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江舟
要藏書,先要收書。收書之中,有喜有憂,有遺憾有悲哀,即使當蘊含著各種辛酸,日后回憶也會變得美不勝收。
古往今來,文人藏書最初是為了讀書,但是伴隨著整個藏書的過程,藏書本身也逐漸具有了獨立的價值與意義。西方著名哲學(xué)家本雅明是一個不惜變賣所有家產(chǎn)而藏書的收藏家,他收藏書籍的目的便是要將書籍從單調(diào)乏味的“實用性”苦役中解放出來。因為,收藏書籍不僅是在暢想一個遙遠的桃花源,更是在暢想一個絕佳的精神境地。
本雅明這類藏書之癡可以在中國古代的文人中找到不少知己。很多文人將書看作靈性之物,愛之入癖,遇到自己渴求的珍本,更是不會輕易放過。若有幸得之,必藏于密室,不隨便示人,偶爾拜讀,則沐浴焚香。愛好藏書的文人更多的時候是陶醉于由藏書所構(gòu)筑的精神自足的氛圍之中,卻往往會忽略書籍的實用性和工具性。
要藏書,先要收書。收書之中,有喜有憂,有遺憾有悲哀,即使當蘊含著各種辛酸,日后回憶也會變得美不勝收。明代胡應(yīng)麟,嗜書成癖,見到好書就想買下,他甚至脫下衣服典錢來買他想要的書。有一次,他在杭州的一家書店看到宋代張文潛的《柯山集》鈔本一百卷,印記奇古,裝幀典雅,真是驚喜之極,于是就立即把隨身所帶的兩匹錦緞,以及身上所穿的衣服全部給了書主人,相約第二天來取書。這一夜,他興奮地難以入睡,一大早就興沖沖地趕去取書,誰知天意卻不讓他得此奇書,書主人的家竟在夜里發(fā)生了火災(zāi),將要到手的奇書也化為了灰燼。胡應(yīng)麟痛心疾首,恍然若失,竟為此病了很長一段時間。
祁承燁為求購圖書,曾拿自己妻子的首飾典賣,多年積累圖書一萬多卷,這是全家人省吃儉用積下來的“財產(chǎn)”。然而也是一場大火,將這批書籍化為烏有。但是他毫不氣餒,從頭開始,繼續(xù)以更快的速度收書、訪書、購書,經(jīng)過苦心經(jīng)營,藏書冊數(shù)達到十萬卷以上,成為明代有名的藏書大家。
藏書家范欽為了使自己天一閣的藏書永久保存,對子孫后代立下了“代不分書,書不出閣”的嚴苛家規(guī)遺訓(xùn)。范欽規(guī)定,范家子孫若有違反家規(guī),無故開門入閣,領(lǐng)親友入閣和擅自開櫥,擅自將書外借者,要處以不予祭祖三次至三年的處罰,至于把書偷拿出去典賣者,要永遠逐出家門,不認其為范氏子孫。就是靠著這種嚴苛的遺訓(xùn),數(shù)萬冊書籍在天一閣中沉睡了四百多年,為今人留下了無法估價的珍貴古籍。
古代藏書至癡者是愛書之人,與附庸風(fēng)雅的達官顯貴之家藏書不同,他們總是因愛讀書而保存書,因保存書而藏書、訪書、校書。藏書,已經(jīng)是他們?nèi)松氖聵I(yè),人生的信仰和精神的寄托。從古至今,眾多的藏書家個人生活甘于清貧,終生與書為伴,卻將畢生的精神生命流連于墨香書籍之中。藏書家的這份癡情,確實可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