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志永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選文《荊軻刺秦王》記敘了荊軻刺殺秦王的全過程,塑造了荊軻知恩圖報、不畏強暴、扶弱救國、沉著勇敢、視死如歸的英雄形象。千百年來,荊軻的義勇精神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不過筆者認為,荊軻在選文中的語言藝術同樣值得稱道,尤其是荊軻能根據(jù)不同語境的需要使用不同的語言,用語的差異性體現(xiàn)得十分明顯:
一是體現(xiàn)在同樣的事情對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詞語。文章一開始寫秦軍壓境,燕國即將亡國?!疤拥た謶?,乃請荊卿”。荊軻說“誠能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獻秦王,秦王必說見臣”。這個建議沒有被太子采納。于是荊軻私見樊於期:“愿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秦王必喜而善見臣?!蔽闹羞@兩處荊軻所敘之事均為希望用樊於期的人頭做信物,讓秦王高興,從而使得自己有機會接近秦王。但是荊軻對太子丹說話時用的是“秦王必說見臣”,對樊於期說話時用的是 “秦王必喜而善見臣”?!皭偂弊趾汀跋病弊值囊馑枷嘟?,但差別在于“悅”強調的是內心的情感,而“喜”字強調的是外在的表現(xiàn),所以人們經常說“喜形于色”而不是“悅形于色”。這兩處措辭的差異是有原因的,因為面對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太子丹,荊軻如實預測秦王在得到仇人人頭之后內心的喜悅,故用“悅”;而對樊於期,主要是說服他主動獻首級:荊軻先講他與秦王的深仇大恨,然后才夸張地預測秦王見到仇人人頭后必然會得意忘形,這樣就增加刺殺得手的可能性,故用“喜”字。
二是體現(xiàn)在同樣的事情對不同的人講不同的目的。關于選文中荊軻刺殺秦王的目的,荊軻對不同的人的表述是有很大差異的。對太子丹,荊軻只說“臣乃得有以報太子?!敝皇菑娬{報答太子為唯一目的,體現(xiàn)自己“為知己者死”的知恩圖報的精神;對樊於期,荊軻則說“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毕妊源虤⑶赝蹩梢詧蠓镀诘纳畛鸫蠛?,后提可以幫燕國洗雪太子丹在秦國的“見陵之恥”??梢哉f荊軻這話牢牢抓住了樊於期的心理:燕國收留樊於期是冒了很大的風險的,因為這樣做必然觸怒秦國,所以當燕國要雪恥需要樊於期時,樊於期怎好袖手旁觀?更何況樊於期“父母宗族,皆為戮沒”,樊於期活著除了報仇幾乎生無可戀。荊軻這樣講,強調了樊於期的死可以一箭雙雕——報樊家仇、雪燕國恨,這樣就增加了樊於期獻頭的可能性;對秦王,在刺殺行動失敗之后荊軻說“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最終達到“使悉反諸侯侵地”的目的。因為刺殺失敗之后,對于秦王已沒有什么好保留的了,更何況自己已是臨死之人,于是就直言刺殺的目的。
三是體現(xiàn)在同樣的事情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打算。荊軻在等待同伴時被太子嫌行動遲緩且遭到太子先遣副手秦舞陽的逼迫和羞辱時,一直隱忍的荊軻“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表明荊軻對行刺秦王是充滿必勝的信心的,打算去了還要回來向太子復命的,這是臨行前對太子莊重的承諾;但是在“易水送別”的時候,面對“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士皆垂淚涕泣”的場面,荊軻“歌曰‘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表明此時的荊軻已經抱定必死的信念,去了就不打算回來了。這顯然與此前對太子說的打算截然相反,以此向送行的人表明自己視死如歸的精神和全力以赴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