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春 華 莉
現(xiàn)在很多中小學教師的工作方法簡單,多年如一日,變化不大,對待學生無非是一邊“嚴管”,一邊“奉獻愛心”。嚴管不見效,就試圖用愛心感動。愛心感動不了,就更加嚴厲地管理。再不奏效,只好借家長的手去“修理”。其實,學校管不了的學生在家里早就失控了,于是,教師沒辦法了,剩下的只有牢騷、無奈和倦怠。而工作方法越簡單,教師越感覺到累,職業(yè)倦怠感就越強。這與教師的教育能力是密切相關(guān)的。也正因為如此,培養(yǎng)與時俱進的新型教師、提高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就成了當務之急。提高教師專業(yè)水平的方法有很多,而“個案診療”是一線教師應該掌握的重要方法之一。
個案診療,就是對一個學生、一個班級或者一個教育事件進行具體分析并給出對策的過程。個案診療追求科學的思維方式,要求教師能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zhì),對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對“診療”的定義是“診斷與治療”?!霸\”是勘察了解的過程,“斷”是下結(jié)論的意思。而“治療”在醫(yī)學上是指用藥物和手術(shù)等多種方法消除疾病。“診療”所代表的教育意義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診療”一詞包含著教育中的“問題意識”?!霸\”的對象在醫(yī)學中是疾病,在教育中就是“問題”?!霸\療”就是要讓教師不斷地發(fā)現(xiàn)教育中的問題,坦然地面對這些問題,不能“諱疾忌醫(yī)”。但是要特別注意的是,無論是學生問題,還是班級問題,大多數(shù)問題都應該是“發(fā)展性問題”。二是“診療”一詞包含著教育中的“分析意識”。特別是“診”這個字在教育中的運用,要求教師不能憑經(jīng)驗和直覺去處理學生問題,一定要全面地了解和分析后再去解決這個問題。三是“診療”一詞包含著“現(xiàn)實意識”。普通教師研究問題,最重要的是要解決自己所面對的“現(xiàn)實問題”,哪怕這個問題是很低級的,哪怕這個問題在專家眼里算不上什么問題,可是這些問題都是一線教師必須面對的。四是“診療”一詞包含著“專業(yè)意識”。醫(yī)學上的“診療”是一項很專業(yè)的技術(shù),教育上采用這個詞,也是在不斷地提醒教師們:教育是一門專業(yè),我們要做專業(yè)的教育工作者。
問題生、差生、落后生、后進生、個別生,這幾個概念比較接近,教師在班級管理過程中也經(jīng)常用到其中一種或幾種說法。筆者認為,要想把這些概念解釋得十分準確可能比較困難,也沒有太大的必要。本文所提到的“問題學生”是指品德、學習態(tài)度、心理等方面存在較為嚴重問題的學生,一般情況下,問題學生不只一個方面有問題。如果是因為智力因素造成學習成績不好,那這個學生不能被認為是問題學生。問題學生的常見類型有:
1.厭學型。此類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課后不寫作業(yè),有的沉迷于網(wǎng)絡,有的干脆輟學在家,但品德方面無大的問題。只要不談學習,他就是個好學生。
2.不守紀律型。此類學生課上課下都不守紀律,易和教師發(fā)生語言或者肢體沖突,學習成績方面沒有什么大的問題。
3.心理障礙型。此類學生的問題主要在心理方面,如自閉、憂郁、退縮、躁動、多疑、有攻擊行為、無法集中注意力等。
4.“好學生”型。這類學生在學校一般是公認的好學生,各方面都不錯,問題處于隱蔽狀態(tài),常見問題有雙重人格、自我中心、虛榮心強、抗挫折能力極差等。這種學生有時會突然惹出大事,如離家出走、自殺等。
對于這幾類“問題學生”,傳統(tǒng)的教育思路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和約之以法,這三種思路能解決一些問題,但針對性不強。因此,筆者提出第四種教育思路——個案診療。這種教育思路是因材施教原則的真正體現(xiàn),它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了解學生,研究學生,幫助學生。
“問題學生”個案診療就是要求教師從科學的角度去研究學生的人格特征,具體分析他們?yōu)槭裁磿霈F(xiàn)這些問題,共同探討解決的辦法,并通過實際行動幫助學生逐步改掉身上的問題,促使他們健康地成長。一般要經(jīng)過以下幾個步驟:收集資料—教育會診—完成初步診療報告—實施反饋。
1.收集資料。當教師確定了研究對象后,首先要做的是收集學生資料,充分了解學生。筆者給嘗試“個案診療”的教師們提供了“問題學生”個案診療原始案例寫作模板,具體要求如下:
(1)學生姓名(化名),性別,年齡,年級。
(2)父母職業(yè),父母文化水平,家庭結(jié)構(gòu),親子關(guān)系情況,孩子6歲之前的監(jiān)護人。(監(jiān)護人的性格和文化水平如何?家庭所有人的教育理念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有何沖突?)
(3)學生小時候是否有過特殊的經(jīng)歷?如果有,是怎樣的經(jīng)歷?(可以詢問家長或?qū)W生本人)
(4)學生各方面的表現(xiàn)。班主任、各科教師、家長、親人及同學對他的評價。
(5)心理測試方法的運用:早期記憶、詞語聯(lián)想、夢、畫五項圖和全家福。
(6)學生典型表現(xiàn),有關(guān)典型事件。
(7)打算做哪方面的診斷?打算解決什么問題?
2.進行教育會診。參加教育會診的人員有:案主、任課教師和學?!敖逃\療”小組成員。診療程序:一是問診,詢問學生相關(guān)情況;二是分析,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學生,為什么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三是對策,從學生、家長和教師三方面考慮。
3.完成診療報告。根據(jù)教育會診的結(jié)果,由案主撰寫診療報告。在撰寫過程中,應全面思考“教育會診”中其他教師的意見,要有以下幾個步驟:一是假設,面對癥狀能估計幾種可能的“病癥”及成因;二是驗證,通過觀察學生表現(xiàn)和心理測試等手段和途徑驗證這些假設;三是診斷,用排除法等初步確定問題的類型和程度;四是處方,根據(jù)學生、教師、家長等方具體情況制訂干預措施。
4.實施和反饋。“個案診療”效果好不好,關(guān)鍵看“療效”。所以,教師要運用“個案診療”中研究出來的對策對學生進行教育,根據(jù)反饋來評估自己的診療,并且隨時準備修正和改進。
1.不急于作是非判斷和道德歸因。很多教師在遇到學生問題時,總是急于告訴他們:“你這樣做是錯誤的,是不應該的?!苯?jīng)驗告訴我們,這種教育方法對問題學生是產(chǎn)生不了多大效果的,有時候還會起反作用。學生都知道上課不聽講、回家不寫作業(yè)、遲到曠課、打架罵人、偷東西這些行為是錯誤的,那為什么要明知故犯呢?這才是我們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解決問題學生的問題,當然要分清是非,但是不可以從分清是非入手。正確的方法應該是:他犯了錯誤,我們先不說他對錯,而研究他為什么會犯這個錯誤,是什么力量推動他非這樣做不可。搞清他的思路,我們才有可能在適當?shù)牡胤郊m正他的錯誤思路,避免他重犯錯誤。
2.不搞“態(tài)度掛帥”。問題學生闖禍的時候,常常會頂撞干預他的教師,態(tài)度不禮貌,有時近于蠻橫。教師出于自尊或者礙于面子,就可能怒火萬丈,不顧一切地要壓倒問題學生的氣焰,試圖改變他的惡劣態(tài)度。教師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處理不好會導致自己不能冷靜地調(diào)查問題和分析問題,自己的身份也會演變成學生的吵架對手。筆者把教師的這種思路稱之為“態(tài)度掛帥”。問題學生出了問題,即使他態(tài)度不好,教師也不要急于“表態(tài)度”,要先調(diào)查事實。當你平靜地向他詢問事情經(jīng)過的時候,他的惡劣態(tài)度就會很快降溫。事實澄清了,是非分清了,學生只好承認錯誤。
3.先問“為什么”,而不是“怎么辦”。問題學生出了問題,教師的第一反應非常重要。比如教師的第一反應是“怎么又是他”,那這時候肯定就要沖學生發(fā)脾氣;如果教師的第一反應是“他昨天剛跟我做了保證,今天就故伎重演,他是個騙子”,那教師肯定就要譴責學生不誠實;如果教師的第一反應是“這可怎么好呀,我真的無能為力了”,那他對學生的態(tài)度就一定是厭惡。教師遇到問題時,第一反應最好像科學家見到不明飛行物的照片一樣,懷著好奇心問道:“這到底是什么現(xiàn)象?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這種反應導向冷靜,導向詢問和研究,最有利于問題的解決,而且對教師心理健康大有好處。不過,僅僅有一個“為什么”是不夠的,后面要緊跟著一連串的“為什么”,要不停地追問。
4.學會并用觀察法與心理測驗法。了解學生情況,最常用的方法是觀察法,但是教師們也不能過分相信自己的眼睛。教師和學生接觸,一般都是在正式場合,如課堂上。但學生往往是在非正式場合中才表現(xiàn)出最真實的自己,這就導致教師很多時候只依靠觀察是不能全面了解學生的。因此,教師要特別注意學生在非正式場合的表現(xiàn),注意通過學生了解學生。觀察之外,也可以適當進行些心理測驗,如畫圖法、詞語聯(lián)想法、早期記憶回憶法和釋夢法。
5.確診前,要提出多種假設?!皢栴}學生”身上的問題有多種,每一種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也有多種。一位專業(yè)的教師必須做到:一發(fā)生問題,腦子里會彈出有關(guān)這個問題的多種可能成因(假設),然后將眼前的學生和所擬出的幾個假設一一比對,如果發(fā)現(xiàn)有吻合之處,該生可能就屬于這一類學生,那么自然也就可以進行初步診斷了。事實上,問題學生身上的問題,既有鮮明的是非問題,也有模糊的是非問題。看問題,僅從道德視角來看是不夠的,還要從科學視角來看。
6.確診時,要考慮問題到底出在誰身上,以免“這人得病,那人吃藥”。教師在分析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搞清問題主要出在哪里,只有這樣,才能確定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在哪里、主戰(zhàn)場在哪里?,F(xiàn)在比較普遍的問題是,學生出了問題,教師常常不分析、不反思,把一切責任都推到學生和家長身上,這就很難解決問題。雖然很多時候,問題確實是出在學生和家長身上,但是導火索卻是教師言行不當,教師如果小心一點,炸彈本可以不爆炸的??傊處熑舨簧朴诳偨Y(jié)經(jīng)驗,就總會“主動”踩到地雷,這顯然是不明智的。
7.確診后,制訂具體的、因人而異的治療措施。當教師面對一個具體問題時,當然可以站在群體的角度上思考產(chǎn)生某類問題的原因,進而提出“類措施”。但是教師一定要注意“這一個”的特點,即使他具備某一類學生的典型特點,符合一般規(guī)律,也要根據(jù)具體情況做一些微調(diào),大同之外要有小異,確保開出的藥方只適合眼前出了問題的這個學生。
8.根據(jù)反饋,及時評估診療效果。任何醫(yī)生都不敢保證自己開的藥方絕對有效,他會根據(jù)病人的反饋來調(diào)整自己的治療方案,或增減藥量,或改動藥方,甚至推翻原有結(jié)論重新診斷。教師處理學生問題時也是如此。采取措施之后,教師要密切注意學生的動態(tài),觀察治療效果,以便隨時調(diào)整自己的思路和措施。要特別注意的是,教育與醫(yī)療有很大的不同,教育起效要比醫(yī)療慢得多,而且影響教育的因素更復雜,所以當教育沒能很快取得成效的時候,教師不要輕易斷定自己失敗了,要從多個角度仔細研究后再做結(jié)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