字帶有迷惑性,實際上《論語》是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在孔子去世之后所作,故C項為正確答案。
【答案】C。
儒家思想屬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幾千年來中國人的精神財富,其中蘊含著許多值得繼承并發(fā)揚的優(yōu)秀品質(zhì)。從儒家思想角度考查歷史學科價值,符合新課改的要求。“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新課程的理念:“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根據(jù)歷史學科和歷史教學的特點,全面發(fā)揮歷史教育的功能,尊重歷史,追求真實,吸取人類優(yōu)秀文明成果,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陶冶關愛人類的情操?!苯陙砀呖加绕渲匾暼寮伊⒌聵淙说膶W科價值,體現(xiàn)了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奈磥砣瞬诺哪康摹?/p>
【高考典例三】(2017·全國卷Ⅱ·47)
材料顏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他居于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依然淡泊達觀。顏回天資聰穎,能很快領悟老師的教誨,子貢稱贊他“聞一知十”。每次談到他的求學精神,孔子總是不吝贊賞。顏回尊敬老師,曾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他踐行孔子的學說,認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夠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為世所用,則獨善其身。
顏回英年早逝??鬃臃浅1矗骸坝蓄伝卣吆脤W,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漢代以后,歷代統(tǒng)治者給予顏回很高的評價?!段簳吩疲骸敖▏暶?,立教為本;尊師崇道,茲典自昔……釋奠孔顏,乃其時也?!鳖伝刈蕴拼鹋湎砜讖R,與孔子并稱“孔顏”,元代被封為“復圣”,對后世影響深遠。
——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等
(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顏回成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9分)
(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顏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6分)
【考點】漢代時期的儒學。
【解析】第(1)問,根據(jù)材料中的“他居于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依然淡泊達觀”“顏回天資聰穎,能很快領悟老師的教誨”“顏回尊敬老師”等信息歸納得出答案。
第(2)問,可以根據(jù)材料中的“尊師崇道”以及儒學在歷史上的影響來回答。
【答案】(1)道德品行高尚;天資聰穎,領悟力強;深諳孔子學說,尊師重道;用儒學思想塑造自己的精神;踐行儒家學說不遺余力。
(2)孔子對顏回的高度肯定;儒學成為統(tǒng)治思想;統(tǒng)治者的推崇;弘揚儒家道德的現(xiàn)實需要。
近幾年來儒家思想一直是一個熱點,不僅僅是局限于學術界的一些熱點話題,例如“今古文之爭”“儒學與現(xiàn)代化”等,更是直接涉及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熱點問題,從中小學兒童的讀書誦經(jīng)熱潮、社會輿論的傳統(tǒng)文化熱到實現(xiàn)中國夢構建和諧社會的熱切等,這些都充分說明儒學已不僅是一個思想學術問題,更是一個關系到中國全社會以及整個國家現(xiàn)代化建設,具有深遠現(xiàn)實意義的重要課題。此外,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更需要深入研究儒學,從儒學這個中華傳統(tǒng)文明的象征中汲取精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國共產(chǎn)黨人始終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從孔子到孫中山,教師都注意汲取其中積極的養(yǎng)分?!币虼嗽?018年高考復習中,教師更應從各個視角聯(lián)系時政或社會熱點,輔以儒家相關知識,多角度進行分析,以應對高考命題。
【高考典例四】(2017·全國卷Ⅰ·47)
材料公元前544年,吳國公子季札出使魯、鄭、衛(wèi)、晉等中原諸國。季札對于各國貴族視為“文明”象征的樂舞與歌詩,皆能一一點評,得其精髓;對于各國政治現(xiàn)狀,他也能做出準確的研判。各國原本視江南為蠻荒之地,為“文身斷發(fā)”的“夷人”聚居之處,季札的到來讓他們眼界一開。
季札出使途經(jīng)徐國,知道徐國國君對他的佩劍十分喜愛,只因要出訪他國,未能相贈。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劍掛在徐君墓前的樹上。隨從認為這樣做沒有意義,季札說,我當初知道徐君喜愛我這把劍,“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吳王壽夢認為諸子中季札年齡最小卻有賢能,指定他繼承王位。壽夢死后,吳國人堅決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堅拒,“棄其室而耕”,最終王位由其長兄繼承。季札被歷代儒者尊崇為“賢人”。
——據(jù)《史記》等
(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歷代儒者尊季札為“賢人”的原因。(7分)
(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義。(8分)
【考點】儒家的主張、儒家傳統(tǒng)美德和現(xiàn)實意義。
【解析】季札,中華文明史上禮儀和誠信的代表人物,與孔子齊名的圣人,同時也是孔子最仰慕的圣人,兩人被合稱為“南季北孔”。第(1)問考查“歷代儒者尊季札為‘賢人’的原因”。從材料中可知,季札熟悉禮樂文明,博學而有政治智慧,掛劍贈徐國國君,信守承諾;季札讓位堅守禮制(嫡長子繼承的宗法制)、維護秩序,完全符合儒家以禮治國的評價標準和道德準則,所以受到推崇。第(2)問考查“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義”。材料中提到季札出使“各國原本視江南為蠻荒之地,……季札的到來讓他們眼界一開?!闭f明季札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廣交當世賢士,對促進落后的江南地區(qū)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答案】(1)季札熟知各國貴族視為文明象征的禮樂文化以及各國政治現(xiàn)狀;季札具備儒者所謂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等品德;季札維護傳統(tǒng)宗法制。
(2)季札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的出使有利于華夏文化的進一步傳播,促進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加強江南與中原諸國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聯(lián)系、交流;有利于江南的發(fā)展。
【高考典例五】(2015·全國卷Ⅰ·40)(節(jié)選)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在歷史中,儒學一直在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唐代韓愈以周公、孔子的繼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漢代以來的儒學,認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經(jīng)斷絕。他在《原道》中說:“吾所謂道也,非向(先前)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彼倪@一主張被宋代儒者接受并發(fā)揚。當代學者認為韓愈開了宋代“新儒學”的先河。
——摘編自卞孝萱等《韓愈評傳》
(1)結合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指出漢代儒學與孔孟儒學的不同之處,并概括宋代理學在哪些方面對儒學有所發(fā)展。(10分)
(2)略。
(3)我們應當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對待孔子與儒學?(7分)
【考點】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孔孟儒學思想;漢代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宋明理學;孔子。
【解析】第(1)問中第一小問關于不同點的內(nèi)容,分別歸納孔孟的儒學思想和漢代董仲舒的儒學思想。孔孟思想要求統(tǒng)治者施行仁政,以民為本,以道德教化民眾;漢代董仲舒強調(diào)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三綱五常,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提供理論依據(jù)。第二小問關于發(fā)展的內(nèi)容,宋明理學“認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經(jīng)斷絕”,更加重視《論語》《孟子》;宋明理學吸收佛道思想,更加重視思辨,強調(diào)個人的修養(yǎng)與完善。
第(3)問“如何對待孔子與儒學”,既考查學生的史法掌握能力,也涉及了現(xiàn)實熱點“儒家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學以致用。
【答案】(1)不同: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漢代儒學強調(diào)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三綱五常。(5分)
發(fā)展:更加重視《論語》《孟子》,重視思辨,強調(diào)個人的修養(yǎng)與完善。(5分)
(2)略。
(3)應歷史地看待孔子與儒學,不應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將真實的孔子與神圣化的孔子區(qū)別開來;借鑒其精華,摒棄其糟粕。(7分)
歷史的發(fā)展是縱橫線索的交織品,也是中西聯(lián)系的整體,它不可能孤立而存在。儒家思想不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東亞文明圈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對西方乃至整個世界也影響甚遠。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曾贊頌中國人的道德水平:“中國人生活在一種最完善、最實用的道德之下,在世界的這部分地區(qū),任何人都不具有這種道德?!睂θ寮宜枷胝務摵唾濏炞疃嗟漠攲賳⒚伤枷爰曳鼱柼鼱柼鬃雍腿寮宜枷氪罅ν瞥绾兔阑?。他宣稱,“在道德上,歐洲人應當成為中國人的徒弟”“在這個地球上曾有過的最幸福的、并且人們最值得尊敬的時代,那就是人們遵從孔子法規(guī)的時代。” 近年來,許多國家積極支持孔子學院的建設。截至2017年,已有數(shù)百所孔子學院分布在全球各地。孔子學院秉承孔子“和為貴”“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動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以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為宗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正在走向世界。
因此,在高三備考復習中一定要注意歷史知識的中外關聯(lián),在復習儒家發(fā)展歷程,應當盡可能多地聯(lián)系到與之相同時期的西方知識,嘗試以儒家某個代表人物、某個知識點、某個發(fā)展階段甚至整體為“中心”,把它與西方進行對比并分析異同,從而達到沁入胸中,以小馭大,囊括整個歷史的境界。
【高考典例六】(2015·全國卷Ⅱ·40)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孟子》中記載了孟子與其學生關于法律問題的討論。學生問:“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殺人,舜的法官該怎么辦呢?”孟子回答:“抓起來就行了。”學生又問:“難道舜不阻止法官嗎?”孟子說:“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職責辦事。”學生問:“那舜又該怎么辦呢?”孟子說:“舜應當放棄天子之位,毫不顧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親逃到海邊住下,一輩子都很快樂,把曾經(jīng)做過天子的事情忘掉。”
——據(jù)《孟子》
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被雅典陪審法庭以褻瀆神明和蠱惑青年的罪名判處死刑。他與他的弟子們都認為判決不公。當?shù)茏觽儼才盘K格拉底逃走時,他卻認為,雖然逃走是一種正義,但審判過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決也是正義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義,因為如果拒不服從判決,就等于踐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認為的正義為借口而任意踐踏法律,社會秩序將混亂不堪,城邦將無法存在。最終他選擇在弟子面前飲下毒藥,從容赴死。
——摘編自[古希臘]柏拉圖《蘇格拉底的申辯》等
(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孟子和蘇格拉底的法制觀念。(10分)
(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兩種法制觀念產(chǎn)生的社會背景及其共同的歷史價值。(15分)
【考點】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孟子思想主張(法制觀念);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蘇格拉底思想主張(法制觀念)。
【解析】(1)第(1)問,從材料一中“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職責辦事?!笨筛爬ǔ雒献拥姆ㄖ朴^念是治國需要法制,權力不能干預執(zhí)法;從“舜應當放棄天子之位,毫不顧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親逃到海邊住下,一輩子都很快樂,把曾經(jīng)做過天子的事情忘掉。”可知,孟子的觀念是當法律與人倫沖突時,維護人倫。從材料二“遵守合法的判決也是正義的要求”,可概括出蘇格拉底的法制觀念是守法是正義行為;從“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認為的正義為借口而任意踐踏法律,社會秩序將混亂不堪,城邦將無法存在。”可知,蘇格拉底的觀念是法制關乎城邦存亡,從“審判過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決也是正義的要求”“最終他選擇在弟子面前飲下毒藥,從容赴死。”可概括出蘇格拉底的觀點是法律至上,嚴格守法。
(2)第(2)問中,社會背景的內(nèi)容可結合孟子生活的戰(zhàn)國時期和蘇格拉底生活的古希臘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等史實,分別總結二者法制觀念形成的背景;歷史價值的內(nèi)容可就二者法制觀念對當時和后世的共同作用進行總結。
【答案】
(1)孟子:治國需要法制;權力不能干預執(zhí)法;當法律與人倫沖突時,維護人倫。(5分)
蘇格拉底:守法是正義行為;法制關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嚴格守法。(5分)
(2)社會背景:戰(zhàn)國時期,各國變法圖強,法律的權威地位逐漸確立;宗法觀念的影響;儒家倫理思想的影響。(6分)
古希臘工商業(yè)相對繁榮;城邦民主政治高度發(fā)達;各種社會思潮活躍;法律作用突出。(6分)
歷史價值:他們的法制觀念分別對中國和西方法制發(fā)展產(chǎn)生深遠影響;是人類思想發(fā)展史上的寶貴遺產(chǎn)。(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