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繁 (昆明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 650031)
民間藝術是我國歷史文明的財富,也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可以在根本上豐富民族文化內涵與價值。在現階段的發(fā)展中,對傳統(tǒng)的民間工藝進行分析研究,可以讓人們了解我國文化歷史價值,對于傳統(tǒng)民間工藝的傳承與發(fā)展也有著積極的作用。而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對民間工藝的傳承進行分析研究,對于民間工藝的傳承與發(fā)展來說有著積極的價值與作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之下的民間工藝涵蓋了不同的民間藝術類型,通過文化遺產保護措施與手段的設置可以傳承我國特色民間工藝,通過融合、創(chuàng)新以及發(fā)展,不斷的傳承具有古老韻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工藝。
在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過程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間工藝面連著失傳,甚至早已經湮滅,尚存的民間工藝也面臨著各種失傳的問題。民間工藝是古人智慧的凝結,也是我國藝術領域的重要內容,加強對民間工藝的保護,對于民間工藝的傳承與發(fā)展有著積極的價值與意義。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對民間工藝的形態(tài)價值進行分析,可以深入的剖析民間工藝的內在價值與內涵,了解民間工藝的生活形態(tài)與精神文化價值,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1.民間工藝的生活形態(tài)
民間工藝就是指一些通過手工制作的具有實用性價值以及審美價值的加工工藝手段。傳統(tǒng)的、民間的工藝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傳統(tǒng)生活模式的制約與影響,而我國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小農經濟、自然經濟為傳統(tǒng)的、民間手工工藝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傳統(tǒng)的手工工藝具有一定的藝術形態(tài)特征,其涵蓋了民眾的生活方式,是社會的重要構成內容。但是在不同的時期,民間工藝會受到社會條件的制約以及價值觀念的影響,形成滿足生活需要的形式以及相關行為特征。生活方式的差異對于民間工藝方式的創(chuàng)造產生了直接的影響。生活方式的變化給民間工藝手段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同時,民間工藝的進步與發(fā)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生化的改變。例如,大理喜洲白族婦女通過對圖案藝術、古代結扎技法以及現代印染工藝的融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彩色扎染手工印染技術。而此種技術突破了傳統(tǒng)單色扎染色調的局限,形成不同紋樣的藝術效果。同時,在一些白族地區(qū)反樸法仿扎染”的工藝制品也逐漸完善。反樸法仿扎染就是基于古代扎染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新工藝手段,這種創(chuàng)新發(fā)展對于非物質文化異常的保護與傳承來說有有著積極的價值與意義。
2.民間工藝的精神文化形態(tài)
民間工藝的傳承方式主要就是通過師徒制度進行傳授,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進行傳授,而一些祖?zhèn)鞯拿耖g工藝約束更為嚴格,僅僅在家族中進行傳授,還要遵循男不傳女、傳媳不傳女等祖訓,這也就使得民間工藝傳承較為困難。傳承不僅僅是手工技藝的學習,也是一種精神文化的傳承,但是這種傳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民間工藝的發(fā)展,使得一些民間工藝瀕臨失傳。
1.工藝審美價值
我國民間工藝主要可以分為官方以及民間兩種模式,因為不同階層的不同需求,使得不同的民間工藝有著不同的分各個特征,一些官方的民間工藝作品富麗堂皇,主要的作用就是審美觀賞;而在民間的民間工藝作品更加重視實用價值,在滿足其功能的基礎之上具有獨具匠心之美觀,民間工藝匠人會通過不同的方式如線條、紋飾等對其將進行裝飾,而這些差異性恰恰又豐富了民間工藝的審美價值,賦予其不同的藝術價值,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之下對其進行分析,可以探究不同的藝術美感。
2.經濟價值
民間工藝的本質就是一種生產力,其本質就是為了獲得經濟價值而形成的生產活動。在實踐中,多數的民間工藝作品的實用價值就是其本質的價值。而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之下對傳統(tǒng)的民間工藝作品進行分析,更為重視的就是其傳承的、發(fā)展的價值。
3.傳承價值
民間工藝就是古人在不同層次的生產以及生活中,基于生活實踐創(chuàng)造查出來的生產工藝以及制作技藝。其具有實用價值以及審美價值,不同的民間工藝是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彰顯,也是人們群眾智慧的結晶。民間工藝是一種具有文化技藝的生產模式,也是民族文化傳承的有效方式。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視閾之下對其進行分析,無論何種民間工藝手段,不論是民間的工藝模式還是官方的精湛技藝,在根本上來說,都是歷史的發(fā)展與傳承。
1.傳承困難
民間工藝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較為顯著的地域特征,其彰顯的是特定地區(qū)中的生活方式、信仰、民俗以及民族個性,這種民間工藝與人們的各項活動緊密相連,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對于匠人的工藝手段與技巧的要求較為嚴格,在傳承過程中必須要合理的選擇傳承人。但是,多數的民間工藝均有著嚴格的傳承要求,多數的民間工藝均有著“傳男不傳女,不傳外姓”的祖制,這給傳承發(fā)展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例如,從云南斑銅工藝在傳承過程中就存在一定的問題。云南會澤斑銅的制作中成就最高就是張氏家族,張氏第十代傳人張寶榮、張寶華兄弟的“斑銅鼎”曾經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榮獲金獎。但是多數的學生無法了解斑銅工藝的精髓,與從小兒耳濡目染的傳承人相比無法真正的了解斑銅工藝的價值與精髓,導致傳承者未能完全掌握這這項國寶級工藝手段。這種問題的存在無疑對以斑銅工藝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工藝的傳承與發(fā)展帶來了一定的影響,而要想真正的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工藝,必須要探究更為合理的傳承模式與手段。
2.過度產業(yè)化發(fā)展,損害民間工藝傳承發(fā)展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民間工藝呈現產業(yè)化的發(fā)展趨勢,雖然產業(yè)化發(fā)展可以保護各種民間工藝,對其進行合理利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是現階段民間工藝類型非物質文化遺產發(fā)展的有效措施。但是,在實踐中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開發(fā)過程中對于其經濟效益過度重視,導致民間工藝缺乏原有的“匠心精神”,一些殘次的、不合格的民間工藝出現,雖然這樣提升了經濟利益,但是卻直接的導致民間工藝手受到損害,沒有真正的進行民間工藝的傳承與發(fā)展。
3.缺乏科學完善的保護機制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之下的民間工藝,必須要對其進行系統(tǒng)的、科學的、全面的保護,但是此項工作是一項長期的、間距的任務,并不是一蹴而成的。必須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政策等對民間工藝的傳承與保護提供有效的規(guī)范與支持。在整體上來說,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之下對民間工藝進行保護還是缺乏完善的政策與手段,保障制度尚未健全,這無疑給民間工藝的傳承與保護工作的開展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1.構建完善的民間工藝傳承與保護制度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之下,要想真正的傳承發(fā)展民間工藝,必須要對其進行系統(tǒng)分析,提升對保護與管理工作的重視,構建系統(tǒng)的、完善的民間工藝管理機制。制定完善的制度手段,整合各個方面的資源,這樣才可以為民間工藝的安放在與傳承奠定基礎。
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之下對民間工藝進行保護與傳承,必須要加強政府部門以及社會各個方面力量的整合,平衡關系,繼而在根本上加強對民間工藝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同時,必須要積極引進市場資本等專業(yè)理論知識,更新與保護民間工藝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構建完善的民間工藝傳承以及保護機制,必須要制定科學的保護與管理制章程,要組織各個方面的力量,通過社會資源的整合加強民間工藝的保護。構建專業(yè)的隊伍加強對民間工藝的管理,為民間工藝的傳承與發(fā)展奠定基礎。而政府部門必須要凸顯自己的價值與作用,要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宣傳,加強對民間工藝的傳承與發(fā)展,構建和諧、良好的氛圍,完善市場運營價模式,進而為民間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fā)展與傳承奠定基礎。
2.加強民間工藝人才培養(yǎng)
長期以來,民間工藝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模式相對單一,且人才培養(yǎng)也較為困難,缺乏計劃以及理論知識。對此,在實踐中必須要與學校等教育部門進行系統(tǒng)整合,通過對傳統(tǒng)的民間工藝的宣傳,與學校組織開展各種活動,加強對民間工藝的宣傳與滲透,通過“校企聯(lián)合辦學”的方式,利用專業(yè)學院的教育力量培養(yǎng)專業(yè)的民間工藝人才,進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fā)展奠定基礎。
3.規(guī)范產業(yè)化,推動民間工藝傳承發(fā)展
民間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產業(yè)化發(fā)展過程中,必須要明確重點,要探究經濟效益以及民間工藝傳承發(fā)展的平衡點,通過國家的支持、學徒的培養(yǎng)等方式實現民間工藝的產業(yè)化發(fā)展,要緩解民間工藝的經濟價值以及傳統(tǒng)制作的矛盾問題,要尊重民間工藝等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定位民間工藝的產業(yè)路線,加強對高端、精細市場的拓展,通過應用高品質的工藝手段,融入民間工藝的精神內涵,這樣才可以彰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工藝文化附加值。
我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在實踐中避需要綜合現代化的發(fā)展特征,構建完善的市場經濟制度,通過對此是經濟的整合以及文化的融合,構建完善的民間工藝發(fā)展模式,通過產業(yè)化、規(guī)模化的發(fā)展,充分的凝聚民間工藝,進而推動其持續(xù)發(fā)展。
在實踐中,必須要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對其進行系統(tǒng)分析,彰顯民間工藝的價值,通過品牌效應以及現代化管理模式的融合,構建完善的文化遺產產業(yè)鏈條,提升民間工藝的整體經濟效益。而民間工藝的產業(yè)化發(fā)展,必須要綜合其實際特征,通過資源整合以及產銷結合的方式,構建品牌口碑,對其進行宣傳,進而為民間工藝的傳承奠定基礎。
4.靈活應用新媒體資源,記錄整理民間工藝
對于一些瀕臨失傳但是尚未找到傳承人的民間工藝必須要對其進行科學處理,可以通過媒體資源對民間工藝進行記錄分析,對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記錄、刻畫,進而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種寶貴信息內容。同時也可以通過信息技術與手段等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利用微博、微視頻以及微信公眾號等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與引導,構建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這樣才可以真正的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與保護,進而為民間工藝的傳承與發(fā)展奠定基礎。
我國民間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在實踐中要想加強對這些民間工藝的傳承與發(fā)展,必須要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的角度對其進行分析,探究其內在價值,通過科學的方式與手段對其進行傳承發(fā)展,要合理的應用各種技術手段,整合社會資源,這樣才可以真正的傳承、發(fā)展各種民間工藝。
參考文獻:
[1]李若愚.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下的民間藝術及其傳承研究[J]. 神州旬刊, 2016(7):114-114.
[2]袁玲. 民間工藝在非物質文化視野下的傳承[J]. 美術教育研究, 2017(24):139-139.
[3]岳瑾.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域下的鳳翔泥塑傳承脈絡分析[J]. 貴州民族研究, 2016(7):177-181.
[4]謝菲. 場域—資本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遴選實踐反思——以寶慶竹刻和花瑤挑花為例[J]. 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 2016(6):96-102.
[5]鄭麗虹.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中的民間工藝現狀評估要素分析[J]. 蘇州教育學院學報, 2017, 34(4):189-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