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可
稀有的藍色花
在漫山遍野的花叢中遍尋不著一朵藍色的花,平時所見的藍色花朵也不過是人工染色的產物。實際上,天然的藍色花朵十分稀少,據統(tǒng)計,全球28萬種花中只有不到有10%能夠自然長出藍色花朵。
為什么自然界中藍色花朵如此稀少呢?
其實,花朵所顯示的顏色要仰仗于花青素?;ㄇ嗨厥且环N植物色素,存在于植物細胞液泡內的細胞液中,隨著酸堿度的變化,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酸性越強,花青素就越紅;堿性越強,花青素則越藍;中性條件下,花青素則呈現出紫色。而通常情況下,植物所生長的土壤環(huán)境多為中性或弱酸性,因此很難找到天然生長的藍色花朵。
但是,英國科學家研究發(fā)現鳥類、昆蟲等授粉者更偏愛紫色、藍色的花朵,因為這樣的花朵往往花蜜更加豐富也更加甜美。那么既不是紫色也不是藍色的花朵豈不是要失寵了?別擔心,花兒們自有妙招,它們使出渾身解數也要將授粉者吸引來。不能自然生長?那么我便自己造!
自制藍色光暈
為了彌補天生的不足,花兒們另辟蹊徑,自己造出了藍色光暈。
花朵藍色光暈的發(fā)現其實是一場邂逅。一天,英國劍橋大學植物學教授貝弗利·格洛弗漫步在校園中,偶然發(fā)現了一朵香鈴草花,繞著香鈴草花走一圈會發(fā)現不同的角度會反射出不同的光澤,當她走到某個角度時,發(fā)現這朵花泛著藍色的光暈。她震驚了!因為身為植物學家的她知道藍色在花朵中有多么匱乏。她仔仔細細地瞧了又瞧,發(fā)現香鈴草花花瓣呈白色近淺黃色,但在花瓣內里底部卻是酒紅色的,就是在花瓣酒紅色的這部分泛著藍色的光。
這究竟是不是一種偶然現象呢?格洛弗教授還因此研究了其他的花朵,發(fā)現這并不是偶然現象,許多其他不同種類的花朵同樣有藍色光暈的存在。藍色光暈都位于花瓣內部底端,有些肉眼可以直接觀察到,有些則需要實驗儀器的幫助才能看到。肉眼可見的藍色光暈所存在的花瓣底部都是較深的顏色,比如香鈴草的酒紅色部分。而那些底部顏色較淺的花瓣上的藍色光暈我們光用眼睛是沒辦法直接觀察到的,例如白色或是黃色的底色。但是蜂類對于色彩的敏感度與人眼不同,實驗表明無論哪種藍色光暈,蜂類都是可以看到的。
那么藍色光暈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
在顯微鏡下,有藍色光暈的花朵,花瓣其他部位的細胞都是平整光滑的,唯有花瓣內底部的細胞有許多微小的褶皺,這些褶皺間隔相對規(guī)則,有些類似黑膠唱片上的凹槽。這些不平整的結構就是藍色光暈產生的原因。當光線傾瀉而下,就會被這些褶皺選擇性吸收一部分光,將另一部分反射出去,在不同的角度就會產生不同顏色的光。不同種類的花朵因自身結構性狀的不同,反射的光也各有不同。但巧合的是都會產生藍色的光暈。之前已有研究證明蜂類授粉者偏愛藍紫光,那么這些自制的藍色光暈是否真的有效呢?
“招蜂引蝶”
為了驗證藍色光暈是否能夠幫助花兒吸引授粉者,研究人員做了對照試驗。
有三組人造花朵,其中一組有褶皺,但這些褶皺毫無規(guī)律可言,雜亂無章。第二組花朵同樣有褶皺,這些褶皺十分規(guī)整,間隔、大小、形狀完全一致。第三組花朵的褶皺則是與自然花朵相仿。結果第一組花朵沒有產生任何光學效果,平平無奇;第二組反射處了彩虹般的顏色,卻唯獨沒有產生藍色的光暈。第三組則產生了藍色光暈,與自然花朵相同。用這三組花朵來吸引大黃蜂,在相同的條件下,大黃蜂能夠快速找到有藍色光暈的花朵。由此可看出,這些天然的花朵十分巧妙,既不會太無序,也不會太有序,恰到好處地長成了吸引授粉者的模樣。看來藍色光暈果然是花兒“招蜂引蝶”的制勝法寶,彌補了先天的不足。
這些藍色光暈也并非是被子植物與生俱來的。被子植物早在2億年前就已經生存在地球上了,但那個時期的花朵化石確實沒有能夠產生褶皺的結構。在大約1億年前的白堊紀時期,恐龍還是地球的霸主,花兒開始了它們的進化之旅,逐開始出現褶皺結構,此后進化了多次。而且它們的每一次進化都與昆蟲的進化步調一致,特別是那些采集花蜜的昆蟲。
另外,在自然界中,花朵的傳粉有的需要借助風,有的則需要授粉者,如鳥類、昆蟲等幫助授粉。需要昆蟲幫助授粉的花兒自然要能夠吸引授粉者的眼球,進化出產生藍色花暈結構的并非只有特定的某一種花,大多數需要昆蟲幫助傳粉的花朵都有此項功能,以昆蟲所喜愛的藍色來吸引它們的到來。這是一種趨同進化,不同物種由于環(huán)境等因素進化出了同一結構。很明顯,盡管花朵的物種各不相同,但它們的目的是一致的?;▋哼M化的終極目的就是“招蜂引蝶”,完成自己的繁殖過程。
完美的結構,造就了藍色光暈,吸引了授粉者,花兒自有妙計,再也不用為自己不是藍色也不是紫色擔憂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