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軍 喬卿程 武警警官學院訓練基地
領導是否有水平,自身的能力發(fā)揮只是一個方面,關鍵在于能否把部屬的力量充分發(fā)揮出來。在一個團體中,只靠個人的力量是干不好工作的,大家的力量都用出來了,就沒有干不好的事。做領導工作就是做調動大家積極性的工作。領導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政績要通過部屬來體現(xiàn),如果只管自己埋頭干,不管他人怎么辦,這不是領導者,只能是一個踏實的工作者。領導怎樣才能把部屬的聰明才智充分地發(fā)揮出來呢?
古語說: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知的目的在于用。知得越深,部屬的作用發(fā)揮越好。對部屬的了解可分為三個層次,淺層次是了解部屬的基本情況,即姓名、年齡、學歷、性格、愛好、經(jīng)歷等,知道這些情況便按常規(guī)安排使用;中等層次的知是對部屬的工作能力、人品、習慣、過去、現(xiàn)在、優(yōu)缺點及主要想法都了解,在使用上就能根據(jù)情況量才使用;高層次的了解是在前兩個層次的基礎上,打開了心靈之門,雙方通往心靈的路暢通了,這種不再是一般意義的了解,而是從了解變成知己,達到了信任。
領導一是出主意,二是用人才。現(xiàn)在有很多領導不把部屬當人才,很多人自己不把自己當人才。天生我才必有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只要努力,都能干出成績來。作為領導,會用人才的只能算稱職,會用偏才的僅是懂得一點門道,會用庸才的才算掌握了用人的真諦。真正高明的領導就在于能夠短中見長,庸中見智。領導在用人中,一是要學會用人之長。世間沒有無瑕的玉,沒有完美的人,沒有絕對的事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越有才能的人,越是有個性,其缺陷也往往暴露得越明顯。例如,有才干的人往往恃才自傲;有魄力的人容易不拘常規(guī);謙和的人多有膽小怕事等??兹搁_屏非常漂亮,但若不看孔雀美麗的羽毛,只看孔雀露出的屁股,也是很不好看。有首清代詩的內容是“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舍長以就短,短者難為謀。生材貴適用,慎勿多苛求?!闭f明用人貴在用其才。一流人才當三流人才用,他也許不如三流人才干得好。不同的崗位需要不同的人才,領導用人就應該因事設人,量才錄用。有位學者對不同性質人才的作用曾作過一個形象的劃分,認為最佳人才結構應是:賢者居上,能者居中,勞者居下,智者居側。意思是:賢德的人可以居領導地位,這樣可以保證組織內部的公正協(xié)調和長治久安。有才能的人適宜作中層管理者,這樣既充分發(fā)揮他的才智,又不會因他無人節(jié)制而利用其才能作出損公肥私的事。勞動者更喜歡勤勤懇懇完成本職工作,享受悠閑的人生,所以他們適合于居下。對于那些思維活躍,善于出謀劃策的智者來說,自由即意味著他們的第二生命,因此側居是他們的最佳工作位置。在這里既沒有太多的約束和責任,又可以與團隊保持一定的距離總攬全局,而這種不即不離的位置正是智慧得以充分張揚的先決條件。二是用人要注重整體人才效益。一個單位的工作不是靠一兩個人的努力就能干好的。領導者用人的根本目標,歸根結底,就是為了充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盡可能提高整體人才效益。一個單位全是有能力的在一起不一定就能把工作干好,如同一桌宴席全是魚翅、鮑魚,客人不一定就能吃好。必須要進行搭配。搭配就是把不同的人才合理巧妙地組合在一起,讓他們形成一種互補結構,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優(yōu)化組合。人有思想,又具有多重性,每個人都具有各自的個性。人的不配合不是絕對的,人的配合是相對的、短期的、部分的、有條件的。作為領導就是要根據(jù)每個人的特點和工作的需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大家密切配合,形成最佳的組織結構,產(chǎn)生最佳的效益。三是用人要以任務為牽引。有的人認為待遇好、實惠多、職務高就是重用,我認為用人主要是給任務。給任務要因人而異,既要看能力,又要看綜合素質。而且給任務還要不斷變化,一個人長期干一項工作會厭倦,缺乏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要定期對人員或工作進行調換,即使不調換,在工作中也要提出新的標準。要根據(jù)任務用人,用人的目的是完成任務。
人才,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人才,一個單位有一個單位的人才。雖然提倡人才流動,可以引進人才,招攬人才,但人才是個群體,憑少數(shù)人才是辦不了大事的;人才是在一定的土壤中生長的,移植的人才,在異地對單位的工作和文化氛圍能否適應,群眾和領導是否認同,這也需要一個過程。一個單位要想有大批的人才出現(xiàn),一茬接一茬人才的出現(xiàn),能被單位認同的人才出現(xiàn),必須抓緊培養(yǎng)人才。培養(yǎng)人才要做到四個結合:一是重點培養(yǎng)與集體培訓相結合。對一些工作急需的人才,很有發(fā)展?jié)摿Φ娜瞬乓ゾo時間重點培養(yǎng),可有意識地進行個別指導,傳幫帶、交任務、壓擔子,或外派培訓,但對單位所有人員也要有計劃地組織學習,進行培養(yǎng),不能抓了少數(shù),丟了大家。樹人和樹木是一樣的道理,獨木長不成林,只有森林才有大樹,只有人才多了才會出現(xiàn)高人,人才的產(chǎn)生是一批人,而不是一個人。二是離職培養(yǎng)和在職培養(yǎng)相結合。對一些潛人才要離職進行培養(yǎng),讓他們有專門的時間靜下來學習,思考問題,走出去聽高人指點,開闊眼界。這樣,能在較短的時間里產(chǎn)生一個飛躍,形成跨越式的前進,通過他們的進步帶動大家。同時更重要的是抓好在職學習,離職學習的人畢竟是少數(shù),崗位學習是多數(shù),是長期的任務,必須有計劃,高質量地抓好。三是能力培養(yǎng)與素質培養(yǎng)相結合。不少領導對部屬的能力比較重視,對素質卻不在乎,而事實上素質應該比能力重要,只要素質好了能力很快就會提高。在培養(yǎng)部屬的時候,應該是集中抓能力的提高,經(jīng)常抓素質的養(yǎng)成,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應變能力強,功底才扎實,用起來才放心。四是理論培養(yǎng)與實踐鍛煉相結合。一個人如果沒有一定的理論水平,觀念就陳舊,思維就僵化,看問題就站不高,看不遠,想不透,很容易固執(zhí),自我陶醉。如果只重理論,不與實踐相結合就顯得空泛,脫離實際,解決不了問題,產(chǎn)生學習無用的論調。因此,必須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一個人有了一定的認識,一定的觀點,再在工作中去檢驗,去思考,去總結,就會悟出一些經(jīng)驗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