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新媒體報道下的新聞倫理研究是近年來學界研究的熱門話題之一。近幾年新媒體尤其是自媒體發(fā)展以及大數據時代帶來的新語境下,我國新媒體報道遇到了更加棘手的新聞倫理問題。文中通過對網絡新媒體環(huán)境下新聞倫理遭遇的新問題進行分析,包括提出問題并分析其產生原因;最后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相關措施。目的是更好地解決新聞倫理失范問題,為新媒體環(huán)境下新聞的傳播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新媒體報道;新聞倫理;大數據時代;公民記者社群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近期發(fā)布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7.31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4299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占比由2015年的90.1%提升至95.1%。新媒體構筑的網絡空間是一個全新的社會系統(tǒng),它開放、虛擬,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同時給新聞報道帶來了許多倫理問題。以傳統(tǒng)媒體為中心的新聞報道格局被打破,自媒體越來越多,人人都可以成為新聞的傳播者而不只是被動的接收者。本文對近幾年來我國新媒體報道下,新聞倫理遭遇的挑戰(zhàn)與原因研究、討論出路進行初步分析。
一、 新媒體報道下新聞倫理遭遇的挑戰(zhàn)
新媒體環(huán)境下,新聞的時效性顯得更為重要。一個新聞被一家媒體發(fā)出后,在很短的時間內,幾乎每個網友都能知曉這件事情。之后再發(fā)這個新聞的媒體,已經錯失良機,點擊率會少很多。因此,復制粘貼成為新媒體環(huán)境下新聞生產的快捷方式,這使得侵犯版權的現象十分嚴重。自媒體的發(fā)展打破了專業(yè)記者和公民記者之間的技術壁壘,這讓大眾傳播活動異?;钴S。諸多因素的作用下,導致新聞的采寫與報道過程中頻頻發(fā)生倫理失范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虛假新聞多。新媒體環(huán)境下,由于新聞報道的去中心化,人人都可以在自媒體發(fā)聲,信息具有海量性的特點,人們被淹沒在信息的海洋。信息質量良莠不齊,且以虛假新聞居多,在網絡上以爆炸式方式進行傳播。
2. 新聞和廣告之間的界限更加模糊。新媒體時代,受眾對信息的敏感度越來越高,傳統(tǒng)硬廣告的效果越來越差。因此一些新聞媒體將新聞報道變成新聞軟文來獲取廣告收入,受眾并不能分辨出這兩者之間的差別。這在一定程度上欺騙了受眾,違背了新聞倫理。
3. 搶獨家或第一時間報道新聞,不惜違背新聞倫理。這樣的例子有很多,例如2015年的“姚貝娜事件”,1月16日下午,歌手姚貝娜因病不治去世,而最先報道姚貝娜去世消息的南方一家報紙,因被曝出三名記者為搶獨家偽裝成醫(yī)護人員潛入太平間拍攝的行為也陷入爭議。該事件隨即引發(fā)了軒然大波,有關媒體倫理的討論也在網絡引發(fā)口舌交戰(zhàn)。
4.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得20年前尼葛洛龐帝所提出的“數字化生存”,在今天已經真正變成了現實。大數據無所不在的對個體行為進行挖掘,個性化推薦的算法使得新聞內容能夠實現定制化的生產。每個人只會看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這樣會使人們容易走向極端,只相信自己所看到的真與假,而沒有從整體的角度上來看待問題,缺乏應有的批判精神。
5. 人肉搜索更加瘋狂。一條新聞出來之后,對于新聞的當事人,以前都是通過論壇等平臺進行搜索。隨著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發(fā)展,搜索的陣地也隨之轉移。在大數據技術的支持下,人們很容易獲取他人的個人信息。因此,一些有“正義”的公眾會更熱衷于挖掘和散布他人的隱私。
6. 議程設置的泛娛樂化。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公眾更傾向于看明星八卦等娛樂性強的內容進行自我放松。因此,在自媒體平臺頭條上的新聞信息,經常是吸引人眼球的暴力、色情抑或是明星八卦的訊息,而且同質化現象特別嚴重,媒體不能很好地引導輿論。
二、 新媒體報道下新聞倫理失范的原因
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眾傳播的傳播模式發(fā)生了變化,媒體之間面臨著更加殘酷的競爭。專業(yè)記者素質不過硬,容易被環(huán)境帶偏。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得個人的隱私權與公眾知情權之間的矛盾更加激化。對于新媒體環(huán)境下,新聞倫理失范的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1. 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眾傳播的傳播模式從“點對面”變?yōu)椤包c對點”。信息的傳播壁壘被打破,各個階層的人都能在互聯網上發(fā)聲。然而大眾極易受到情緒的影響,不能理性地看待問題,極容易出現一邊倒的現象。同時信息缺少專業(yè)記者的把關,從而質量不能夠得到保證。通過互聯網,可以在第一時間內將“新近發(fā)生的事實”傳播出去,實現“我見即你見”。假如新聞的源頭是虛假的,在經過互聯網的裂變式傳播之后,絕大部分網民會看到假消息卻信以為真。
2. “注意力經濟”時代,媒體之間的生存競爭更加激烈。為了追逐市場利益,許多媒體將高點擊率,高閱讀量作為自己的目標。由此產生了許多“標題黨”,即新聞標題夸大事實,或者完全虛假,從而誘使讀者點擊。有部分媒體,新聞封面配圖黃色暴力,這都是為了吸引讀者眼球,賺點擊率。
3. 專業(yè)記者素質偏低,新聞職業(yè)素養(yǎng)不夠。盡管他們受過專業(yè)訓練,但在碰到具體的新聞事件時,有一些專業(yè)媒體人不能夠堅守住職業(yè)道德,為了自身或他人的利益不惜報道假新聞,為了先別人一步報道新聞更是不尊重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完全忽視新聞倫理等。在我國,有關新聞倫理的法律法規(guī)不夠完善,政府監(jiān)管力度不夠。專業(yè)記者或普通公民違反新聞倫理后,并不能受到相應力度的懲罰,這讓不法分子存有僥幸心理,下一次再犯的可能性非常大。
4. 隱私權與公眾的知情權在新聞界的沖突更多。黑客的出現、各種技術漏洞頻被利用,使新媒體環(huán)境越來越復雜。社交媒體登錄需要填寫一些個人信息,以及個人在互聯網上瀏覽信息會留下一定的痕跡。隨著大數據挖掘技術的發(fā)展,對碎片化信息的拼接組合變得更為簡單可行,因此,個人的隱私正處在前所未有的危險之中,很容易被不良媒體和個人利用,通過自媒體散播出去,對當事人造成嚴重傷害。
5. 新媒體自身技術的發(fā)展帶來的隱患。信息編輯和傳播的成本變得很低,使受眾參與傳播的積極性變得很高。網絡中存在大量的冗余信息,信息選擇太多,受眾失去了辨析能力。endprint
三、 新媒體報道下新聞倫理失范的應對措施
新媒體環(huán)境下,如何應對新聞倫理失范問題已經迫在眉睫。筆者有以下幾點思考:
1. 傳統(tǒng)媒體的職能要進行轉換。傳統(tǒng)媒體以前決定哪些新聞內容可以呈現在受眾面前,而現在,它的職責是告訴大眾看到的信息哪一些是真的,哪一些是假的,起到核實、辟謠的作用。當前互聯網信息環(huán)境魚龍混雜,信息良莠不齊。傳統(tǒng)媒體作為專業(yè)的媒體工作者,作為大眾心目中權威的代表,應肩負起凈化網絡的社會責任,不造謠,不傳謠,只有提高了自己的新聞專業(yè)素養(yǎng),才能給其他的公民記者、自媒體人樹立榜樣,從而引導整個社會和諧發(fā)展。
2. 專業(yè)記者要以新聞專業(yè)主義為原則,要為了公眾的利益服務。新媒體的優(yōu)勢在于搶占了資本,獲得流量先鋒,而在實踐中,做媒體的態(tài)度重于搶占先機。傳統(tǒng)媒體作為以傳播事實為最高準則的社會機構,在復雜的信息環(huán)境下要保持冷靜的態(tài)度。新聞媒體要加強自己的道德自律,避免類似于“姚貝娜事件”的行為再次發(fā)生。
3. 提高公民新聞記者的素養(yǎng),每家媒體可以建立自己的公民記者社群,培養(yǎng)自己的新聞線人。平時在線上和他們多交流,加強互動,線下活動也可以開展。通過自己的公民記者,傳統(tǒng)媒體能夠在第一時間獲得新聞信息,并進行真實性的多源考證,既節(jié)約了時間,也減少了對人力的需求,還加強了新聞傳播的時效性和真實性。同時,公民記者也對傳統(tǒng)媒體起到監(jiān)督的作用。
4. 構建我國的新聞倫理體系。目前中國還在實行媒介保護政策——“保溫箱”式的制度模式,但只有在法制、自由的環(huán)境下,一個社會才有新聞倫理道德可言。因此,我們急需構建一個新聞倫理體系。以傳統(tǒng)媒體為立足點,用開放的心態(tài)接受網絡新的運行機制,吸收其文化精神和內涵,發(fā)展出兼具傳統(tǒng)媒體環(huán)境和網絡新環(huán)境特點的彈性倫理標準。這樣新聞媒體才能有法可依,做到有法必依。
5. 從學校的教育抓起。網絡的開放性和匿名性使網民容易變成缺乏理性的“烏合之眾”。這一人群特別容易情緒化,從而做出很極端的行為。所以,在學校的素質教育中,我們要加入新聞倫理教育的內容,讓學生真正了解到網絡暴力、違背新聞倫理所造成的危害,潛移默化地改變他們不好的行為,這樣才能治本。
當今時代的技術發(fā)展日新月異,新聞傳播的環(huán)境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著變化。新聞倫理的標準需要一定的時間來確定,學界也一直處在摸索的過程中。只要我們心懷信念,遵守新聞倫理道德,一起為了更好的新聞傳播環(huán)境做努力,我們終會做出自己的媒介品牌,提高中國新聞媒體對世界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CNNIC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R].
[2]謝思.淺議新媒體環(huán)境下新聞倫理失范現象[J].新聞傳播,2015:14-15.
[3]焦陽.自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倫理問題研究[D].燕山大學,2015.
[4]高月.高月:新媒體語境下傳統(tǒng)新聞倫理遭遇的挑戰(zhàn)及對策[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3(1):65.
[5]周煜媛.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新聞倫理探析[J].北方傳媒研究,2016:64.
[6]彭莉.淺析新媒體時代媒體的新聞倫理問題[J].新聞世界,2014,(3):191.
[7]檀琳.新媒體環(huán)境下醫(yī)療新聞倫理失范現象探討[J].中國醫(yī)學倫理學,2016,29(4):679.
[8]李少華.作為報紙消息源的互聯網基于媒介融合與新聞倫理的討論[J].2013:51-56.
[9]陳絢.論如何建立中國新聞倫理規(guī)范體系[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7(6):70-71.
作者簡介:
戴琪,湖南省長沙市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