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2)
中華傳統文化內容豐富,一般來說,其中的優(yōu)秀部分是指經過現代意義上的創(chuàng)造性轉換以此服務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物質形態(tài)、文學藝術、思想精神等層面的文化[1]。在當今文化的多元化背景下,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對塑造民族精神、促進文化交流,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關于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研究,一直是學界關注的話題,尤其黨的十八大以來,伴隨著增強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等時代課題的提出,學界圍繞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對象、傳承的必要性、傳承的路徑以及傳承的方針原則等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并取得了豐碩成果。對這些研究成果進行梳理、總結與評述,以推動研究的拓展和深入,無論是對傳統文化自身的研究,還是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進一步傳承,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必要性的研究是“傳承”的認識前提和理論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學界關于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必要性的研究,主要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面臨的現實困境以及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兩方面展開。
研究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困境是解決困境、提出傳承路徑的前提,對此,學界主要圍繞困境產生的原因進行了以下三個層面的探討。
從對傳統文化的誤讀與懈怠的角度,有學者認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面臨的困境一方面在于對傳統文化的誤讀,即根據自身的文化背景、思維方式去解讀文化,因而對傳統文化的解讀受到自身原有的知識體系限制[2]110;另一方面在于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研究僅停留于對傳統文化傳承成果的總結,未對其進行總結反思,凝練為一種理論,從而使文化在傳承過程中缺乏理論的指導與支撐[3]。從傳統文化和傳承方式自身的角度,有學者認為,傳統文化的內容沒有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創(chuàng)新,對一些文化糟粕沒有及時轉變或剔除等,都使得傳統文化在傳承過程中面臨著認同度降低的挑戰(zhàn)[4];同時,在重專業(yè)知識傳授、輕傳統文化與人文素質教育的教育模式下,以學校教育來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方式,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給文化的傳承帶來了挑戰(zhàn)[5]。從傳統文化所處時代背景的角度,有學者指出,經濟全球化及其所帶來的“文化全球化”,使我國傳統文化遭到西方腐朽思想的入侵,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3]。此外,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及其所帶來的人際傳播和文字傳播缺失等,也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在傳承中面臨困境[6]。
以上分析為我們應對和克服這一困境提供了較為清晰的思路,也讓我們意識到當下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chuàng)新傳承途徑的迫切性。但在筆者看來,這些研究多集中在時代變遷的影響以及傳統文化自身層面,除上述研究外,文化傳承者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度較低也是傳承面臨的困境。作為傳承者,他們更多地將“傳承”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對其中所承載的文化內核,尤其是其所蘊涵的精神實質并不完全認同,因而缺乏文化傳承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在一定程度上也給傳承帶來挑戰(zhàn)。
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蘊含著豐富的思想資源與精神財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在紀念孔子誕辰2 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明確指出:“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fā)?!盵7]關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現實價值的研究,一直是學術界熱議的話題,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層面。
(1)立足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對個人發(fā)展的提升,有學者指出,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思想資源對于促進理想人格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8];還有學者認為傳統文化對于培養(yǎng)個人良好行為習慣,對于提高個人辨別善惡、是非、美丑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9]。正是通過這些方面的系統影響,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人的成長與發(fā)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2)立足于優(yōu)秀傳統文化對社會和諧運轉的維護,有學者認為,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正確處理利益關系的價值觀念,對解決當前市場經濟道德悖論具有一定的價值引導作用,對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10]。還有學者圍繞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指出,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優(yōu)秀傳統美德,“有益于整合社會意識,協調利益關系,從而有效維護和鞏固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11]。另有學者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墨家“兼愛”、“非攻”的思想對維護世界和平,促進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同樣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2]。
(3)立足于優(yōu)秀傳統文化對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高,有學者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在文化強國戰(zhàn)略中有著重要地位,對提高國民素質,發(fā)展文化產業(yè),增強國際文化影響力具有重要作用[13]。還有學者指出,加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對提升公民對本民族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加強各民族間的凝聚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4]。再有學者著眼于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聯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厚源泉和歷史存續(xù),綜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不論是國家層面、社會層面,還是個人層面都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都能夠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找到依據[15]。
(4)立足于優(yōu)秀傳統文化對世界文化交流的促進,學界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有學者考察了我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史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在樹立民族形象、促進文化交流、加強國際合作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16]。還有學者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進程中應對文化全球化沖擊、保持文化主體意識的基本因子,能夠為各國人民接受中國文化提供文化心理認同,對中華文化走出去,促進各國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17]。
圍繞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學界進行了多角度的論述,這種理論上的闡明是有必要的,只有厘清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才能增強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感召力、說服力,才能為今后傳統文化的研究提供多維視角與深刻啟迪。但在筆者看來,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不僅僅局限于此,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重要心理調適資源和生態(tài)思想資源等,能夠為個體提供思想關懷,為當前我國進行生態(tài)文明建設提供重要的現實指導,這些都應是傳統文化當代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研究中亦不應被忽視。
黨的十八大以來,學界關于如何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進行了廣泛的研究。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傳承的方針原則和基本路徑兩個方面。
黨的十八大以來,關于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方針的研究,學界主要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而展開。有學者談到了對“兩創(chuàng)”方針的進一步理解,認為堅持“兩創(chuàng)”方針,就是要尊重傳統,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并賦予傳統文化新義,創(chuàng)新傳統文化形式,堅持反對虛無主義和復古主義的錯誤傾向[18]。另有學者認為,堅持“兩創(chuàng)”方針就是要立足于現實,使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相適應,對傳統文化的內容做出新的闡釋,對傳統文化的形式進行改造,要結合時代需求,豐富、拓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內涵[19]。
關于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應堅持的原則,學界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有學者從時間、空間、發(fā)展與主體性等視角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應堅持古為今用、中西互補、推陳出新、去偽存真的原則[20];另有學者則立足于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三維視角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應遵循“固本強基、整舊如新和革故鼎新的原則”[21]。此外,還有學者立足于全球化的研究背景指出,弘揚和創(chuàng)新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應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保護優(yōu)秀文化遺產,堅持開展文化開放、文明交流,堅持文化產業(yè)“走出去”的原則[4]。
黨的十八大以來,關于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路徑的研究,眾多學者進行了大膽的探索,提出了具有實際代表性的觀點。關于拓寬傳承載體,有學者指出,學校和社會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可通過系統的課堂教學和校園文化建設促進青年對文化的認同,社會層面可通過加強政府對文化的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促進文化的傳承[22];同時,就家庭這一文化傳承的載體,有學者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要立足于家庭,做好性別角色現代化與倫理化的結合,注重傳統文化的社會遺傳,協同整合家庭、社區(qū)、網絡、社區(qū)社工與教育培訓機構等多種力量”[23]。關于加強文化產業(yè)建設,有學者認為,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應做好圖書、影視等文化產業(yè)工作,在文化產業(yè)中加強傳統文化建設[24]。關于培育傳承主體,有學者認為,可以通過舉辦教育培訓、學術活動提高教育者綜合素質,培養(yǎng)造就深諳和踐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人才隊伍[5]。關于加強社會制度保障,有學者指出,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政府給予政策上的扶持,尤其要推進文化制度上的改革[25]。隨著微時代的到來,有學者通過分析文化傳承的新機遇指出,推進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應完善依托現代傳媒技術的傳播機制,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傳播[26]。
上述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并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參考。但在筆者看來,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在傳承過程中仍存在著述多、踐行弱的問題。為此,在文化傳承過程中,筆者堅持“文化不僅僅是某種觀念,它同時也是實踐,是貫穿著某種觀念的實踐”[27]274。因此,今后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還需要加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實踐研究,充分發(fā)揮社會、學校等載體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創(chuàng)新傳統文化的傳播形式。當前推進文化傳承,可利用各種媒介創(chuàng)新傳統文化的傳播形式,向傳統文化中注入流行文化元素,為傳統文化增添活力。
上述圍繞“傳承”的研究為我們展現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的生動畫卷,這些豐碩研究成果的取得,為今后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了思想來源。然而,總體來看,現有研究成果中,理論研究的多,實踐層面的少;停留在成果闡明的較多,深層次理論研究的較少;閉門研究的較多,吸收借鑒的較少。因此,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的研究仍有拓展的空間,在今后的研究中應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對傳統文化內容的研究并不是對傳統文化字面的解讀,而是要準確把握傳統文化的內容,深入文化內核,尋找文化精髓,并運用批判性繼承的方式對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進行充分挖掘提煉,只有這樣,“傳承”才有可能。首先,要結合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需要對傳統文化的內容進行正確闡述,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不是復原傳統文化,而是要為國家建設服務,因此,對傳統文化內容的闡述要保持正確的方向。其次,要加強對傳統文化內容的挖掘,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心理調適資源和生態(tài)思想資源等,對心理調適資源進行充分挖掘,能夠幫助人們解決精神困惑,協調人際關系,對生態(tài)思想資源的挖掘,能夠為生態(tài)文明建設提供理論依據,但目前對這些資源的挖掘還不夠深入,關于如何讓這些資源發(fā)揮實效還有待進一步探究。因此,今后要結合當前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繼續(xù)加強對優(yōu)秀傳統文化內容的挖掘,為實現美麗中國提供豐富的思想資源。
馬克思曾言:“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盵28]585當前“傳承”的有效實現不能脫離“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為此,我們要在科學總結傳統傳承經驗的基礎上吸取營養(yǎng),從而為當今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方法上的借鑒。此外,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并不是我國所特有的行為,它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其他國家在文化傳承中的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都應是我們在“傳承”中值得吸收借鑒或引以為戒的地方。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在批判繼承傳統傳承方式和熟練掌握國外文化傳承方式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現實條件和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現狀,創(chuàng)新文化傳承方式,拓寬文化傳承的路徑。
一方面,要正確處理好尊重傳統與反省傳統的關系、繼承弘揚與創(chuàng)新轉化的關系。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為指導,堅持對傳統文化傳承的價值意義、載體路徑、現實困境繼續(xù)開展深入研究,為有效“傳承”提供理論支撐。另一方面,“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28]56。因此,在對傳統文化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還要加強傳統文化傳承的實踐探索。通過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充分利用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教育資源,以課堂教學和學生第二課堂等形式將優(yōu)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為文化“傳承”提供有效途徑;同時,還可以通過傳統文化與相關社會產業(yè)的結合,促進傳統文化在經濟建設中得以發(fā)展和傳承,將傳統文化以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融入生產、生活中,使之為廣大人民群眾所了解、認同和接受,為“傳承”獲取動力來源。
綜上,黨的十八大以來學界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必要性、路徑,以及方針原則進行了深入研究,這些研究成果為我們今后進一步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引,對我國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具有鮮明的指導意義,期待這方面的研究將來能取得更大的進展。
參 考 文 獻
[1]王學偉.試論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科學內涵[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4(6):73-77.
[2]樂黛云.獨角獸與龍——在尋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誤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3]李惠娥.馬克思主義視域下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困境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4.
[4]陳星云.文化全球化進程中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D].齊齊哈爾:齊齊哈爾大學,2015.
[5]孫靜.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的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J].教育導刊,2015(10):10-13.
[6]彭小年,溫健琳.新媒體時代傳統文化傳播的困境與創(chuàng)新策略[J].聲屏世界,2015(10):18-19.
[7]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5(02).
[8]于麗萍.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當代價值及其現實機制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6.
[9]郝佳彤,崔月英,朱紅.中小學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探索[J].教育探索,2015(1):107-109.
[10]葉小文.在市場經濟中激活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 [J].人民論壇,2014(9):24-27.
[11]李國泉,周向軍.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J].思想理論教育,2014(10):39-43.
[12]朱傳棨.傳承優(yōu)秀傳統文化 弘揚墨家學說精華——墨子軍事思想及其意義探微[J].西安政治學院學報,2017(2):100-103.
[13]陸衛(wèi)明,曹飛燕.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在文化強國戰(zhàn)略中的地位[J].求實,2013(9):71-75.
[14]周瑩,胡云.論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現代意義——以西藏地區(qū)為例 [J].西藏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5 (1):181-185.
[15]呂洪剛,李小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現代釋疑與實踐路徑[J].學術探索,2016(11):120-124.
[16]岳文典.公共外交視閾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分析[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4.
[17]張造群.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根基[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4(11):24-28.
[18]李軍.堅持“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方針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N].光明日報,2014-10-10(01).
[19]張?zhí)O,張磊.輪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轉化與歷史科學的發(fā)展——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相關系列重要講話[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17(5):49-52.
[20]魯力.新時期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原則與途徑研究[J].船山學刊,2016(4):104-110.
[21]董成雄.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系統解讀和傳承建構[D].廈門:華僑大學,2016.
[22]倪愫襄.論優(yōu)秀傳統文化建設的途徑[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14(1):29-33.
[23]王麗榮,李若衡.論家庭模式與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J].廣西社會科學,2016(7):185-190.
[24]孔憲峰.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兼論中國共產黨關于傳統文化的新認識[J].教學與研究,2015(1):76-83.
[25]張明.復興傳統文化的意義及路徑探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3):104-106.
[26]李超.我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機制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3.
[27]郭湛.哲學與社會[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2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