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峽日報傳媒集團,湖北 宜昌 443000)
退休縣官羅官章是《三峽日報》2016年推出的一個重大人物典型,關于他的系列報道“退休縣官扶貧記”當之無愧地捧回了湖北新聞獎一等獎。
這組報道的成功,值得總結的方面很多,比如,胸懷大局、觀照時代,融合傳播、提升影響,等等,但其中的創(chuàng)新表達給人的印象尤為深刻,不僅感染著受眾,而且具有非同一般的震撼力。
典型人物報道,往往因故事而生動。有沒有故事、能否講好故事是典型人物能否立得住的關鍵。這組系列報道在充分挖掘事實的基礎上,善于通過鮮活的事例來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特質和高尚情操。
羅官章的扶貧之路,遠不是今天人們說起來這樣容易,他歷經(jīng)的艱辛、遭受的失敗,遠遠大于他的成功。比如,系列報道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2000年,羅官章在產(chǎn)業(yè)扶貧路上,遭遇最大的一次失敗。當年8月底的一天,羅官章的小院里突然變成了蔬菜市場。幾十戶農(nóng)民把賣不出去的蘿卜拖到他家,要他包銷。”
“原來,羅官章從縣農(nóng)業(yè)部門得知灣潭鄉(xiāng)正在試種韓國白玉春蘿卜,他趕到灣潭考察后發(fā)現(xiàn),白玉春蘿卜是反季節(jié)蔬菜栽培的理想品種,畝產(chǎn)量5000公斤以上。于是,他引進種子,在牛莊村一組116戶中推廣種植了196畝?!?/p>
“看著長勢喜人的蘿卜,村民們都以為會掙到錢。不料市場行情大變,當年的收購價格只有0.05元/斤?!?/p>
“為了不讓農(nóng)戶受損失,羅官章毅然拿出1.5萬元補貼給村民。”
這個事件帶給人心靈的震撼是巨大的。因為,17年前的1.5萬元絕不是個小數(shù)目!
羅官章是縣官不假,卻也并非腰纏萬貫,當年要自己拿出這么一大筆錢來賠給農(nóng)民,這“毅然”背后的擔當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但羅官章更不一般的是,雖然“栽了跟頭賠了錢”,他依然堅定地認為,產(chǎn)業(yè),才是脫貧的“造血機”,高山蔬菜非搞不可。行文至此,羅官章帶領鄉(xiāng)親脫貧致富的決心之大、胸懷之廣、犧牲之重,躍然紙上,讀之令人動容。
過去我們談到一項工作失敗或失誤,總有一句“口頭禪”:交了學費!而交學費的方式也大多是由集體承擔。而今,農(nóng)民試種的蔬菜,因為市場的變化造成損失,這個學費卻要由羅官章個人掏腰包!
真不敢想象,當初他的家人是怎樣接受他的決定的!隨著報道的推進,他的女婿、縣法院退休干部李秀云在回憶中幫我們還原了當年的艱難情形:
“岳父給我打來電話,要我們幫他借四萬塊錢。當時我愛人下崗,兩個小孩讀書,這筆錢對我來說是一個天文數(shù)字,對老人家交辦的事不答應也不行,唯一辦法就是慢慢拖。”
“沒幾天,岳父就趕到縣城,上門借錢來了。我對岳父說,四萬塊錢不是個小數(shù)目,您必須告訴我這些錢拿去做什么的?!?/p>
“岳父說,年初帶領農(nóng)民種蔬菜時,碰到公路塌方,菜沒賣出去,想籌錢幫鄉(xiāng)親們減少損失。那幾天,我白天上班,晚上走親訪友幫他借錢。三天后,岳父帶著四萬塊錢回了老家,補齊了所有蔬菜種植戶的損失后,還不死心,又開會商量來年繼續(xù)種菜?!?/p>
讀到這里,我們的內心既感到陣陣酸楚又生發(fā)著無比的感動:原來,羅官章是把全家都“押”上了他的扶貧之路啊!
他曾愧疚:“在任上的那些年,我們解決了鄉(xiāng)親們的‘糧袋子’,始終沒有解決鄉(xiāng)親們的‘錢袋子’?!?/p>
他曾發(fā)誓:“不讓鄉(xiāng)親們的荷包里有錢,死了也閉不上眼”。
這些表達,都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統(tǒng)統(tǒng)被他變成了行動。
高明的記者就是這樣,他們練就了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慧眼,總能從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去沙里淘金、大海撈針,發(fā)掘出與主題相關聯(lián)的精彩故事,并調用一切手段,去展現(xiàn)人物不一樣的人生經(jīng)歷,表達人物不一般的內心情感,刻畫人物高于常人的精神境界,從而最大程度地觸碰人的內心情感,激發(fā)人的理性思考。羅官章系列報道的作者無疑是做到了。
每個人都有故事,而每個人的故事都有不同,一切都有賴于記者去發(fā)現(xiàn)。
在典型人物的報道中,細節(jié)的運用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有專家說,只有通過細節(jié)描寫,典型人物才能有血有肉地站立起來。
在羅官章的系列報道中,細節(jié)的運用同樣出彩:
為了攻克天麻有性繁殖技術,羅官章和同伴三年做了100多次試驗,其中的艱辛難以言表。
在這里,作者沒有采用一般通訊常用的鋪陳式描述,而是突出重點,凝練筆墨,緊扣細節(jié)做文章,集中寫好“這一個”。
這其中,最讓人心疼和難忘的細節(jié),是關于“羅官章的手”的描寫。在通訊《一座山,一輩子》中,在講到羅官章在自家搞天麻有性繁殖試驗時,文章寫道:
“為了這粒種子,羅官章和陳孔煥進行了100多次試驗,鋸掉的菌材堆成山,觀察記錄整整寫了3大本?!?/p>
“為了這粒種子,羅官章在切割菌材時,因雜木突然扭滑,兩個手指被鋸掉。
“鋸掉的兩個手指頭落進一大堆鋸末,找了半天沒找到?!?/p>
“談起這事,羅官章的老伴李傳春眼圈紅了,‘如果住在縣城,就不會這把年紀還弄丟了手指頭’?!?/p>
這個細節(jié)真切、樸實、感人至深,隨行的記者專門為羅官章拍了一張手的特寫,在視覺專版刊發(fā)后,讓不少人動容。一批文學達人更是觸景生情,感慨良多。
女詩人雪蓮在小詩《重生的大拇指》中深情地寫道:“這是一雙殘缺的手,左手沒有大拇指,食指只剩半截……他弄丟了他的兩個手指,在那座大山深處。他的兩個手指連同滴滴鮮血,混在了一堆鋸末中,山高路遠,醫(yī)療所限,他索性不找了——權當一粒財富的菌種,為鄉(xiāng)親們生長出脫貧的希望吧!”
五峰縣委宣傳部干部鄧俊松滿懷深情地道白:“拉著您的手,讓我們對牛莊‘老牛’道一聲珍重!拉著您的手,請接受我們崇高的敬意!”
細節(jié)不在多,重在以一當十。
在反映一位農(nóng)民想通過“送禮學技術”的心理時,記者著重寫了這樣一個細節(jié):
“來之前,我不知道羅老教技術收不收費,就一個荷包放香煙,一個荷包裝票子,心想總有一樣會有用處。沒想到,羅老只問了我一句話:是不是真心想種天麻?我說兩個娃子讀書差錢用,只有在山上想點辦法?!?/p>
“羅老聽后,送給我一套技術資料,還送了一包天麻種子。結果,我準備的兩樣‘禮物’都沒用上。”
這段文字不長,卻寫得栩栩如生,將農(nóng)民想學技術而又擔心交不起學費的糾結心理表露無遺、真實可信,也將羅官章心無旁騖、真心傳技的形象寫得惟妙惟肖、十分傳神。
細節(jié)決定成敗,典型細節(jié)特征的捕捉和抓取直接關乎人物報道的成敗。要想形象、真實、可信地表現(xiàn)人物,就必須在細節(jié)上精雕細刻,努力讓細節(jié)說話。
反之,如果在采訪細節(jié)上收效甚微,則任憑筆下生花,都不可能讓人物鮮活地站立起來,走進人們的內心,獲得人們的情感認同,甚至有可能因為細節(jié)的缺失而引起人們對整體真實性的懷疑。
典型人物的報道,除了要用群眾的視角去發(fā)現(xiàn),用群眾的心靈去感受,還要用群眾的語言去講述,這樣才能立得住、叫得響、傳得開。
在羅官章的系列報道中,群眾語言的運用可謂得心應手,恰如其分,可圈可點,有時甚至達到了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地。讓人讀起來酣暢淋漓,解渴、過癮、舒暢,不生澀、不隱晦、接地氣。
請看首條消息的副題:“他說,‘不讓鄉(xiāng)親們荷包里有錢,死了也閉不上眼’”。正是引用的羅官章的原話,十分切合主人公的身份。
類似的語言還有很多——
“一家住的是茅草屋,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薄v的是居住環(huán)境的惡劣?!?/p>
“我原來在北京打工,2001年回到牛莊,想在本地發(fā)展??赏罂词巧剑铱匆彩巧?,交通又不方便,想賺錢找不到路子?!薄v的是地理位置的偏僻和封閉?!?/p>
“牛莊百姓窮怕了,只能吃‘補藥’,吃不得半點‘泄藥’?!薄v的是扶貧的艱難,只能成功經(jīng)不起失敗?!?/p>
“有苞谷飯吃就不餓,有臘肉吃就不錯,穿的只要不冷,住的只要不滾(石頭)?!薄v的是當年的窮困現(xiàn)狀。
“荷包鼓了大伙看得見,先住進磚瓦房是硬道理。”——這是關于“小目標”的形象描述。
“你們看看鄒運柏,要想穿呢子大衣,不能等靠要,只有鉚起勁來干一條路!”——這是現(xiàn)身說法的的藝術。
“‘種一畝香蔥,建一棟洋樓’,在我們合作社院墻上的這條標語不是糊人的,坡坡上的這些房子就是證明?!薄@是最鼓舞人心的口號。
……
這些語言,生動活潑,簡潔明快,通俗有趣,均來自基層,來自群眾,沒有無病呻吟的抒情,沒有華麗詞藻的堆砌,而全部為百姓所熟悉、所認同、所親近。
這些語言,課本上沒有過,老師們不會教,坐在辦公室里是冥思苦想不出來的。非得下基層,和群眾泡在一起,才能聽得到、學得會、寫得出。
從這個意義上說,羅官章系列報道也稱得上是“走轉改”的精品力作。它再一次啟示我們:典型人物報道要做到鮮活、生動、感人,就必須掌握語言的主動權,多拜群眾為師,多學習借鑒群眾的語言特色。如此,所報道的人物才能沾泥土、接地氣,帶露珠、冒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