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紹興古村落阮社史考

2018-01-27 16:10:51邱志榮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學報 2018年5期
關(guān)鍵詞:紹興

邱志榮

(紹興市鑒湖研究會,浙江 紹興 312000)

阮社是浙東運河和鑒湖相間,最精華的水鄉(xiāng)平原古村落,其地以歷史悠久,經(jīng)濟富庶,文化深厚,風情獨特著稱于世.

1 區(qū)域位置

1.1 風水寶地

阮社位于紹興縣西北部,其南面在紹興境內(nèi)的是會稽山的西干山脈,連綿起伏,形成整體之美.會稽山曾列中華九大名山之首,后又被定位為“四岳南鎮(zhèn)”中的南鎮(zhèn).明劉基稱:“語東南山水之美者,莫不曰會稽.豈其它無山水哉?多于山則深沉杳絕,使人憯凄而寂寥;多于水則曠漾浩瀚,使人望洋而靡漫.獨會稽為得其中,雖有層巒復岡,而無梯磴攀陟之勞;大湖長溪,而無激沖漂覆之虞.于是適意游賞者,莫不樂往而忘疲焉.”[1]指的就是這一區(qū)域.

1.2 山水相間

發(fā)源于會稽山流入鑒湖阮社一帶的河流主要有:

(1)秋湖江

嘉慶《山陰縣志》:“秋湖在縣西三十五里,廣三頃.”源于福全鎮(zhèn)豆腐尖,經(jīng)王七墩、秋湖,在彤山東側(cè)注入鑒湖大江.主流長6.6 km,支流長16.5 km ,集雨面積12.09 km2.

(2)項里江

相傳楚霸王項羽早年曾活動于此,故有地名項里.有項王廟,陸游有詩:“西鄰梅福隱,南望項王祠.”源于柯橋鎮(zhèn)州山大洋水庫冷水灣崗,經(jīng)項里,在彤山西側(cè)注入鑒湖大江.主流長4.7 km,支流長13.85 km,集雨面積13.78 km2.

(3)型塘江

據(jù)傳大禹治水會諸候于會稽,長人防風氏后至,禹乃誅之,防風氏身長三丈,刑者戮不及,筑高臺臨之,故曰“刑塘”,后人頌禹王執(zhí)法如山,留刑塘戒鑒,歲久諧音,亦避“刑”字,故取“型塘”地名,其江亦稱型塘江.型塘江也是柯水的發(fā)源地.

其主流源于湖塘鎮(zhèn)俞家山村九嶺下,經(jīng)潛家橋、型塘、出壽勝埠頭注入鑒湖大江.另一支流源于干溪村,經(jīng)豐里在壽勝埠頭與主流匯合.主流長18.65 km,支流長16.6 km,集雨面積28.61 km2.

阮社面積約10 km2,水面率約在25%,多水域溇港,有“三灣十八溇”著稱于世.鑒湖在阮社南緣蜿蜒而去,浙東運河沿阮社北界東西向穿境而過,著名的古纖道、太平橋都在其中.

阮社以多水網(wǎng)著稱,但也有山聞名于世.境內(nèi)的棋盤山有勝景“棋枰殘雪”:“棋盤山有青石一方,相傳為仙子下處.至今花飛六出之后,殘痕萬點,凝積石上,如作方卦樣也.”[2]又有詩曰:

空巖棋石上,萬點白模糊.疑是仙人奕,緣何黑子無?溪山留玉屑,猿鶴住冰壺.要倩藍田叔,重描殘雪圖.

1.3 水鄉(xiāng)明珠

阮社東靠著名的歷史名鎮(zhèn)柯橋,為柯橋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歷史悠久,文化厚重,以漢末蔡邕避難會稽,留宿柯橋東北高遷亭(即柯亭),取用屋椽為竹笛之歷史故事得名.《世說新語·輕詆第二十六》第20條注引伏滔《長笛賦敘》曰:“余同僚桓子野有故長笛,傳之耆老,云蔡邕伯喈之所制也.初,邕避難江南,宿于柯亭之館,以竹為椽.邕仰眄之,曰:‘良竹也’.取以為笛,音聲獨絕,歷代傳之至于今.”其西南邊為聞名海內(nèi)外的風景名勝之地柯巖,有獨特的“云骨”、“石佛”稱奇.南鄰舟山,是山水風光秀麗,人文歷史深厚之地.西連湖塘,有“十里湖塘七尺廟”等勝跡.北接管墅,是經(jīng)濟發(fā)達、人才輩出的水鄉(xiāng).西壤錢清,是為運河風情重鎮(zhèn).

2 成名與沿革

2.1 社以阮名

阮社之起名緣于晉代“竹林七賢”的阮籍、阮咸叔侄,傳兩人曾居住于此,故有阮社之稱.其人其事文史深厚,影響深遠.

阮籍(210—263年),三國魏陳留尉氏人,字嗣宗,阮瑀子.齊王芳時任尚書郎,以疾歸.大將軍曹爽被誅后,任散騎常侍、步兵校尉,封關(guān)內(nèi)侯.世稱阮步兵.好《老》《莊》,蔑視禮教.縱酒談玄,后期口不臧否人物,以此自全.擅長五言詩,風格隱晦,又工文,與嵇康齊名.[3]

阮咸,西晉陳留尉氏人,字仲容.阮籍侄.歷仕散騎侍郎.精通音律.阮咸善彈琵琶,不交人事,唯弦歌酣飲,任達不拘禮法.阮籍與嵇康、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咸稱竹林七賢,常聚會把酒論詩,暢談詩文,表現(xiàn)嗟世憂時,苦悶彷徨、憤憤不平的心境.

關(guān)于竹林七賢在會稽的活動多有記載,在今紹興陶堰鎮(zhèn)白塔湖東北有白塔山,西麓有白塔寺.現(xiàn)存明代建筑二進,據(jù)傳該寺為嵇康(字叔夜),得《廣陵散》之處.唐獨孤及有詩曰:“賀監(jiān)湖東越岺灣,地形平處有禪關(guān).塔高影落門前水,茶熱香飄院后山.幽谷鳥啼青檜老,上方僧伴白云閑.有人若問廣陵散,叔夜曾經(jīng)到此間.”竹林七賢到會稽之地,除有政治上的原因,也有當時紹興之地因鑒湖興建,環(huán)境變好,北方名士多來會稽山陰之地優(yōu)游或居住,正如《嘉泰會稽志》卷第一中所稱:會稽“自漢晉奇?zhèn)ス饷鞔T大之士固已繼出.東晉都建康,一時名勝,自王謝諸人在會稽者為多,以會稽諸山為東山,以渡濤江而東為入東,居會稽為在東去而復歸為還東,文物可謂盛矣.”阮籍、阮咸為竹林七賢中人物.阮社原名為竹村,后又改名阮社.古代阮社人十分崇仰阮籍、阮咸,今尚存“籍咸橋”以紀念.區(qū)域內(nèi)浙東古運河上的毓蔭橋“一聲漁笛憶中郎,幾處村酤祭二阮”,上聯(lián)寫聽到運河邊漁笛聲使人回想起柯亭椽笛的蔡邕,下聯(lián)寫見到這一帶的村肆酒店便深深懷念阮藉、阮咸叔侄.

在阮社籍咸橋東側(cè)的后廟中,有“晉阮會”碑,碑立于乾隆年間.其中前碑開首便記:“社以阮名”,是阮社得名的精準歷史傳記.

2.2 歷史久遠

阮社在東漢時屬笛里*此內(nèi)容主要參考今阮社阮三村村史村情資料.;唐、宋時屬溫泉鄉(xiāng)懷信里;元時屬十七都;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實行鄉(xiāng)、村制,屬開泰鄉(xiāng).

民國十七年(1928年),歸屬第八區(qū)柯橋里;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為第八區(qū)阮社鄉(xiāng);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屬開泰鄉(xiāng);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屬柯橋區(qū)開秦鄉(xiāng);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屬開亭鄉(xiāng);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屬第二指導區(qū)開亭鄉(xiāng).

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屬柯橋區(qū)開亭鄉(xiāng);1950年屬柯橋區(qū)阮社鄉(xiāng);1956年屬柯巖鄉(xiāng);1958年屬柯橋人民公社;1959年屬柯橋人民公社阮社管理區(qū);1961年屬柯橋區(qū)阮社人民公社;1983年屬柯橋區(qū)阮社鄉(xiāng);1990年屬柯橋鎮(zhèn)柯西管理處;2001年柯橋鎮(zhèn)分為柯橋、柯巖兩街道,阮社屬柯巖街道轄區(qū).

阮社包括阮三、阮四、先鋒、東江、茶浜、中巷,新風等村.

3 水利造就了魚米之鄉(xiāng)

3.1 滄海桑田

浙東原本“萬流所湊、濤湖泛決、觸地成川、支津交渠”之地.[4]在東漢古鑒湖建成前阮社一帶多為沼澤之地,咸潮通過河流可溯于此,農(nóng)田灌溉得不到保障.水環(huán)境的變遷對阮社的文明發(fā)展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鑒湖建成,西鑒湖中的蔡堰、葉家堰等堰閘可直接為阮社提供豐沛的灌溉與生活用水[5];之后西興運河建成,水上交通四通八達,阮社成了鑒湖、西興運河建成最早受益和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可以想象竹林七賢時代阮社已成為較富庶之地,否則,阮籍叔侄不會到此隱居.之于后來的海塘,三江閘建設(shè),水利基礎(chǔ)保障條件更優(yōu)越.南有鑒湖灌溉之利,北有運河交通之便;風調(diào)雨順,旱澇無憂;得天獨厚,人水和諧,阮社名副其實成為繁華的魚米之鄉(xiāng).

3.2 戴水利德

筆者曾在阮社后廟中發(fā)現(xiàn)了“馬湯會”碑,[6]主要內(nèi)容為阮社民間對紹興鑒湖的締造者會稽馬臻太守,和三江閘的建造者紹興知府湯紹恩的祭祀活動及管理,其中說明了民眾充分認識到水利對阮社發(fā)展的重要地位.“馬湯會”碑開頭便記馬臻、湯紹恩的水利功德,以及給本地帶來的恩澤:“越中素號澤國,言水利者,首鑒湖,次三江閘.此馬湯二公之緒,亙千古而不朽也.”精準的記述了紹興水利的沿革大勢.又記:“吾里處鑒湖北,當諸水之沖,凡田而佃,宅而宅者,戴其德.”水利成就了阮社其地百業(yè)興旺、人文興盛.

據(jù)20世紀70年代時期的史料統(tǒng)計,阮社有耕地面積609.6 ha,為水稻作物區(qū).1979年糧食畝產(chǎn)達1 943斤(是年全縣平均1 668斤[7]),生豬飼養(yǎng)量11 660頭,漁場水產(chǎn)量4 500擔.

阮社之地靈人杰,正如六朝虞預(yù)《會稽典承·朱育》中所描述:“山有金木鳥獸之殷,水有魚鹽珠蚌之饒,海岳精液,善生俊異,是以忠臣繼踵,孝子連閭,下及賢女,靡不育焉.”

4 黃酒發(fā)源地

4.1 釀酒歷史源遠流長

據(jù)對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大量遺存考證,當時的先民之酒已開始由“自然釀成”變?yōu)槿斯め勗?[8]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酒器陶盉[9],表明當時已有了酒并有了飲用的方式和習慣.到越王句踐時飲酒已成為社會生活的重要內(nèi)容.句踐在“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中,又以酒作為獎勵生育政策,規(guī)定“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10]此外,越國出師伐吳以酒“簞醪勞師”,勝利后“置酒文臺,群臣為樂.”[11]

阮社是紹興黃酒的主要發(fā)源、發(fā)展、成熟地之一.阮籍好飲酒,當時這里必定釀酒業(yè)興盛,酒好酒多,環(huán)境優(yōu)雅他才會來此定居.當然釀酒生產(chǎn)的主要條件是糧食多、鑒湖水好.以釀酒之好水著稱的鑒湖三曲:第一曲為湖塘古城一帶,第二曲為型塘、阮社一帶,第三曲為杏賣橋、漓渚江口一帶.紹興民間一直認為這三曲在鑒湖上游之水和湖水的交匯處,其水清純鮮活,軟硬適中,最宜釀酒.

4.2 酒坊名揚天下

占得一脈好水,阮社自古以來就以釀酒為主要產(chǎn)業(yè).在明代已出現(xiàn)了釀酒作坊,而到清代乾隆以后興起大型酒坊,據(jù)民國資料反映,[12]當時有釀酒戶四百多家,稅務(wù)登記達三百多家,人家枕河居,家家釀老酒.又以章東明酒坊最為有名.由于運河交通的便利,約在道光年間(1821—1850年),章東明酒坊分別在上海、杭州等地開設(shè)酒行.之后,又由漕運、海運兩條線把酒運到天津,逐漸在天津打開局面,設(shè)立酒莊.明清時紹興師爺遍布全國,于是也成了紹興酒推銷和飲用的一個重要渠道.連北京同仁堂每年也要用紹興黃酒來調(diào)制中藥.據(jù)載: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口通商時,章東明酒坊年釀6 000~7 000缸,銷往香港、新加坡.[7]

由于章東明酒坊逐漸在全國展開了黃酒的銷售業(yè)務(wù),提高了紹興酒的美譽度,進而促進了紹興黃酒業(yè)的更大發(fā)展.1894年前,臺灣曾是紹興酒最大市場,阮社諸楚和等釀坊,年銷臺灣之酒占產(chǎn)量30%.

4.3 云集酒廠

地處阮社東江南岸聞名海內(nèi)外的云集酒廠,始由周佳木在東浦東周溇于清乾隆年間創(chuàng)建,當時名“周云集酒坊”.取名“云集”,意為釀酒名師高手云集.之后歷經(jīng)周氏家族幾代人的傳承,直到中華人共和國建立前后的周善昌的“周云集亨記酒坊”,前后經(jīng)歷了208年.

清乾隆八年(1743年),創(chuàng)始人周佳木創(chuàng)建“周云集酒坊”后,周佳木的后代都繼承他的釀酒業(yè),開設(shè)酒坊.到周佳木第四代孫周玉山開設(shè)了“周云集信記酒坊”之后,周玉山的大兒子周葆堂開設(shè)“周云集元記酒坊”,二兒子周牧林開設(shè)“周云集亨記酒坊”,三兒子周叔循開設(shè)“周云集利記酒坊”,四兒子周幼山書名周清,開設(shè)“周云集貞記酒坊”.周清對釀酒業(yè)很專業(yè),他制作了釀酒模具,圖文說明和樣酒等實物,到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展覽,周清酒評為金牌獎?wù)?這是紹興黃酒獲得第一枚國際金獎.

周牧林的兒子周善昌繼承“周云集亨記酒坊”,而逐漸擴大發(fā)展,成為東浦最大的一家酒坊,年產(chǎn)紹興酒達300多缸.1951年12月12日,周善昌經(jīng)營的“周云集亨記酒坊”由人民政府接收,并成立了“地方國營云集酒廠”.由于原周云集亨記酒坊廠基狹小,難以擴大生產(chǎn)規(guī)模,加上廠址在東浦東周溇,河道窄小,交通不便,造成釀酒原料、用水、運酒等運輸受阻,決定搬遷廠址在阮社一帶.先于1952年10月間(即冬釀開始前)選址到湖塘七尺廟,當年生產(chǎn)黃酒1 932 t,白酒282 t.1953年,達到黃酒2 358.39 t,白酒489.9 t.1954年1月又確定云集酒廠先在阮社詹家灣(現(xiàn)新風村)的“孝記酒坊”地址中開辦白酒車間,又在5月間選定阮社東江的對岸的“張記酒坊”舊址(當時此處只有7戶人家)開辦黃酒車間.這樣云集酒廠有湖塘黃酒車間,阮社東江黃酒車間和詹家灣白酒車間3處,年生產(chǎn)黃酒2 745.64 t,白酒539.12 t.1956年,經(jīng)國務(wù)院總理周恩來批示撥款,[7]于云集酒廠興建紹酒陳貯中央倉庫.“紹興酒整理、總結(jié)與提高”項目,經(jīng)周恩來總理和陳毅副總理同意,列入國家十二年科技發(fā)展規(guī)劃.1956年共投資70多萬元,批準征用土地4.6多ha,在阮社東江擴建廠房,中央倉庫、道路等工程,不斷向東部和南部擴展,與江頭黃酒車間聯(lián)接,云集酒擴大到20 ha有余廠基的規(guī)模,建造雙跨大型發(fā)酵車間三幢,每幢1 123 m2.此年生產(chǎn)黃酒4 264.17 t,白酒570.47 t.繼而1957年國家又撥??顢U建,又建造大型發(fā)酵車間三幢和中央倉庫五幢(每幢面積1 800 m2),是年生產(chǎn)黃酒7 280.88 t,白酒1 039.38 t.以上,1956年中央撥款24萬元,1957年中央及地方撥款81萬元,兩年共儲存名酒3 150 t.*參考紹興市檔案館“地方國營紹興鑒湖長春酒廠1959年3月10日為紹興酒儲存問題的報告”.1959年紹興縣為發(fā)展紹興酒及加強行業(yè)管理,決定由五家酒廠(即紹興酒廠、云集酒廠、公私合營沈永和酒廠、柯橋酒廠、東浦酒廠)及一家壇廠(紹興壇廠)聯(lián)合組建紹興鑒湖長春酒廠.云集酒廠改為紹興鑒湖長春酒廠的二車間,是年生產(chǎn)黃酒16 967.82 t,白酒1 913.63 t.1960年改為“紹興釀酒公司”.實現(xiàn)經(jīng)濟獨立核算和對外業(yè)務(wù).由于自然災(zāi)害,糧食減產(chǎn),1960年冬釀投料減少,1961年黃酒產(chǎn)量僅2 140.15 t,白酒230.83 t.1961年起“紹興釀酒公司”僅保留了紹興、云集、沈永和三家酒廠.

1969年4月,云集酒廠改名為“紹興東風酒廠”.1998年10月13日,組建中外合資“東風紹興酒有限公司”.1998年10月15日,被中國清紡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兼并收購,變國有為集體企業(yè).2002年10月28日又由浙江精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入主控股清紡城集團,于2005年12月12日改名為“會稽山紹興酒有限公司”.*關(guān)于云集酒廠資料除特別注明外,主要參考會稽山紹興酒股份有限公司《情醉會稽山》2008年內(nèi)部資料.感謝原東風酒廠金東海先生幫助提供相關(guān)資料.

5 名橋之鄉(xiāng)

阮社多橋,遍布鄉(xiāng)間.無論是浙東運河上古纖道上還是阮社境內(nèi)都有著諸多歷史名橋.[13-15]

5.1 纖道橋

紹興古纖道以柯橋以西至阮社板橋7.5 km的塘路建筑最為奇特.纖道可分單面臨水及雙面臨水兩部份,單面的塘路依河平鋪砌石,雙面臨水多筑于河面寬廣之處,以北河道寬廣,系主航道,稱“外官塘”;以南河道相對較窄,稱里官塘,舊時為風急浪大時小船避風之地;在阮社太平橋以西一線,又多以呈梁式平橋型的纖道橋形式設(shè)置,河中每隔約2.5 m置一橋墩,上架三塊大小大致相同的大石梁,橋面寬一般1.5 m.因橋洞多少的幾處纖道橋,在當?shù)胤謩e被稱為“十八洞頭”、“一百洞頭”、“一千洞頭”.

纖道砌筑技術(shù)也是當?shù)厥车慕艹鰟?chuàng)造.纖道修筑于寬廣的河道之中,古代的工程技術(shù)不可能在河中筑壩抽干水后再施工,而是直接于水中砌筑,如此長的規(guī)模,其難度可想而知.一般基礎(chǔ)處理于水中采用或直接打木套樁,或水盤石壓底,或條石排列的方法,必須技藝高超,熟習水性的專業(yè)石匠才能擔當.

纖道橋猶如一條玉帶蜿蜒連貫于運河之上,最長的一段纖道橋,全長386.2 m,由115孔石梁橋構(gòu)成.其中有二孔建以稍高成平橋式,一般小船可進出.其余孔均接近水面約1 m,其橋孔數(shù)量之多、之長為國內(nèi)僅存.

纖道橋是浙東運河的標志性橋梁,我國著名文物專家,中國文物學會原名譽會長羅哲文先生有贊美詩[16]:

天下古橋說紹興,八字立交負盛名.

最是纖橋世罕有,悠悠千載運河情.

前兩句寫紹興八字橋,后兩句贊古纖道.

1988年國務(wù)院公布為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5.2 太平橋

太平橋位于阮社的西興運河上.橋重建于明天啟二年(1622年).太平橋多被認為是紹興水鄉(xiāng)橋與風景結(jié)合的典范,為人們所推崇.太平橋景觀主要有以下幾部分組成:

(1)橋體

系南北跨向拱梁組合石橋,主橋為單孔半圓形石拱橋,高6.6 m,拱高5.3 m,跨經(jīng)10 m;引橋為8孔石梁橋,依南向北逐漸降落,連接以北河岸.

(2)橋亭

原在南岸橋西側(cè),為一古樸小石亭.

(3)北岸小廣場及廟

橋北岸有數(shù)百平米大的廣場,并有一低平小廟.

古代在西興運河之上太平橋高、長都居首位.主橋孔端莊秀美,古代水運繁忙,有舟船穿梭其間,由于橋頂高聳,一般帆船可直接穿橋而過.橋洞有纖道路穿行,纖夫魚貫而入.而一般小船亦可從引橋出入,井然有序.太平橋的主橋孔圓,引橋方;主橋高,引橋低平,形成了方圓畫圖,以及高低錯落之美.太平橋、運河水網(wǎng)、附近的田野、村莊構(gòu)成了一幅水鄉(xiāng)潑墨畫.橋在河上有一種凌波漂渺、清奇和諧之美.

太平橋橋飾雕刻精美,寓意深刻.橋上望柱頂上的4只石獅,形態(tài)各一,活潑可愛,彰顯威武神態(tài).主橋斜坡八根望柱雕刻著精美的“暗八仙”、“八音”、“佛八吉祥”、“琴棋書畫”圖案.拱橋攔板的“萬字流水”、“萬象如意”、“馬到成功”等圖案,整齊美觀,表示連綿久長、萬事如意、吉祥歡樂之意.此外如人物浮雕、如意蘭草抱鼓、萬壽伴菊都或傳神,或栩栩如生.是一幅綜合多樣傳統(tǒng)文化,精美的藝術(shù)作品.于1989年太平橋被公布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5.3 阮社橋

阮社橋位于太平橋東首,為運河直通阮社的水上交通要道.始建于宋嘉泰年(1201年)前.宋嘉泰《會稽志》載:“阮社橋,在縣西北三十里”.清嘉慶《山陰縣志》記有“縣西北四十五里曰阮社橋.”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重修.阮社橋系浙東運河古纖道上的石拱橋之一.

阮社橋系東西跨向單孔馬蹄形石拱橋.橋面長2.50 m,橋面寬2.70 m,橋東置24級石臺階,長7.20 m,橋西置24級石臺階,長7.40 m,橋上無橋欄.橋高3.80 m,拱高3.40 m,橋跨徑4.80 m.拱券為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砌筑,橋上有龍門石刻一幅.拱腳處有纖道.橋額上題有“阮社橋”三字.拱墻上有一石碑,上面刻有“民國三十六年歲次丁亥七月立,柯橋區(qū)□□官唐委員會蘭亭鄉(xiāng)辦事處經(jīng)募重建.阮社匠人吳金瑞造.”由此橋也可見阮社石匠之精湛的建橋水平.

阮社橋上原有精致橋欄板,現(xiàn)已不存.

5.4 得勝橋

得勝橋又稱浪橋.位于原阮社永進寺基莊村.始建年代不詳,至遲在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已出現(xiàn),現(xiàn)橋為清咸豐三年(1852年)重建.

得勝橋南北跨梅墅江,全長56 m,由3孔主梁橋和7孔引橋組成.主橋在北,引橋在南.

主橋長24 m,中孔跨徑5.36 m,南北兩孔跨徑3.45~3.67 m.實體橋墩,用條石一順一丁疊砌.橋面平鋪并列石梁4根,寬2.6 m.中孔石梁西側(cè)陽刻楷書“得勝橋”橋名.橋面兩側(cè)置實體素面石欄間望柱4根,中孔石欄外側(cè)陰刻“大清咸豐貳年桂月吉旦重建”字.主橋南坡設(shè)踏垛13級,后設(shè)一長方形平臺,平臺南端與引橋相接;北坡設(shè)踏垛11級.橋畔有后福庵.

引橋長32 m,面寬2.05~2.17 m,平面略呈“S”形彎曲.實體式橋墩,用條石一順一丁疊砌,孔徑在1.95~2.78 m之間.由于橋孔低矮,貼近水面,舟楫難通,僅起調(diào)節(jié)水源等作用.引橋南端通往絕倭涂.橋墩頂端挑出石梁達0.7 m,上承石板橋面及石欄,這在紹興石橋中尚屬少見.

得勝橋之名,是為紀念明姚長子絕倭殉義事.前后兩橋分別命名為得勝橋和萬安橋,并立祠祀之.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又在萬安橋畔建姚長子紀念碑.該橋與萬安橋、絕倭涂、姚長子紀念碑交相輝映,成為一處頗具歷史紀念意義的代表性建筑遺存,得勝橋于2002年被公布為紹興縣文物保護點.

5.5 信公橋

信公橋位于阮社阮三村與先鋒村之間,清代建筑.信公橋由單孔石梁橋和廊屋兩部分組成,南北跨項湖兩岸.橋名是為紀念明代抗倭英雄湯和而命名的.

信公橋是紹興現(xiàn)存典型的水閣橋.全長9.7 m,跨徑3.8 m.橋臺用條石錯縫疊砌,橋孔內(nèi)壁緊貼3~4根豎梁,上托橫梁,伸出橋臺.橋面長4.3 m,寬2 m,用4根石梁鋪設(shè),西側(cè)石梁正中陰刻楷書“信公橋”三字.橋南北兩坡各設(shè)踏垛10級和11級.橋上建3開間硬山頂房屋,通面寬10 m,進深5.56 m.

水閣橋也是一個進入阮社村內(nèi)河道的重要關(guān)口,具有防衛(wèi)功能.橋頂設(shè)方形石柱兩根,上鐫楷書楹聯(lián)一副曰:“浙水壯文瀾,摛藻揚芬沾帝德;阮川留正氣,伏魔蕩寇仗神威.”顯示了阮社人熱愛文化,忠誠國家,抗擊外來侵略的豪邁正氣.2006年,信公橋公布為紹興縣文物保護點.

5.6 籍咸橋

籍咸橋位于阮社阮三村小九坊自然村.始建年代無考.現(xiàn)橋為清代重建,民國十四年(1925)修繕,是為當?shù)孛癖姙榧o念魏晉時阮籍、阮咸叔侄曾隱居此地,傳承文化而建.橋東堍及南首尚存前后二廟,亦為鄉(xiāng)人奉祀二阮之所.

籍咸橋系單孔石梁橋,東西橫跨諸家溇.橋長11.55 m,跨徑3.8 m.橋臺用條石錯縫疊砌,上置橫系石.橋面長5 m,寬2.6 m,用4根石梁鋪就,兩側(cè)設(shè)實體石欄,高0.52 m,厚0.2 m.石欄外側(cè)陰刻楷書“籍咸橋”,落款署“民國十四年立,里人公修”.石欄兩端各立望柱一根,柱頭雕琢蹲獅.望柱兩端用卷草紋抱鼓石收尾,起著穩(wěn)固欄桿的作用.橋東堍毗鄰后廟,因空間受限,故采取避讓手法,在東坡下7級踏垛后設(shè)一平臺,經(jīng)平臺再折向南北兩面落坡.橋西坡下12級踏垛可直通宋家弄.籍咸橋結(jié)構(gòu)穩(wěn)固,設(shè)計科學,布局因地制宜,做到建橋時不拆廟、不改道.

6 名士之鄉(xiāng)

宋陸佃在《適南亭記》中認為:“會稽山川之秀,甲于東南.自晉以來,高曠宏放之士,多在于此.”早在魏晉時期,阮社一帶就是當時名士游歷之地,最著名的當是“竹林七賢”中的阮籍、阮咸叔侄.

地靈人杰,阮社是崇尚德義、樂善好施;求真務(wù)實、農(nóng)商并重之鄉(xiāng),人文薈萃之地.

6.1 姚長子

姚長子(1522—1554年),為山陰獨山人(今柯橋西獨山村人),出身貧苦,以打工謀生,為人正直仗義,又好武功,因其身材高大偉岸,人稱“姚長子”.

據(jù)《紹興縣志》[17]記載,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聯(lián)合山賊,從諸暨突入山陰境內(nèi),到達柯橋西南部,準備燒殺搶掠一場.倭寇在行進途中遇上了正在打谷場勞作的姚長子,姚長子對倭寇深痛惡絕,立即揮稻叉只身與倭寇搏斗,終因寡不敵眾被擒.倭寇殘忍的以藤條穿貫其肩骨,強迫其當向?qū)?此時姚長子已身負重傷,血流滿身,他以必死之心,想決不能讓這批賊寇危害鄉(xiāng)親和脫逃.便佯裝帶路,把倭寇等引入四面臨水的阮社化人壇,暗中用方言告訴鄉(xiāng)親:“等我等過橋,你們把前后橋都拆掉,斷其歸路,把強盜困在水中央.”村民立即動員,按其所說,一邊報官府,一邊把橋路斷絕,使倭寇無路可走.當時是,倭寇驚慌失措,不辨東西南北.之后,官兵迅速趕赴現(xiàn)場,戰(zhàn)斗中官兵勇敢殺敵,阮社及附近鄉(xiāng)民漁夫千船圍捕,取得全殲倭寇之勝.

除地處阮社的萬安橋邊有姚長子紀念碑交相輝映,今紹興西鑒湖景區(qū)也有姚長子先烈石雕像聳立.

6.2 羅家倫

羅家倫(1897—1969年)字志希,筆名毅,[18]阮社鄉(xiāng)江頭村人.[16]1897年12月21日出生于一個小官僚家庭.其父羅傳珍(字霈鄉(xiāng))民國后曾任江西省進賢縣知縣.羅家倫參加過北伐戰(zhàn)爭,擔任過多種公職,但志趣一直在教育與學術(shù),歷任國立清華大學首任校長、武漢大學教授、中央大學校長等職.在他的主持下,清華大學由教會學校轉(zhuǎn)為國立大學.在執(zhí)掌中央大學期間,他提出了建立“誠樸雄偉”的學風與安定、充實、發(fā)展的治校方略,成效明顯,為中國培養(yǎng)了一大批人才.

羅家倫學貫中西,廣涉群籍,才思敏捷.作為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直積極倡導國家現(xiàn)代化,同時他又十分熱愛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重視中國的倫理道德,提出要用新的科學方法來估定中國文化的成就.

羅家倫畢生膺服蔡元培先生.1940年蔡元培去世后,他寫了《偉大與崇高》一文,對蔡元培“柔亦不茹,剛亦不吐”的風骨倍加贊揚.1968年,蔡元培誕生100周年,羅家倫寫《蔡元培先生與北京大學》一文,對蔡先生在北大的功績作了全面的評價.此文發(fā)表后的第二年,羅家倫就去世了.

羅家倫著作等身,除譯作外,著有《新人生觀》《中山先生倫敦蒙難史料考證》《逝者如斯集》《新民族觀》《文化教育與青年》《科學與玄學》《疾風》《耕之集》等.1997年,學林出版社出版了《歷史的先見》散文集.

6.3 章培恒

章培恒(1934—2011年),阮社人,是當代我國古代文學研究大家,復旦大學教授.他主編的《中國文學史》是我國古代文學研究的最新成果,譽滿學界.他是國家教育部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委員會主任,于本世紀初曾應(yīng)邀到紹興市參加過學術(shù)討論會,為紹興文理學院越文化研究學術(shù)文庫顧問.

6.4 阮社永安救火會

阮社曾有一個奉獻社會,遠近聞名的英雄集體,——“阮社永安救火會”.[19]阮社的“救火會”很有名,在遠近許多村莊城鎮(zhèn)都有他們的足跡.據(jù)當時龍兵之一的許阿水(時年88歲)回憶:阮社的“救火會”在東江村河沿,那里有一個建筑叫“水龍局”,里面?zhèn)溆袃芍凰埓?東江有一大戶叫章瑞年,人稱“五店王”,他因釀酒家庭富裕,于是就組織了“救火會”.會里有嚴格的組織,有董事、理事、監(jiān)事,有管理機器和維修的專門人員,還有專職的賬房先生.“出龍”的時候,董事、理事、監(jiān)事都要身著藍衣服,龍兵要身穿黃馬甲,頭戴藤帽.每只船還配兩名泥工和木工,泥工善于上屋,掌握水龍苗子;木工帶斧,順勢破門而入.當時救火會有兩水龍,一只名掀江龍,另一只是德國進口的機器龍,馬力大,性能好.救火會大多由章瑞年出資,當?shù)孛癖娨矘酚谫Y助.俗話說“賊偷一半,火著全完”,所以大家認為救火是最大的善舉.

阮社“救火會”,長年有值班人員,一接到火警,就亮起紅燈,馬上敲鑼,“救火會”旁邊開小店的,立即敲二樓,兩個人一個向南,一個向北,到村中報警.行走都有規(guī)定的路線.聽到鑼聲或者見到紅燈,龍兵和村民飛快地集合.每只龍船兩旁有七八個人劃腳,前哨、后哨、中哨都有明確的分工,特別是前哨,劃槳最吃力,一般由章瑞年站在河哨頭,高聲呼喊,“用力搖,用力劃”,“救火不用力,要生黃胖病”.所以全體龍兵無論出龍路途遠近,近到柯橋、新塘、型塘,遠至蕭山、西興等地,均十分盡力,不避艱險,赴湯蹈火,勇往直前.一次柯橋當鋪“德興當”著火,救火會花了半天功夫才把大火撲滅,當鋪得以保存.又一次柯橋大寺著火,也全力滅火把寺院保住.有時候路窄,龍船搖不到,龍兵們就背著機器走,肩背手提,繞田畈走近路,越快越好.每次救火回來,一個龍兵能得到兩角錢,這是很薄的補貼,因為當時一石米要六塊大洋.為保一方平安,這支救火隊伍做出了卓越的奉獻.

7 民俗風情之鄉(xiāng)

7.1 居民建筑

阮社的居民建筑頗有水鄉(xiāng)獨特的風格.有三灣、十八樓、二廟、五祠堂、六庵等美譽.民居往往依河建筑,一河一街,一河兩街.居民一層樓和地面,公共場地,沿河道路,多用著名的東湖、柯山石鋪筑,品類不一,按大小尺寸分為二尺板、三尺板、四尺板、八尺板;按工藝分為細繕光、中繕光、粗繕光;按用途分為條石、板石、石礎(chǔ)、石柱、石蕭墻;與工藝結(jié)合的有石窗、石樹池、石凳、石桌.此外,石碑、石像等文化產(chǎn)品遍布鄉(xiāng)里;沿河石板路寬闊大氣,無路不在;沿河踏道遍布,無家不有,尤以池灣中的八字新踏道規(guī)模最大、標準最高,20世紀70年代電影《祥林嫂》部分場景就是在此拍攝.阮社還有石蕭墻建筑為人稱道,那是用平整的石板作為房子的基墻,高約1.5~2 m左右,在石蕭墻之上,再砌磚頭墻面.這種石蕭墻堅實耐用,防潮安全,池灣東側(cè)的酒弄堂以石蕭墻高達4幅、長有近百米而遠近著名.阮社可謂石文化打造的世界.

阮社獨多臺門,許多臺門幾乎是平行而建,全鄉(xiāng)臺門百余多.臺門往往臨河,特別在河灣之處,出門稱便.臺門大小不一,除石蕭墻外,臺門之前往往是石庫門,并置精美石凳,石凳上多各式傳統(tǒng)棋盤,多為老人、小孩游樂.又有在2進、3進也用石庫門,臺門樸素、嚴謹,構(gòu)架簡潔,不事張揚,又具有陽剛之氣.臺門中往往用石窗,窗上石雕精致,歷史人物、花卉鳥獸栩栩如生.還有祠堂、天井、水井、道地公共設(shè)施,有的多至4~5進,如大夫第、諸家臺門等都以規(guī)模大,建筑美、文化深著名.

7.2 民間祭祀

阮社民風淳厚,人多以感恩圖報,向往從善樂施為榮,而歷史上的公眾文化信仰、道德化育又多以鄉(xiāng)間傳承著歷史悠久,內(nèi)容豐富的祭祀活動為載體.

阮社至今有“兩廟一庵”,均座落于該街道阮三村居內(nèi).兩廟:即前廟與后廟,一庵是福潛庵.后廟祭祀的菩薩是阮籍,其廟的西墻緊依藉咸橋.前廟祭祀的菩薩是阮咸,附近有南阮橋、信公橋和戲臺等建筑文物(戲臺20世紀70年代拆);后廟與前廟也有道教文化內(nèi)容,二廟內(nèi)有明、暗兩口古井,中間被廟河所隔,呈現(xiàn)了S形,明、暗井應(yīng)是八卦圖的魚眼.福潛庵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至今已270年歷史.庵內(nèi)觀音等佛象系清代文物,其保護得益于尼德意師傅.她持有民國時期的尼姑職業(yè)證.

據(jù)筆者和張鈞德先生2016年11月9日考證,阮社的后廟墻體上鑲嵌有6塊碑,分東西2組,其中西部一組有3塊,分別為“前阮會”、“馬湯會”、“文武會”;東面為“泰青會”、“晉阮會”、“岳隍會”等.以上碑均立于乾隆四十二年春(1777年).

阮社前廟主要保存有“龍華勝碑”兩塊,分別為清朝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乾隆十五年(1750年)所立;“蘭盆會公助碑”一塊,立于嘉慶十五年(1810年).

以上廟中碑文所記主要內(nèi)容為祭祀的緣由、目的意義、會員姓名、以及本會人員如何以酒捐、田捐等形式開展祭祀資金的分擔和管理辦法.這“會”應(yīng)主要是以廟為依托,開展文化相關(guān)活動的民間組織.

后廟中的“晉阮會”、“前阮會”是對阮社的先祖阮籍、阮咸的來歷考述和祭祀;“泰青會”是對東嶽圣帝的祭祀;“岳隍會”中祭祀的岳隍是傳說中的土地神;“文武會”是祭祀孔子和關(guān)羽兩帝;“馬湯會”祭祀的是紹興鑒湖的締造者馬臻和三江閘的建造者湯紹恩.

“前阮會”碑,碑立于乾隆年間.其中有碑文:“因立南北二社,北祀大阮;南祀小阮,由來舊矣”.這應(yīng)是后廟祀大阮(阮藉),前廟祀小阮(阮咸)的由來.

阮社民間對阮籍崇仰與精神依賴之深,還可在阮社當?shù)刂两袢匝永m(xù)習俗中得到證明.據(jù)阮三村村史記載,當?shù)厝嗽谕龉屎蟮囊粋€小時內(nèi),要立刻到阮籍廟(后廟)報死.報死的形式,往往由族中長輩領(lǐng)著亡者的長子到廟中點香燭跪拜,燒點紙錢之類然后離去.數(shù)天后,亡者的直、旁系親屬又一起到阮籍廟點香燭,當?shù)胤Q呼“行道”.

據(jù)董自力對前廟中的幾塊碑考證,“龍華勝會”之“龍華”取自《佛教念誦集》里的《祝圣儀規(guī)》一書的佛經(jīng),“龍華三會願相逢,演說法真宗”語.阮社前廟的龍華勝會中的“勝”,有兩層含義:一是廟內(nèi)菩薩眾多,二是原前廟沿河有“竹林勝景”石碑,把“三”改成“勝”是受“竹林勝景”的啟發(fā).龍華勝會之名呈現(xiàn)了阮社本土特色,有魏晉之遺風.

盂蘭盆是梵語的音譯、意譯為“救倒懸”.(這說法雖不符梵語意,但已在中國佛教界廣為流傳)盂蘭盆會是佛教儀式.每逢農(nóng)歷七月十五,在民間稱中元節(jié)或七月半,是祭祀祖先,祭拜孤魂野鬼的日子.

龍華會,盂蘭盆會都屬佛教儀式,“廟社”與“廟會”是教儀的組織機構(gòu),再落實到參會者誦經(jīng)念佛敬神祭祖等活動中,提倡“依教奉行,樂善好施”的德行.

阮社的龍華會,盂蘭盆會成立于何時已無從查考.但前廟(即阮咸廟)內(nèi)至今保存的三塊石碑,均記錄著“眾道友”、“誦經(jīng)福懺”、“敬助神鬼者”的活動日期,各時期參加者姓名和“社人”以及輪值負責、經(jīng)辦、儀規(guī)、儀式活動.祭祀日,河中還要點燃湖燈,夜間演目蓮救母的社戲,傳說孤魂野鬼隨鬼王來看戲,于是民間百姓得祭自己的祖宗.這些儀規(guī)儀式明顯帶有阮社水鄉(xiāng)的地域特色.

興會的活動經(jīng)費,要靠眾人相助.更有那酒坊,魚蕩等大戶人家挑來25 kg裝的老酒,捕來孩兒般高的活鮮胖頭魚;又沿河戲臺演出的鏗鏘鑼鼓聲,廟河邊小伙子劃龍舟的號子聲,人聲鼓聲此起彼伏,比過年還熱鬧,人們無不歡呼雀躍,興高采烈.當時的廟會場面之大,熱鬧之盛,影響之廣,名甲一方.

阮社廟會以阮社前賢阮籍、阮咸為光榮;以尊天地、敬父母,以善為本為道德思想;以熱心公益事業(yè)“造橋、修路、筑涼亭”為行為榜樣.廟會一直沿襲至今未間斷.現(xiàn)在,阮社村落中的中元節(jié),民間稱七月半風俗仍在沿襲.廟會的生命力還在于廣泛村民的參與,并從中受到教育.這一祭祀活動,體現(xiàn)了民間社會自我管理,井然有序的特色;自我教育,怡然自得,促進社會和諧安定,生生不息的效能.

“馬湯會”碑,反映了阮社人念念不忘馬臻筑鑒湖和湯紹恩建三江閘的功德,便以祭祀方式感恩先賢并教育后人.碑中確定了三江閘、古運河等水利歲修、管護經(jīng)費籌措需民間合理負擔,并以糧、漁,酒、錫箔為主要征集對象.

值得贊賞的是阮社民間倡導以自覺捐款修水利為榮的義舉.紹興古運河上的多處橋路是阮社人士自發(fā)捐修,至今銘刻在運河古石之上.《纖道橋碑記》載:“自太平橋至板橋止,所有塘路,以及玉、寶帶橋計二百八十一洞,光緒九年八月,鄉(xiāng)紳士章文鎮(zhèn)、章彩彰重修.匠人毛文珍、周大寶修.”[20]

碑文中十分珍貴的是其中記述了馬臻、湯紹恩生日:“馬臻誕辰三月十四日”;“湯公誕辰三月二十五日”,是為祭祀兩位水利先賢的重要民間資料.歷史上紹興的民間水利碑本來就不多,經(jīng)歲月滄桑、天災(zāi)人禍,留存的更少.“馬湯會”碑無疑是紹興古代重要的水利碑文和實物展示,其意義不僅是在清代,會延續(xù)到整個紹興水利史、水文化的傳承和印記內(nèi)容.

后廟、前廟中碑文有著紹興古代鄉(xiāng)村文明、水利發(fā)展的重要史料價值,具有系統(tǒng)完整性的意義,和窺一斑見全豹的作用,尤喜為保存十分完好,是為紹興文化的稀世珍寶,有待相關(guān)部門和各學科專家全面、深入、精準研究,充分挖掘其價值.

十分有趣的是筆者于2017年2月19日,在阮社東江村405號茅阿龍家的外墻上,發(fā)現(xiàn)了一組壁畫.之后的研究認為:其中那幅三人壁畫的故事:大茅君茅盈點化兩位弟弟茅固和茅衷,使之一起羽化成仙,并從山中采藥煉丹,濟世救人的情景.茅盈在恒山修煉得道之后,泰山神東岳大帝拜茅盈為東岳上卿、司命真君,并賜給茅盈紫玉笏板和金板,上刻賞賜的九種器物目錄,就是壁畫中,茅盈手里拿的那兩塊板.五帝君給茅盈準備了官服,所以,他穿著官服,拿著雙板,來點化兩位弟弟.當時兩位弟弟茅固為武威太守,茅衷為西河太守.看到哥哥飛天成仙,被金童玉女彩車接走,非常羨慕.他們倆辭官不做,求道于茅盈,但還是凡人,于是,茅盈傳道并點化兩人.阮社東江有泰青會,祭拜東岳大帝.茅盈是東岳上卿,這茅阿龍家與茅盈有姓氏關(guān)系,故在他家的外墻上繪有茅盈等道教人物的壁畫.

關(guān)于阮社“茅”氏是當?shù)氐拇笮眨季尤钌缟踉?,今阮社章姓始遷祖章宗清,元末人,當時也是由諸暨徙居阮社(贅于阮社茅氏).

7.3 淳厚民風

阮社章氏先世章仔鈞,世稱太傳公,五代十國時閩國太傅,高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國、西北面行營招討制置使,封金紫光祿大夫、武寧郡開國伯.宋慶歷初追封瑯琊王,謚忠憲;夫人練氏封了渤海郡君.太傅仔鈞公有《家訓》:

傳家兩字,曰“耕”與“讀”;興家兩字,曰“儉”與“勤”;安家兩字,曰“讓”與“忍”;防家兩字,曰“盜”與“奸”;亡家兩字,曰“嫖”與“賤”;敗家兩字,曰“暴”與“兇”.

休存猜忌之心,休聽離間之言,休作生忿之事,休專公共之利.吃緊在盡本求實,切要在潛消未形.

子孫不患少而患不才,產(chǎn)業(yè)不患貧而患非正,門戶不患衰而患無志,交友不患寡而患從邪.

不肖子孫,眼底無幾句詩書,胸中無一段道理;神昏如醉,禮懈如癡;意縱如狂,行卑如丐;敗祖宗之成業(yè),辱父母之家聲;鄉(xiāng)黨為之羞,妻妾為之泣,豈可立于世而名人類乎哉?

格言具在,朝夕誦思,切記切戒.

可見其耕讀傳家、勤儉治家、忠厚興家之風由來已久.

以樂善好施聞名的阮三村章榮生,人稱“榮生店王”.這位民族工商業(yè)家生產(chǎn)老酒質(zhì)量優(yōu)、營銷好,產(chǎn)業(yè)興旺發(fā)達.他為人的重要信念就是與人為善,慈善助貧,因此他將兩個兒子取名為毓善、毓本,就是做人要以善為本.他經(jīng)常把幾十年釀酒所得的財產(chǎn)捐助給公益事業(yè)和貧困百姓.無錢人生病買藥他資助,人死了他施材,貧苦者有特發(fā)事件他出錢解救,在當時阮社的大戶人家中他是慈善活動最突出最受人敬重的人,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政府給予“開明紳士”的稱號.

又據(jù)章生建先生稱[21]:

家有先祖阮社章氏家譜,其高祖公諱文錦,字錦堂,號彩彰.公生未滿周歲而慈父去世,由其母躬親撫養(yǎng),家境困頓.長至12歲時,不幸其母又罹重病,于彌留之際,諄諄囑咐高祖公兄弟兩人,務(wù)記克勤克儉、仁慈濟世的家訓,以振興家業(yè).公銘記慈母教誨,終身矢志不渝.16歲時,在族人幫助下,去寧波恒豐號酒肆學徒.期間,公虛心就教,任勞任怨,業(yè)務(wù)大有長進.勞作之暇,又悉心攻讀文辭.其言其行,深受族人信任敬佩.在公等的努力參與下,原本慘淡經(jīng)營的酒肆得以恢張興旺,于是親友紛紛推舉公執(zhí)掌酒肆.公不辭辛勞,不避嫌怨,兢兢業(yè)業(yè),不負眾望.在兵荒踵起的年代,公與其兄文鎮(zhèn)公精誠團結(jié),通力合作,由兄主內(nèi),在家主持釀酒業(yè),公經(jīng)理于外,開設(shè)店面,拓展事業(yè).公長年走南闖北,遂在山東、福建等地添置諸多門鋪,并設(shè)立酒局.于是家庭日漸殷實,臻于小康,終成世業(yè).

彩彰公創(chuàng)業(yè)致富后,不忘回報鄉(xiāng)親.咸豐十一年至同治一年(1861—1862年),戰(zhàn)事不斷,民不聊生.公乃懷悲傷憂愁之心,將在外門鋪盡托付親友料理,自己毅然回到紹興,接濟鄉(xiāng)親.公終身秉奉慈母“勤儉”二字之家訓,平時分文必惜,但對貧困鄉(xiāng)親卻知無不為,樂善好施,有求必應(yīng).“舍棺槨,施衣食,耗資財,竭精力,不吝不倦,周恤備至”.同時熱心桑梓公益事業(yè),凡地方善舉,必積極參與.光緒九年(1883年),公與長兄文鎮(zhèn)公戮力同心,重修官塘纖橋數(shù)十處,及阮社蔭毓、行義諸橋.融光寺為邑中名剎,毀于兵燹,阮社文昌水閣本已倒塌,公亦與兄各捐千金重修.又重建大小尖山靈峰、靈泉兩寺.所有這些,一時成為鄉(xiāng)間美談.

家和萬事興,彩彰公事業(yè)有成,其賢內(nèi)助功不可沒.高祖太婆徐恭人在丈夫長期外出情況下,勤儉持家,親自牽礱舂米,提水燒飯,帶兒育女,紡織不懈,終使家境“積貲漸裕”.

8 文教衛(wèi)之鄉(xiāng)

8.1 阮社小學

阮社小學在民國時期頗有名.浙江大學終身教授,我國酈學大師陳橋驛(1923—2015)曾在1940年代任阮社小學校長.他晚年在自傳性著作《八十逆旅》[22]中說:

這是一個富裕的大村,所以這個學校在當?shù)氐淖詈髢?yōu)勢是經(jīng)濟寬裕,而教師的待遇也比較好.學生只收書籍費,不收其他費用,比當今義務(wù)教育制度下的小學收費要低.經(jīng)費的來源是兩項,最大頭的是酒捐,因為這里是著名的酒鄉(xiāng),每制一缸酒除了正規(guī)的捐稅外,附加一點很少的教育費.另一項稱爐捐,這一帶盛行錫箔業(yè),是一種用錫加工成箔供制紙錢的迷信工業(yè)……當時每煉一爐,抽取教育經(jīng)費儲備券一元,這對煉爐者來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負擔,但對學校卻很有用.

在學校經(jīng)費充足的基礎(chǔ)上,加上校長的努力,教師的敬業(yè),學校辦得很好,遠近聞名.又稱:

“阮社小學確實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1980年代以后,夏威夷大學教授章生道到杭州大學訪問,……,他告訴我自己是阮社人,畢業(yè)于阮社小學.當他知道我曾任此校校長后,立刻把中午的放學歌和下午的放學歌唱給我聽,讓我仿佛回到了在那里當校長的年代.”

據(jù)錢茂竹先生回憶,[23]阮社小學在1960年為紹興師范附小,由于學校的管理、教學能力很強,所以很快在全縣出名,其各科成績在柯橋區(qū)名列前茅.1970年前后,學校分散到各大隊辦學,同時創(chuàng)辦了阮社中學.

8.2 紹興師范

阮社在20世紀50年代曾經(jīng)辦過紹興衛(wèi)校,后來衛(wèi)校遷至紹興城,紹興師范學校從1960年開始就搬至衛(wèi)校原阮社校址,紹師在那里辦學6~7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又搬到山區(qū)攢宮,但是阮社的房子校產(chǎn)仍然是紹師所有,直到1983年才由紹興地區(qū)水利水電工程隊接管.在阮社辦學期間,是紹興師范學校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其時紹興地區(qū)、寧波地區(qū)約有8~9所師范學校,兩地區(qū)統(tǒng)考的結(jié)果,紹興師范第一.可以說是阮社這一方得天獨厚獨厚的寶地,哺育了紹興一大批教育優(yōu)秀人才.

1980年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改為紹興師范??茖W校,學校不僅從中專改為大專,校址由山區(qū)遷回紹興城里.1996年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為紹興文理學院,成為一所著名的地方性綜合大學.這座學校的發(fā)展也得益于在阮社辦學期間所凝聚基礎(chǔ)和經(jīng)驗.

8.3 浙江省第二康復醫(yī)院

1952年10月浙江省第二康復醫(yī)院建立在阮社,該院以良好的醫(yī)療環(huán)境條件救治療養(yǎng)志愿軍官兵而稱譽浙江省.1958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批準將第二康復醫(yī)院劃歸地方,改名紹興第四醫(yī)院.其時面向農(nóng)村,防病治病工作成效明顯,1960年6月,獲國務(wù)院表彰.1970年11月,紹興地委發(fā)文將紹興第四醫(yī)院改為紹興地區(qū)人民醫(yī)院,并將紹興地區(qū)衛(wèi)校合并,作為醫(yī)院附屬衛(wèi)校.1973年又恢復紹興第四醫(yī)院名.今醫(yī)院院址仍在,老屋依舊,當?shù)孛癖娪炔煌敃r的第四醫(yī)院為村民帶來的醫(yī)療福祉.

猜你喜歡
紹興
紹興
幼兒畫刊(2022年9期)2022-09-14 02:52:30
在紹興,與你不期而遇
金橋(2021年5期)2021-07-28 06:37:44
紹興大闖關(guān)
紹興梅干菜
人文紹興
中國三峽(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走向紹興的古代詩人
中國三峽(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我眼中的紹興性格
中國三峽(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我的紹興人文地理
中國三峽(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水城紹興
中國三峽(2016年9期)2017-01-15 13:59:35
紹興港現(xiàn)代物流發(fā)展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45期)2016-05-17 05:15:18
永登县| 和田市| 兴安盟| 丁青县| 镇原县| 巴南区| 乐东| 桃江县| 本溪市| 富顺县| 塘沽区| 隆昌县| 鄂温| 如东县| 潮州市| 武威市| 乐亭县| 衢州市| 抚州市| 万载县| 青田县| 淮北市| 崇礼县| 称多县| 八宿县| 德江县| 霍邱县| 福海县| 筠连县| 江陵县| 南和县| 宜宾市| 闵行区| 安岳县| 巴林右旗| 延川县| 乌拉特前旗| 敖汉旗| 静乐县| 潞城市| 九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