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歐洲多家媒體報道,德國已和法國、意大利聯合起草了一份法律草案提交歐盟,以加強對外資并購行為的審查和控制。它被普遍理解為是針對中國的。德國經濟部國務秘書馬赫尼希直言不諱地表示,要“有效遏制中方的收購熱潮”。
連德國自己的媒體也承認,這種行為“有貿易保護主義之嫌”。有意思的是,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等剛剛在達沃斯大力批判了貿易保護主義。默克爾說,“我們認為關起門來將自己孤立起來并不會帶來一個美好的未來,保護主義不是一個合適的答案?!彼€說,“世界還沒有從歷史中吸取教訓,這很危險?!?/p>
這番被認為是沖著特朗普的話,說得很漂亮,在達沃斯贏得不少掌聲。但德國轉過身,就沖著中國來這么一出,不免讓人感覺它很像中國互聯網輿論場上的鍵盤俠:在網上大義凜然,但輪到自己頭上又是另外一回事。這不可避免地會損害德國以及整個歐洲一貫努力維護的貿易自由形象和聲譽。
中國對歐洲的投資,從2015年起快速上升,2017年有所回落??傮w上,還是一個新生事物,額度不大。中國不可能通過收購幾家公司,就把歐洲的技術優(yōu)勢給買走。事實是,歐洲好的高科技企業(yè),即使我們想買,他們也不會賣。要賣的一般都是經營困難的企業(yè),賣給中國,可以借助中國資本和市場的相對優(yōu)勢,實現雙贏。這本該是一件皆大歡喜的事。
歐洲一些人卻描繪出這樣的場景:中國人扛著鋤頭,跑到歐洲的院子里挖寶。這種臆想俘獲了不少人,但他們的邏輯經不起稍微用力的推敲。市場行為的大邏輯,一定是互利互惠,共同發(fā)展。中企投資為歐洲帶來了就業(yè)崗位和稅收,帶來了資金和市場渠道,這些不用放大鏡就能看見。
需要看到,歐洲內部對中國投資的態(tài)度是多元的。中東歐十分歡迎,法德等傳統(tǒng)西歐強國,特別是德國,則顯得日益緊張,防范心重。即便在德國,也始終有不同聲音。那些被中資收購的企業(yè)嘗到了甜頭,它們都感謝中國投資,
但這種聲音被壓制了。反對中國投資的,渲染中國投資威脅的,大多是一些紙上談兵的學者、媒體人以及別有用心的政客。歐洲不能被這一小群人的利益和偏見所綁架。
歐洲面臨心態(tài)調整和格局提升的問題。過去歐洲的對外貿易,在結構上就是不對稱的。歐洲實力強,想的都是如何打開別人的大門,不必考慮自家用不用設防?,F在中國企業(yè)變強了,剛開始進入歐洲,一些歐洲人就緊張兮兮的,要在家門口圍起兩圈柵欄。
出于自私狹隘的心理,這些歐洲人希望將中國制造固定在勞動密集型的中下層產業(yè)鏈上,而自己則控制產業(yè)鏈的上層。這種思維不難理解,但是有致命的缺陷。首先,對中國制造升級的壓制,所需消耗的成本將是不可承受之重,且注定徒勞無功。其次,中國制造的升級,帶來了競爭,但同時也帶來了更大量的合作。比如中國高鐵,就盤活了德國和日本的不少精密器件企業(yè)。
無論是中國,還是歐洲,都需要從戰(zhàn)略層面研判和處理中歐關系,致力于擴大合作面,管控分歧。在強調中歐整體利益的前提下,管控分歧不是白說的。對這次的事,中國要展示鮮明的反對態(tài)度,并且和歐洲展開交涉。我們要致力于讓歐盟通不過這個法案,如果最后沒擋住,也要努力掏空它的傷害性。
這幾個西歐大國推的草案,在歐洲范圍內不得人心。西歐國家一些人想把他們的對華恐懼癥擴散到整個歐盟,但相信其他國家不會像他們那樣走火入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