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茂華+薛宇鋒
摘要:
新標準GB/T 17685—2016《羽絨羽毛》和GB/T 10288—2016《羽絨羽毛檢驗方法》2017年7月1日實施。為了正確理解和執(zhí)行新標準,采用新老標準對比的方法總結歸納新標準的變化和特點,并對其進行解析。
關鍵詞:羽絨羽毛;標準;變化
1 標準現(xiàn)狀
由于標準GB/T 17685—2003《羽絨羽毛》存在缺陷,實際應用困難,該標準未能得到廣泛應用。后期修訂的羽絨寢具系列標準如QB/T 1193—2012《羽絨羽毛被》、QB/T 1194—2012《羽絨羽毛床墊》、QB/T 1195—2012《羽絨羽毛睡袋》、QB/T 1196—2012《羽絨羽毛枕、墊》和紡織標準GB/T 14272—2011《羽絨服裝》都沒有直接采納GB/T 17685—2003《羽絨羽毛》的技術要求。GB/T 10288—2003《羽絨羽毛檢驗方法》基本接軌了國際通用做法,方法合理,但技術老化。為確立一個科學、合理、統(tǒng)一的羽絨羽毛標準體系,有必要對GB/T 17685—2003《羽絨羽毛》和GB/T 10288—2003《羽絨羽毛檢驗方法》進行修訂。
2 GB/T 17685《羽絨羽毛》標準的變化
新標準GB/T 17685—2016《羽絨羽毛》與舊標準GB/T 17685—2003《羽絨羽毛》相比,主要變化如下:
(1)取消了舊標準的羽絨羽毛代號、品名。
(2)將“水洗”“未水洗”羽絨羽毛產品的要求做了統(tǒng)一規(guī)定。鵝毛絨和鴨毛絨的質量要求合并。
(3)增加“羽毛絨”的定義。規(guī)定“絨子含量”≥50%的稱為“羽絨”,“絨子含量”<50%的稱為“羽毛”。
(4)羽絨羽毛成分的質量要求項目調整為:“大毛片”“絨子含量允許偏差”“絨絲+羽絲”“水禽損傷毛”“陸禽毛”“長毛片”“雜質”,取消了“異色毛絨”和“硬毛片”這兩個項目。
①大毛片:新增定義,指長度≥12cm或羽根長度≥1.2cm的毛片。不允許含有大毛片。
②絨子含量允許偏差:增加了絨子含量70%以上羽絨的要求。簡化、調整了指標,規(guī)定絨子含量≤5%時允許偏差≤-1%(絕對值);5%<絨子含量≤40%時允許偏差≤-2%(絕對值);絨子含量>40%時允許偏差≤-3%(絕對值)。
③絨絲+羽絲:舊標準要求絨絲、羽絲分別小于等于絨子、毛片的10%。新標準調整為絨絲+羽絲≤10%。易于操作。
④水禽損傷毛:將舊標準的“損傷毛”改為“水禽損傷毛”。
⑤陸禽毛:定義改為“以陸地為棲息習性的禽類的羽毛”。
⑥長毛片:定義改為“長度≥7cm的鴨毛片或≥8cm的鵝毛片,或純毛片中超過約定長度的鴨毛片或鵝毛片”。
⑦異色毛絨:取消了“異色毛絨”的要求。異色是一個很難評判的指標;同時給品名界定帶來很大的不合理(整體偏黃、白絨只能判定為灰絨等)。白、灰色羽絨在使用性能上沒有差異,且一般不會影響制品的外觀效果。今后這個指標由買賣雙方根據(jù)需要自行約定。
(5)蓬松度:GB/T 10288—2016配套《羽絨羽毛檢驗方法》的檢驗方法調整指標。
(6)耗氧量:定義改為“羽絨羽毛樣品經(jīng)振蕩過濾后,其濾出液中還原性物質在氧化過程中消耗高錳酸鉀中氧的量,以100g試樣所對應的mg數(shù)表示”。要求提高,由舊標準的≤10mg/100g,提高到≤5.6mg/100g。
(7)濁度:將舊標準的“透明度”改為“濁度”。 要求提高,由舊標準的≥450mm,提高到≥500mm。
(8)殘脂率:定義改為“單位質量的羽絨羽毛內含有的脂肪和吸附其他油脂的質量百分比”。GB/T 10288—2016《羽絨羽毛檢驗方法》的殘脂率計算公式的分母改為烘干后的羽毛絨試樣質量,如果水分含量按12%計算,新標準指標≤1.2%約相當于舊標準的≤1.05%(舊標準的指標是≤1.0%)。
(9)氣味:配套GB/T 10288—2016《羽絨羽毛檢驗方法》,將舊標準的0、1、2、3四檔改為新標準的合格、不合格兩檔。羽絨為動物產品,很難做到0級(完全無氣味)。加上氣味為人工主觀檢驗,結果容易受到檢驗人員經(jīng)驗影響。改為合格、不合格兩檔更為合理。
(10)水分含量:取消該項目。由于羽絨具有良好的吸濕性能,同樣的羽絨在不同濕度條件下重量會差異10%以上。結果受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大,不確定性高。
(11)微生物:取消該項目。有研究機構隨機抽驗了全國各地的水洗羽絨羽毛,在提高耗氧量和濁度的要求后,微生物無風險。
3 GB/T 10288《羽絨羽毛檢驗方法》標準的變化
新標準的主要內容包括:術語和定義、抽樣、試樣處理和檢驗(成分分析、鵝鴨毛絨種類鑒定、蓬松度、耗氧量、濁度、殘脂率、氣味、酸度、水分率/回潮率)。增加了“大毛片”“酸度(pH值)”,刪除了微生物檢驗方法的內容。主要變化如下:
(1)修改了“術語和定義”。增加“水分率”和“回潮率”的定義。
(2)成分分析、種類鑒定和蓬松度試驗用大氣條件調整為按GB/T 6529規(guī)定執(zhí)行(濕度由舊標準的65%±2%調整為65%±4%)。
(3)調整了“抽樣數(shù)量”和部分檢驗項目所需試樣數(shù)量,詳見新標準的“表1大貨的抽樣數(shù)量”和“表2 各檢驗項目所需試樣數(shù)量”。
(4)儀器設備與試劑分別放入各檢驗項目,易于查看。
(5)檢驗:
①成分分析:增加“大毛片”檢驗。
②鵝、鴨毛絨種類鑒定:增加了不可區(qū)分毛、絨的二次歸類規(guī)定。將舊標準的“‘不可區(qū)分毛絨一律歸入‘鵝毛絨”改為“‘不可區(qū)分部分按已鑒別的鵝鴨比例分攤、同時考慮絨毛比例”,更為合理。
③蓬松度:試樣數(shù)量由28.4g調整為(30±0.1)g。試樣前處理方法改為“蒸汽還原法”。采用國際羽絨羽毛局(IDFB)測試規(guī)則規(guī)定的蓬松度檢驗儀(內徑由245mm改為288mm;壓盤由68.4g改為94.3g)。增加了倒料筒作為羽絨放落裝置,減少因操作手法不同造成的差異。新標準對羽絨制品蓬松度檢驗結果穩(wěn)定性顯著提高,與國際標準接軌。
④濁度:增加了方法B(專用濁度檢測儀法)。目測法的最大問題是結果受檢測人員的視力、經(jīng)驗、實驗室光照環(huán)境等方面的影響。采用方法B更為客觀、準確。
⑤殘脂率:修改了回流次數(shù)要求,由“保證回流20次以上”改為“回流20~25次”,更為合理。取消了旋轉蒸發(fā)器的使用。計算公式由“(已烘干恒重的帶殘脂的球瓶重-已烘干恒重的空白球瓶重)/試樣重量”改為“(已烘干恒重的帶殘脂的球瓶重—已烘干恒重的空白球瓶重)/烘干后試樣重量”。
⑥氣味:增加了對“氣味”檢驗人員的要求。改進、簡化了結果判定(分合格、不合格兩檔)。
⑦水分率/回潮率:“水分含量”修改為“水分率”。在保留水分率基礎上,增加了“回潮率”的計算公式,并明確規(guī)定了包裝容器要求。
4 結束語
新標準GB/T 17685—2016《羽絨羽毛》和GB/T 10288—2016《羽絨羽毛檢驗方法》更加科學、合理,可操作性強。后續(xù)的羽絨寢具系列標準和羽絨服裝標準修訂會直接引用。
(作者單位:福建省纖維檢驗局,福建省紡織產品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