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阿芳
摘 要:古文是中華文化的承載物,古文英譯是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以“狐假虎威”英譯為例,指出古文今譯在翻譯過程中的基礎作用的同時,著重分析目的語平行文本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古文英譯;狐假虎威;目的語平行文本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6-0-01
古文英譯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走出國門,發(fā)揮影響力的重要途徑,值得我們深入討論和探究。而中國古代寓言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文學形式,有研究的價值和意義?!昂倩⑼笔侵袊墓糯⒀灾唬瑸楹笫牢娜藦V泛引用。寓言“狐假虎威”出自《戰(zhàn)國策》,雖短小精悍,但寓意深長,用于諷刺仗勢欺人之人。本文將從目的語平行文本的選擇和其特點出發(fā),以“狐假虎威”英譯為例探討如何更貼切地進行古文英譯。
古文今譯是進行古文英譯的基礎和重要環(huán)節(jié)。古文常用助詞,用詞靈活,多省略等特點都是翻譯工作開展前的譯者必須重視和深入了解的。在此基礎上將其今譯為符合現(xiàn)代漢語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的現(xiàn)代文是譯者通其意最簡單直接的方式。譯者在古文今譯的基礎上進行英譯可以保證譯文的忠實程度,并可能實現(xiàn)“達”和“雅”的更高標準。但是筆者認為為了讓譯文更符合目的語的規(guī)范和特點,從而獲得目的語讀者的認同,譯者有必要發(fā)揮目的語的平行文本的作用,選擇合適的目的語平行文本,總結平行文本的特點,找出可供譯者借鑒之處。
在選擇目的語平行文本時要從原文特點出發(fā),選擇的文本不僅要與原文風格文體相同而且語言特征也要相似。在翻譯中國古代寓言時,可以以《伊索寓言》為平行文本。因為《伊索寓言》和原文的體裁一致,都是口頭創(chuàng)作的寓言故事,故事簡單但發(fā)人深省,而且極具諷刺或者教育意義。另外“狐假虎威”口語體特征明顯,語氣生動,可讀性很強。因此選擇的平行文本也需要具有相同的語言結構?!兑了髟⒀浴分蠺he Wolf in Sheeps Clothing和A Greedy Dog等寓言都是通過敘述的形式展開,并沒有對話結構,雖然也具有一定借鑒意義,但是不如含有對話的寓言故事如The Ant and the Grasshopper更具有指導意義。另外如《格林童話》等童話雖和寓言都是用各種表現(xiàn)手法在故事中表明事理,但是童話的諷刺意味不強,而且結構曲折,人物描寫更為細膩,這與寓言故事重思想,結構簡單,語言精練等特點也存在出入,因此不建議選用其為目的語平行文本。
目的語平行文本的語言特點和語篇特征也可以作為我們改進譯文的出發(fā)點。如The Ant and the Grasshopper篇幅短小不冗長,全文共計百十余詞。另外它多用進行時刻畫主體的生動形象,如“was hopping about, chirping and singing to”,“was taking to”,“am helping”等。文中也多用現(xiàn)在分詞描繪謂語動詞的伴隨動作和情況,使行文靈動,增強了可讀性,如“bearing”,“dying”,“distributing”等。文中多為日常用語,采用一問一答的對話形式,每句問答獨立成段,結構清晰。而且它通篇采用一般過去時,并采用主動語氣增強寓言的渲染作用?;谝陨峡偨Y,在進行“狐假虎威”英譯時,譯者也可以有所取舍的進行借鑒。比如譯者應精簡用詞,減少對主體等的不必要修飾,適當省略不必要的重復。如:
原文:“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
譯文:“If you think I am not trustworthy, I can walk in front of you,”
在該例中,譯文字面翻譯的痕跡太重,不僅“trustworthy”用詞過于正式而且“walk in front of you”中沒有必要重復“為子”的含義。因此可以改譯為“If you doubt it, I can walk in front”,改譯后字數(shù)減少,而且更口語化。
再如翻譯“獸”時,如果翻譯為“beasts”可能就無法忠實準確地傳遞原文的信息。畢竟“beasts”通常指體型大而且危險的野獸,而原文的“獸”更側重于狐貍等能夠被老虎降服的動物,因此可以改譯為“animals”。
另外在處理引語時,可以參考The Ant and the Grasshopper中對話的形式,不將其翻譯為間接引語,而是保留引號,譯為直接引語。正如楊艷(2005)所言在英譯文言文時,保存其形式和風格與保存其意義同等重要,因此在實現(xiàn)“內(nèi)容對等”的同時,也要最大程度的實現(xiàn)“形式對等”。
古文英譯的實踐性很強,但對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意義深遠。筆者希望通過探討目的語平行文本在古文英譯過程中的借鑒意義,在自身有所感悟的同時,也為古文英譯做出些許貢獻,因自身能力有限,不足之處,敬請指點,定虛心求教。
參考文獻:
[1]楊艷.淺析文言文英譯[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