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新鮮刺激的大圖檔、短視頻與標題成了人群信息的主要來源,于是滑動屏幕手指的速度取代了思考的深度;當文化已經(jīng)變成財力和權力可以丈量時,從機械工業(yè)進化而來的人群,依然陷入在面貌雷同的蒼白時代。數(shù)字時代科技讓信息文字與圖文件輕巧取得,它們主動又快速地在每雙眼前一滑而過,飼養(yǎng)共塑著現(xiàn)代人在這個大時代里的品位,那是種催眠之后的反應共識:隨著日夜大量片段信息的瀏覽,片面放大與標簽的彰顯,浮光掠影成了一種虛擬的審美與文化。趁著多數(shù)人深恐落人于后的信息焦慮,趁著人群漸漸失去思考的主動性,我們的眼睛也失去了逐字、逐句、逐線、一點一點結構成體的閱讀,也失去用自己的情感、思維辯證對照,化成為自己知識的一部分。
在今日看似蓬勃的藝術圈里,在論述比比皆是、看似宏大卻空洞的浪潮中,藝術品幾乎成為一種時尚和金融共構的消費與展示場;于是大家都在流量大數(shù)據(jù)煽動之下疲于奔命,在一個接一個藝術展、一個又一個銷售平臺上出沒,只是在千頭萬緒的浮動表象之下,究竟如何選擇、如何攝取有價值的養(yǎng)分呢?我們究竟看過什么?“細看”成了一種奢侈的態(tài)度,成了一條清醒面對真實世界的途徑。細看與思考都是珍貴之事。
1995年蘇富比一場The Johan Franco Collection of Works By Sanyu拍賣,首次讓一群喜愛藝術的華人藏家聚焦常玉,這位沒有自畫像、拒絕歸類、被遺忘近半個世紀的藝術家。他筆下不變的主題——女人體、靜物、小動物,提醒了這個越來越不安靜的世界。
2017年臺灣歷史博物館,以館藏常玉晚期油畫49件作品展出的“相思巴黎——館藏常玉展”,展品精彩地表達出中年后藝術家對于生命與當下的思考。作品尺寸都較大,以空曠大面積去對照生命的渺小與復雜,引起了更多人的關注。近年來藝術家作品稀有珍貴造就市場供需追逐,常玉的作品價格歷年來在拍賣場屢創(chuàng)高價,因此在展覽后期慕名而來的人潮洶涌,擦肩接踵從畫作前瀏覽而過。人們總是好奇著傳奇的情史、驚人的交易金額,多于藝術作品本身。于是展覽期間打卡、拍照、轉發(fā)共同完成一次很輝煌的流量大數(shù)據(jù)成就。在瀏覽中忽略的是:面對這些作品背后所承載的時代意義,以及一個藝術家細微而獨特的思考與品位。人們可以用幾百種方法來解說一件藝術作品,也可以從不同方式去打開藝術家創(chuàng)作一件作品的猜想;然而在這個快速忘記、來不及思考、花不起耐性成本的21世紀,此展對于許多長期沉浸于常玉藝術中找尋養(yǎng)分的研究者、喜愛群來說,這是一種遺憾與錯過。
于是“細看常玉”這個概念,在長年關注常玉作品的衣淑凡女士與施俊兆先生的啟動之下發(fā)生了,聯(lián)合長年閱讀常玉作品的研究者與收藏者進行一次分享?!凹毧闯S瘛闭梗颂峁┮粋€重新認識常玉作品的方式,其實也是一種提醒。在這個完全不以商業(yè)為目的的展覽里,在這幾個緩慢節(jié)奏、大量留白的房間里,特別制作的音樂環(huán)境里,每個人都能以很近的距離,如同藝術家面對著畫紙創(chuàng)作的距離,回到現(xiàn)場,去細看。沿著藝術家每個筆觸的進行、他的思維波動,甚至能聆聽到他的呼吸,看常玉的小篇幅作品。
“細看常玉”試著讓我們暫時忘掉藝術品與藝術市場的關系,忘掉屏幕上不?;瑒印⑵炔患按男畔?。先找回自己專注的節(jié)奏,思考的速度,借著常玉先生早期的小尺幅創(chuàng)作,包括紙上、鏡上、素描、油畫、版畫,我們試著回到1930年代前后,細讀剛入住藝術之都巴黎時期藝術家的作品。在小小的方寸之間、不同媒材中,探索常玉先生的東西方美學對照,具象與意象的相容。借一次純粹的藝術分享,讓更多人感受到他們細讀這些作品的美好?!八囆g的美好,除了創(chuàng)作本身,還包括了閱讀者自己的感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