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臨沭縣臨沭街道中心小學)
放學了,剛回到家,手機響起,學生李睿的媽媽打來的:“吳老師,剛才孫躍的爸爸帶孩子來我店里告狀,說我家孩子要打他們家芊睿,還說了一些瞎話。真是的,我家孩子那么聽話,再說不是還沒打嗎?”放下手機,我的心里沉甸甸的。我正想著,手機再度響起:“吳老師,放學之后,李睿和幾個孩子要打我家孫躍,我就順路去找了李睿的家長,可是,李睿媽不講理,還說‘不是還沒打嗎?’”聽了芊睿爸爸的話,我一時語塞,不知道說什么好。
在美國,遇到孩子打架的事,無論是誰的家長,他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兩個孩子拉拉手,然后才是打架的孩子承認錯誤。沒有哪個家長說自己的孩子是受害者,也沒有哪個家長偏向自己的孩子,因為她們首先是要孩子自己和解,并且還要剛打架的孩子馬上就在一起玩。正因為如此,美國孩子不自私,也不那么容易打架,倒是他們的孩子從小就淘氣,所以美國人即使是成年人也喜歡惡作劇,但大家卻是嘻嘻哈哈而一笑了之。
然而,我們中國的很多家長,遇到孩子打架的事情,家長總是擔心,如果我的孩子受欺負了,他不還擊,他吃虧,他懦弱,他長大怎么辦?他怎么生存?這個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墒沁@樣教育的結果,會讓有的孩子別人只要碰一碰他,他回來當時就給人家一拳,誰只要一招他,他動手就打人。孩子在外惹事生非,而吃虧的總喜歡上門告狀,誰都不愿看到自己的孩子哭哭啼啼,所以自己的孩子哭就以為是受人欺負了,因而孩子打架而家長成了孩子的保護傘,甚至有一些不理智的家長也揮拳相向。
從成長的角度來講,打架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日本教育學博士高野清純認為“打架能培養(yǎng)孩子的自尊心”。因為彼此被打,雙方都痛,由自己的痛就會想到對方一定也很痛。從而產(chǎn)生自尊心,并且逐漸認識到通過暴力是什么問題也解決不了的。正因為如此,明智的家長不會袒護被打的孩子,也不會懲罰打架的孩子,而是要求首先和解,然后再分析打架的錯誤。
小孩子之間打打鬧鬧,本是尋常事,是孩子之間的事情,爭吵與打鬧原本就是每個孩子童年的組成部分。用平常心看待孩子之間的打鬧,教師和家長不要急于當裁判,甚至參與矛盾之中,靜待花開,堅信孩子自己會長好的信念,就不會讓本來大不了的事情變大了。
日本的老師是怎么處理同類問題的呢?如果一個小女孩向老師告男孩的狀,老師卻對她說:“你自己過去告訴他,他不應該這樣做?!崩碛墒呛⒆觽冏詈檬窍蚱渌膬和瘜W習社會行為,而不是一味的依靠老師和家長來解決問題,以此讓孩子學好反思,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他們認為,成人過早介入,孩子就學不會“我很強大,能夠承受住沖突,能夠自己學著去解決問題,而不是一遇到困難就哭著跑去找父母和老師”。當沒有成年人對孩子的事情進行干預時,孩子反而能夠更快地為自己的行動負責任。
細想一想,孩子的打鬧是內(nèi)心真實的表達,這種哪怕是錯誤的處理方式,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受環(huán)境的影響的。是否,家長在處理一些矛盾時還是崇尚用“武力”來解決,用強勢的一方去壓倒另一方。是否,我們在談吐之間忽視了用“禮之用和為貴”。
出現(xiàn)打鬧現(xiàn)象不可怕,家長要把握好度,一面防,止事態(tài)擴大;另外一方面,要相信孩子能夠處理好問題,適當?shù)攸c撥如何化解矛盾與沖突。
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本身就是成長的過程,也是融入未來社會的實踐過程。從這種意義上講,面對矛盾與沖突,更讓我們發(fā)現(xiàn)了孩子的成長,這不是好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