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林濤
林則徐有三個兒子,長汝舟,次聰彝,幼拱樞。在教育和發(fā)展的問題上,他并不一味要求孩子讀書上進,更不倚仗權勢營私舞弊,而是因材施教,量材為用。其在遣戍伊犁期間,曾有一書示聰彝,內中寫道:
三子中惟爾資質最鈍,余固不望爾成名,但望爾成一拘謹篤實子弟。爾若堪棄文學稼,是余所最欣喜者。蓋農(nóng)居四民之首,為世間第一等最高貴之人……爾今已為秀才矣,就此拋撇詩文,常居別墅,隨工人以學習耕作,黎明即起,終日勤動而不知倦,便是長田園之好子弟。
古有“農(nóng)為四民之本,食居八政之先”之說,所謂“八政”,指的是食、貨、祀、司空、司徒、司寇、賓、師八種政事,“食”排第一;“四民”即士、農(nóng)、工、商。然而,不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不是“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嗎?即如我們小的時候,也是爭以考大學,“躍農(nóng)門”、“農(nóng)轉非”為追求。無獨有偶,紀曉嵐亦嘗以“學稼”訓諸兒,他說:
爾等勿謂春耕夏苗、胼手胝足,乃屬賤丈夫之事,可知農(nóng)居四民之首、士為四民之末?農(nóng)夫披星戴月,竭全力以養(yǎng)天下之人,世無農(nóng)夫,人皆餓死,烏可賤視之乎?戒之,戒之!
其實,當年還流行一句話叫“革命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八政”、“四民”之間固有本末終始之別,卻是相生共存,不可懷抱偏見,厚此而薄彼。
當然,我們今天分享先賢的經(jīng)驗和教誨,亦非是在勸導農(nóng)桑,而是借以明白一個道理:無論從事什么職業(yè),達到什么地位,都不要忘卻根本,不要喪失對于農(nóng)民、農(nóng)業(yè),及至“一粥一飯”、“半絲半縷”的尊重甚或敬畏。對于“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夫子”們而言,適當?shù)霓r(nóng)事勞作,既是一種體驗、一種生活,也是一種修行,有助于端正三觀、健強體魄、長養(yǎng)仁心、戒奢崇儉、陶冶性靈。
說到陶冶性靈,自然想到那位辭官務農(nóng)“自謂是羲皇上人”的陶姓詩人,想到他的“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還有,“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嘖,想想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