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暉
在周代之前,只有貴族才有姓,普通老百姓是沒有姓的。因此那時(shí)的“百姓”是指貴族和王侯,“百”是概數(shù),言其多,所以眾多的貴族和王侯合稱為“百姓”。《尚書·堯典》中說:“九族既睦,平章百姓?!薄捌秸隆笔恰氨鎰e”“彰明”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九族既然已經(jīng)和睦了,接下來就該辨別諸侯百官,彰明各自的職責(zé)了?!?/p>
春秋后期,各諸侯國之間征戰(zhàn)不休,進(jìn)入亂世,介于貴族和庶民之間的士階層的地位開始上升,宗族逐漸衰落,“百姓”開始失去貴族的意義,地位與庶民相當(dāng)。戰(zhàn)國之后,“百姓”開始泛指平民。
“百姓”指王侯貴族的時(shí)候,常常與“黎民”相對而言,“黎民”就是現(xiàn)在的老百姓。為什么叫“黎民”呢?有兩種解釋:一種說法是,黎者,眾也,因百姓眾多而稱為“黎民”;另一種說法是,“黎”是“黧”的通假字,黑色,“黎民”又稱“黎首”,臉部是黑色的,這是指受過黥刑的犯人。“黥刑”又稱“墨刑”,指刺刻面額,用墨染成黑色。這部分人就被歧視性地稱為“黎民”或“黎首”。
相應(yīng)地,普通百姓則被稱為“細(xì)民”。受過刑的犯人刑期已滿,或者因立功而抵消刑期,就可以升為“細(xì)民”;同時(shí),“細(xì)民”犯了罪也有可能成為“黎民”。慢慢地,二者之間的差別變得越來越小,“黎民”逐漸演變?yōu)槠胀ò傩盏耐ǚ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