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軍華
中國古典詩詞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蘊藉著審美趣味和民族精神,給人以文化滋養(yǎng)。因而詩詞的閱讀與鑒賞成為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但在現(xiàn)實的教學中,師生對意象意境和情感的分析趨于僵化,課堂體驗缺少詩情詞韻,學生的學習熱情消磨殆盡。那么,詩詞鑒賞的切入點在哪里?我覺得最基本的辦法就是細讀,通過“咬文嚼字”,深入語言肌理,感悟經典的獨特魅力,挖掘詩詞的藝術特性。詩詞的細讀宜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探微尋因,就是要“傾聽文本發(fā)出的細微聲響”。文本中的細微聲響,往往就是作者從靈魂深處發(fā)出的聲響,因為來自內心深處,往往隱藏深入,表達深婉含蓄,所以只能去細細體味和反復揣摩,從而探尋找出獨特表達的根本原因。
蘇教版必修二收入了蘇軾的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人借三國周瑜與自己的人生境遇做比,抒發(fā)自己的志向和人生感懷。細讀該詞,我們發(fā)現(xiàn)詞人對自己傾慕的周瑜,稱謂有兩次不同的變化,一為“周郎”,二為“公瑾”。公瑾是周瑜的字,稱字是古人的習俗?!斑b想”一詞開始追懷其英雄業(yè)績,尊一聲“公瑾”,充分表達出詞人的尊敬之意。但周瑜為何又被稱“周郎”呢?郎,在漢魏以后是對年輕男子的美稱。顯然,蘇軾是用美稱特意突出周瑜的年輕瀟灑、風流才情,讓讀者感受到其在赤壁之戰(zhàn)中舉重若輕、年少有為的非凡氣度和才能。而這恰恰是詞人內心最傾慕的,也是最深的隱痛?!袄伞弊终婵芍^細處藏其情。而與此相呼應的“小喬初嫁了”一句中的“初”,更是蘊涵豐富。為什么用“初”而不是“出”呢?細細揣摩,發(fā)現(xiàn)這是詞人有意的剪輯整合。“初”字意為剛剛,以表現(xiàn)周瑜的風流倜儻,這與指揮若定、才能卓絕相得益彰,使得藝術形象更為豐滿。詞人隱藏在內心的細微聲音在咀嚼的過程中浮出水面。
宋朝詩評家嚴羽說:“詩有別才,非關理也?!鼻迦速R裳云:“詩又有以無理而妙者?!痹娫~是由繁復的生活現(xiàn)象加以高度凝練的文本,所以會產生事理的變異,出現(xiàn)不合客觀實際的矛盾情況。藝術的感覺往往是主觀的,可這恰恰又是最有利于詩人情感抒發(fā)的。因而詩中不合常理之處,就值得我們細咂慢品。高中課本里這樣的作品甚多。如蘇教版必修三中晏殊的《蝶戀花》,是一首思婦閨怨詩。詩句“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閨閣女子對皎潔明亮的明月充滿了怨氣:你為什么整夜高懸,還故意明晃晃地穿過窗戶,無情冷漠地嘲笑我的孤獨,一直到天明??稍聺M月虧是自然現(xiàn)象,明月何其無辜。表面上看這很是“無理”。但正是這沒理由的埋怨遷怒,曲折地寫盡了女子孤獨中思念的煎熬、徹夜無眠的痛楚和無人可訴的一腔幽怨。
李清照《聲聲慢》是其南渡后的名作。詩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同樣有不合情理的妙處。詩人正在借酒消愁之時,卻突然聽到孤雁的一聲悲鳴,秋時的雁兒從空中飛過,居然發(fā)現(xiàn)正是相熟的故舊,曾為自己鴻雁傳書。這一情況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這種“無理”的相熟,卻字字含淚,看那秋雁,懷想起自己伉儷情深的美好歲月。可是舊識尚在,斯人已去的滄桑讓人不忍卒讀。無理包含著至情,恰恰道出詞人的思人之切、懷人之痛。
王崧舟老師曾講到,要潛下心來,進行各種方式的比較,在比較的過程中去參究、印證不同文本所擁有的不同色彩、不同質感、不同情調。詩詞的細讀中也可以借用其他文本或評論作為支點,進行比較鑒賞,挖掘更深層的詩味。
以劉克莊《北來人》(二首)為例。1.“試說東都事,添人白發(fā)多。寢園殘石馬,廢殿泣銅駝。胡運占難久,邊情聽易訛。凄涼舊京女,妝髻尚宣和?!?.“十口同離仳,今成獨雁飛。饑鋤荒寺菜,貧著陷蕃衣。甲第歌鐘沸,沙場探騎稀。老身閩地死,不見翠鑾歸?!背踝x這兩首詩,發(fā)現(xiàn)兩者按照時間事件的發(fā)展為序,各自獨立成篇。再靜心細讀,則發(fā)現(xiàn)兩者互為補充,互相照應,從不同層面豐富并深化了詩的意蘊。兩首詩都寫到了地域或城市。第一首回憶的是東都?!皷|都”是北宋都城汴梁,曾經瓦市林立,紅塵喧囂。如今東都淪陷,茍且于異族的蹄鐵之下,一片凋零廢棄的殘破景象。第二首寫的是閩地。應是宋人南遷后避禍之域。眼前的景象是朱門大戶歌舞升平,猶唱后庭之花,一派奢靡頹廢的境況。兩者形成鮮明對比,一北一南,一悲一樂,一衰一盛,字字泣血。同時兩首詩都寫到了人。第一首是舊京女,保留舊朝的裝飾,不愿更換胡服。其意在說明婦孺尚且思念故國,揭示人民深埋心底的復國渴望。第二首是探騎,軍士稀少。不見沙場點兵操練的備戰(zhàn)景象,怠于戰(zhàn)事,偏安一方,顯見主政者無心復國。此處又一對比,人物力量上一弱一強,但復國之意念卻一強一弱,外形與內心的強弱對比形成鮮明反差,構成詩歌內在的張力。這些表象相互對照,詩人悲憤之情溢于言表。如果再深入細讀,還會發(fā)現(xiàn),兩首詩之間不僅有事件發(fā)展的先后關系、對照關系,還存在著因果關系,北方百姓年復一年盼望復國,但卻遙遙無期,正是因為南方的當政者醉生夢死、耽于享樂所致。而百姓流離失所、親人仳離的慘象,也最終會讓荒淫無道的統(tǒng)治者再次重蹈東都之覆轍。
當然,細讀是開放,動態(tài)的過程,必須建立在整體認知的基礎上,建立在不斷求索的過程中。細讀是一個靈魂與另一個靈魂的對話,也是一種精神與另一種精神的觸碰。讓我們教者時時磨礪,不斷挑戰(zhàn)自我,突破常態(tài),以自己的文化視野和審美意趣為槳,徜徉于詩詞無限美好的聲光色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