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明禮
老家小學的校長是我小學同學,雖時常聯(lián)系,卻從不曾踏進他學校的半步。前不久回老家,老同學知道了,非邀我到他那里去坐坐。盛情難卻,便欣然赴約了。
學校早已遷了新址,教室也由過去的磚包坯,變成了鋼混結(jié)構(gòu)的二層小樓。學校的大門,是一道寬大的鐵柵欄,校園中間,修有一個圓形的花池,里面的月季花、西方蓮爭相怒放。老同學已在校門口等我。邊走邊聊,我們倆不約而同憶起了兒時上學的往事。
1970年,我倆同時上的小學一年級。那時候,學校是“黑屋子,土臺子,里面坐著泥孩子”。教室是舊社會地主家牲口棚改造的,內(nèi)墻坯,外墻磚,地面是坑洼不平的泥土地。幾個兩尺見方的小窗口有一人多高,光線昏暗,黑咕隆咚。課桌是用大土坯壘起來的,左右兩排,前后六排,桌面用一層厚厚的泥抹平。老師的講臺也是用泥巴做的,上面放著粉筆盒和黑板擦。木頭黑板用釘子掛在墻上,很難擦干凈,用久了還要重新刷遍黑墨汁。
上課的鐘聲一響,同學們從教室外跑進來,踩得地面塵土飛揚。 坐在座位上,前面的膝蓋頂著泥課桌,后面的脊背靠著泥臺子,每個人身上都沾滿了土,但這絲毫影響不了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泥課桌雖簡陋,但最大的好處是位置固定,不搖不晃,還能在上面刻字畫畫。桌腿上、桌面上,到處刻著孩子們充滿想象力的圖形、符號和歪七扭八的文字,里面填充的是孩子們的憧憬和夢想。那時候的學生沒一個戴眼鏡,不知是不是和在那種逼仄的環(huán)境里必須保持正確的坐姿有關(guān)。
為減少塵土,每天早上上課之前和下午放學之后,值日生都要用水把教室的地面潑灑一遍。有時候不經(jīng)意間,課桌的底角或土坯縫隙中便會長出一株小草或麥苗,倒使這泥課桌煥發(fā)出生命的意象,也象征了孩子們成長的希望。
泥課桌不耐磨損,用久了難免會這缺一塊那少一塊,桌面被同學們用小刀和石筆劃得傷痕累累。一到下雨天,同學們便忙活起來,到教室外挖來泥巴,把殘缺的部分給補上。這時候,校園里手捧泥巴的孩子,便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記得我這位如今當了校長的同學曾經(jīng)因為幫老師補講臺受到了表揚,一時竟引得同學們紛紛效仿。
我和老同學你一言我一語地追憶著泥課桌旁的童年歲月,他拉起我說咱們到現(xiàn)在的教室去看看。趁著課間,我們來到教室,看到一排排鐵質(zhì)桌腿、木質(zhì)桌面的課桌整齊地排列著,窗明幾凈,孩子們穿著整潔的校服,一個個系著紅領(lǐng)巾,像一只只歡樂的小鳥。我不禁感嘆:時光荏苒,世事變遷,那“黑屋子、土臺子、泥孩子”的年代已經(jīng)一去不返了!但愿孩子們能珍惜如今的大好時光,幸福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